专栏名称: 旅游规划与设计
中国第一本旅游规划类专业杂志,季刊,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吴必虎教授,名誉主编刘德谦教授。内容围绕旅游规划、景观建筑和景区管理三大板块,是一本旨在促进旅游规划理论界与实践界双向交流的应用型刊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3000多年前,古人穿上了时髦的“雪地靴” ·  23 小时前  
三峡小微  ·  从初闯到升级:慈溪风电场的廿载风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旅游规划与设计

【新书推荐】刘德谦教授从旅三十余年的心血之作——《旅游规划七议》出版啦!

旅游规划与设计  · 公众号  ·  · 2018-04-12 10:40

正文

自序

这是一本论述旅游规划原理及其编制的诸多环节的专题性著作,是笔者二十多年来探索我国旅游规划的体会总结。

作为服务于居民旅游活动的旅游规划,也像世间的其他规划一样,它是人类进入理性时代以来的一项基本谋划,其目的在于根据需要与可能,以一种前瞻性的思路与方法找出一种合理的选择,以期对未来的旅游服务有更多更好的安排,以期能够对未来的相关行为做出预期性的组织或协调。

本书内容,共有七个篇章,即有关旅游规划的“七议”。《旅游规划刍议》及其随后的六“议”,环环相连,其所讨论的,就是旅游规划的多个层面,以及与之相关的有关旅游的多个层面和侧面。

我国的旅游规划起步较晚,是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旅游业“超前发展”战略 的稍后一些日子,在一度盛行的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的理论开始被人们质疑时才逐渐得到重视的。本书“旅游规划刍议”的开始动笔,是在1989年,那时正是我国旅游规划刚开始迈入学科门槛的初期。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京的注目于旅游规划开拓的相关学科的学人,才邀约在一起筹划“旅游规划与研究联合研究中心”的创设,本书的《旅游规划刍议》一文就是笔者“受命”为这个中心的成立大会准备的。

本书中,从“刍议”一直到“第七议”,依次反映着1989年至今作者本人对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理解。既有自己在探究与实践中感受的渐趋深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我国旅游规划实践与研究的变化和进步。因为组成本书内容的从“刍议”到“第七议”的阐述、分析与讨论,大都是以作者本人这些年来应邀在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和演讲,所以就不能不对各个时期我国学界、业界和管理层的关注点有着及时的呼应;同时这些年来我国旅游规划实践与研究的发展,也推动着作者本人认识的不断加深。

本书《旅游规划刍议》的议题,作为全书的开篇,讨论的自当是旅游规划的基本原理与运行的基础内容。而当初撰稿的岁月,也正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旅游规划开始迈入学科门槛的时候。在随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不少编制中的规划仍然没有把握好规划应有的基本环节,以致各种失误多有发生,更加之当时市场经济理念对传统的规划思想的冲击,规划界也出现了旅游规划是市场导向还是资源导向的争议,故而我便用《旅游规划续议》的议题,对旅游开发中几个基本环节的错位进行的梳理,同时也就当时旅游开发中的资源观与市场观的偏颇进行了辨析。

基于城市规划的影响,那时的旅游规划,不少的都融入了城市规划的理念,也大都仍然沿袭着城市规划的套式,以致往往忽略了旅游规划服务于旅游需求的特征。于是我便趁着参加讨论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的机会,提出了旅游规划中有关“概念性旅游规划”的环节,从历史机遇、面临挑战等一直讨论到概念性旅游规划与其他类型规划的关系,最终落实到概念性旅游规划的要求与运行。这便是本书中《旅游规划第三议(上)、(下)》的来由。

在那以后不久,全国各地的第一轮旅游规划大多面临五年期满,各地地方政府或旅游主管单位及企业事业单位,也纷纷开始了对规划的续编与修编,而本书的《关于旅游规划修编的产品扩张与市场扩张战略》、《关于旅游规划修编的地域扩张与效益扩张战略》所构成的“旅游规划第四议”,便是作者对东南沿海一个旅游城市规划的内审时提出的,所以文题就成了“修编旅游规划的四大优化战略”(或称“优化旅游发展的四大战略”)。

基于旅游活动的线性化特征及跨越度特征,游人需要的旅游供给理当突破行政区域和行业部门的制约,而过去相当一段时期所编制的旅游规划却往往是企业或地方当局的属地规划,因而也就多是散点型规划;之所以笔者在“旅游规划优化的四大战略”特地强调了“扩张”的“战略”,目的就是要突破散点型规划对旅游发展的制约。

本书中的“旅游规划第五议”,研究的是旅游规划的区域合作问题。其《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与旅游合作的规划》和《面对区域旅游合作的规划思考》,就是在两次有关旅游区域合作研讨会上的发言。基于其中一次谈话面对的是旅游业界与各地旅游管理机构,而另一次谈话主要面对的是研究者,因此这两次谈话正好是偏于实践问题和偏于理论问题的相互补充。如果将其与本书前面的“四议”连接起来阅读,可以看出,这里的“第五议”正好与前面的“四议”有一种紧密衔接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从偏于一地的作为(包括“扩张”)走向了两地和多方的协同。而这种合作与协同正是旅游发展的进程与必然,也正是旅游规划编制发展的进程与必然。

在本书总体的七个议题中,如果说从“刍议”到“第五议”讨论的是旅游规划沿着纵轴的步步推进的话,那么本书“旅游规划第六议”讨论的,则是旅游规划如何更深入地关注旅游业。只有在横轴上更多地了解旅游业的各个相关层面和侧面,旅游规划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为了探索旅游规划的覆盖面,我们不能不在横轴上将旅游规划涉及的主要领域展开来。所以本书在总目上选用了一个“旅游规划的相关各议”的标题来引领。其下的阐释,既包括了都市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也包括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科教旅游、主题公园、旅游地产,以及如何培育目的地的旅游竞争力等等。如果深入到旅游规划的实际工作中,就可以发现,这些细化的研究也都是研究旅游规划、编制旅游规划时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本书中最末的“旅游规划第七议”,全文约五万字,是从新近出版的《广义旅游学》中选出的有关“旅游规划”的专论。《广义旅游学》是在京旅游学人2012-2013年在北京市旅游委和北京旅游学会组织下联合撰著的。本人所撰的这部分内容为该书第五章,章名“广义旅游规划”(初稿称“广义旅游规划学”)。虽然该章全部内容均系本人独立撰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学者们就旅游科学进行广义探索时对旅游规划的一些认识。而就我自己来说,实际上也是本人在总结30多年来我国旅游规划发展而提出的认识、判断与建议,是本人就当前旅游规划应该有的理解和实操工作的一个简明的阐释。

“旅游规划第七议”的“旅游规划的广义拓展”,是本书的最后一篇,虽然系选自《广义旅游学》一书,但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是作者为本书专门撰写的一份总结。其不仅论及了当前旅游发展给旅游规划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更从“旅游规划的目标与功能”、“旅游规划的依存要素”、编制中“第一要务”与“第二要务”的实施、旅游规划编制“三大技术环节”的把控等,对旅游规划的编制作了颇为详细的总体综述。作为个人浅见,或一家之言,对于年轻读者,或实践工作者,以及旅游规划理论的研究者,也许都不失其可资参考的一面。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还有本书所加“资料提示框”的内容。基于本书各篇的写作时间不尽相同,故作者除了用“2017年本书作者校后附记”给出一些时效性说明外,还特在书中设置了“新近资料”、“相关数据”和“作者在思考”的提示框,并在框内以仿宋字补充进必要的新内容,以期将全书的论述置于当前的认知之中。比如“六议”下“A组”(目的地旅游竞争力)中对WEF的Trave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双年刊的分析,因其内容是从2009年一直分析到2017年的,所以其中自然不会存在资料短缺的问题;可是也有早一些年的著作,虽其中的资料数据足以作为相关论述的佐证,但是读者阅读之中难免会产生希望能够获取新资料新数据参照的愿望,本书的“新近资料”和 “相关资料”等的提示框,正是为此而设的。又,还有一些学术的认知问题,在不同时间人们的理解是会有所差异的,为了能够反映出认知的多样性,故在书中某些需要的地方适当加入了几句“作者在思考”,猜想读者也会是同样欢迎的。

旅游规划的类型自当有多种,其内部层次的架构也各不相同,时代的差异、地域的差异和资源的差距也都是旅游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依存要素,加之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不同群体的个性,规划的目标与功能结构也就以其多样而各显神通了。因此,旅游规划就不能不依据旅游业现状及相关产业现状,根据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从资源潜力与其重新配置的可能性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从而找出重新配置资源以发展旅游业的途径。

如果从宽阔的角度来观察,旅游规划或者就像本书“广义旅游规划”篇中所说的那样,那就是以面向未来的目光,发散性的思维,集中更多更好的理念,博采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尊重已有的共识准则,以服务民众为目标,在可以涉及的最大范围内,编制出兼具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旅游规划,全面发展休闲旅游与事务旅游,以期适应于旅游者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并且最大程度地创造出对当代对未来的环境、社会、经济的三大效益来。

如果说得局促一点,那至少应该在编制规划的时候,不拘泥于官员们快出政绩的立场,不拘泥于商家们事事取利的目标,不要看不见身外的变化,不要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不要满足于自己原有的进步,不要热衷于几个人的闭门造车,这样才能够汇集更多人的智慧与技能,编制出兼具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旅游规划,开拓出让当代百姓和子孙后代都满意的旅游事业。

当然了,如果要把旅游规划做好,也还有一个旅游规划的社会责任感的要求。那就是编制规划的部门(无论其是政府机构,或教学科研机构、公益机构,还是商业机构),以及编制规划的执行人(也无论他是官员、学者还是何种机构的雇员),都必须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编制规划时所承担的超越自己职务和职能的责任,从而把自己手中的那份规划将要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置于别的一切考量都无法取代的最高位置。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本书的结构和内容是与某些旅游规划教材多有不同的。教科书自有它的大用场,非教科书的论著也许便成了它的参考与补充。或者正是基于本书的七篇议论的历史纵轴和产业横轴的结构,既与这些年我国旅游规划实践密切关联,又以旅游类别向其左右延展,再加之最后一篇用未来学目光的颇为理想化的综论,因而将各自独立的专论汇合成为了一个整体。因此我想,不论读者是选择从头到尾地通览全书,还是随意选择切入点去前伸后延或左阅右续读,只要读者能够够从中找到一些自己最需要的内容,那么《旅游规划七议》这本书就没有白出。希望读者们在读后不吝提出批评与建议,更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大家真有一点用处。


刘德谦

2017年3月26日



2017年作者校后附记:对我国旅游业曾一度流行过旅游业的“超前发展”的主张,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孙尚清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中国旅游经济研究》时,已将其限定为了“适度超前发展”。请见孙尚清主编《中国旅游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1990年)及《旅游学刊》80年代后期陆续选载的该课题组课题前期成果的系列报告。



目录

旅游规划刍议:旅游规划的基本原理与运行

旅游规划续议:旅游规划的基本环节

旅游规划第三议:旅游规划的概念性程序

旅游规划第四议:优化旅游规划的四大战略

旅游规划第五议:旅游规划的区域协同

旅游规划第六议:旅游规划的相关各议

旅游规划第七议:旅游规划的广义拓展



后记

为保证出版的质量,为回京后能够及时向出版社交出“齐、清、定”的书稿,本人赶在从海南回北京之前又对本书做了一次最后校对。

作为一本探索旅游规划原理及其编制的诸多环节的专题性著作,本书或者与他人的论著有些不同。除了在《序言》中已经谈及的论题内容外,在《序言》中本人也已经说到,本书的七个议题的编排是采用的纵轴与横轴交叉的“十”字型结构。即从“刍议”到“五议”,以及最后的“七议”,本书讨论的都是旅游规划沿着纵轴步步推进的理论与实操,而“旅游规划六议”讨论的,则是旅游规划如何更广泛地关注旅游业。因为对于旅游规划的认知和把握理当是层层深入的,但同时,又只有在横轴上更多地了解旅游业的各个相关层面和侧面,对旅游规划的认知才能够更全面,有关旅游规划的编制才能够更符合旅游发展的实际。前些年,人们曾经大谈“T”型知识结构的意义、大谈“T”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其目的就是在强调专业人才既要有对相关知识领域的广博认知,又要有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深层把握。这些年,虽然“T型知识结构”、“T型人才”都已经不再是热词,但是道理却没有变。其实,本书七个议题编织的“十”字型的纵横结构,也就是试图努力做好旅游规划认知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纵横延伸,努力处理好在旅游规划认知中的“专”与“博”的关系,以期有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在对旅游活动的充分了解中进入到旅游规划认知的更深层次。当然了,这只是作者本人的一点愿望,而检验这愿望的应该是读者。惟愿读者读后能够真正有所启发与收获。


刘德谦

2017年5月

于海南神州半岛




————————————————————————

【征稿信息】关注《 旅游规划与设计 》微信公众号,回复 “3” 查看详情。

编辑部电话: 010-59393229

编辑部邮箱: [email protected]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 27 号院盘古大观写字楼 3109 室。

【订阅信息】①将 姓名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