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小雨过后的皖江上,水汽氤氲,船只繁忙。
10时10分,一节重987吨、长24米的深红色钢梁由架梁吊机从江面吊起,随后技术人员对吊起的钢梁进行对位、松钩、上螺栓、焊接,一系列娴熟操作后,11时40分,由中铁大桥院设计、中铁大桥局承建的世界首座千米级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大桥——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第38节悬臂段钢梁架设完成,大桥南北两岸结束悬臂段钢梁架设作业,即将进入悬索段钢梁架设阶段。
地图上看,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位于铜陵长江一桥(公路桥)上游720米,是长江铜陵段水道最窄处。对于需要建设第三座跨长江大桥的铜陵来说,这里,是绝佳的桥位处。
综合当地繁忙的通航需求、高标准的环保要求、长江的防洪需要以及经济角度考量,大桥主桥选择988米一跨过江,大桥为公铁两用桥,其中上层为6车道高速公路,下层为时速120公里双线普通铁路和时速250公里双线城际铁路,并预留350公里高铁接入条件。
988米的跨度,对于已将中国建桥水平推至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桥梁建设者来说,已非难事。
事实也是如此。在此之前,于2020年通车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斜拉桥)和五峰山长江大桥(悬索桥),就是例证。
面对这座在跨度上已不是挑战的高速铁路桥梁,优秀的中国桥梁建设者又会如何选择其桥型呢?
目前大跨度高速铁路桥梁,通用的无外乎斜拉桥和悬索桥两种桥型。
斜拉桥,如同一把大伞在江中撑起,因其受桥下净空和桥面标高限制少、刚度更大、抗风稳定性更强等优点,成为更多高速铁路桥梁的首选。
悬索桥,则如同两根竹竿加一根晾衣绳将桥面撑起,它更加轻盈,理论上可实现的跨度更大,但由于其柔性有余、刚度不足,国内高速铁路桥选择这种桥型的并不多。
G3铜陵桥跨度大、活载重、标准高,在这些要求面前,斜拉桥、悬索桥或许都不是最佳选择。
扬长避短,既实现大桥的跨度,又赋予较大的刚度,确保行车的平稳性,将两种桥型的优势结合,斜拉-悬索体系这一新型桥型被大桥设计人员选中。
通过充分的计算、论证、调整,大桥设计最终成型。
但斜拉-悬索体系,绝非只是斜拉桥+悬索桥这么简单。“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大桥建设过程中将要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中铁大桥局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姚森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如何发挥斜拉、悬索桥各自优势,使整体达到1+1>2的效果,挑战交到了大桥人手中。
斜拉-悬索体系桥梁,主塔建造与常规桥梁无较大差异,关键在于上部结构施工:主缆与钢梁架设。
在其下游的铜陵长江一桥上,可清晰看到,正在往江中心“迈进”的G3铜陵大桥,整体由两根主缆连接,两座主塔分别与16对斜拉索拉起梁段,已形成伞状造型,为斜拉桥段。跨中尚未连接的部分,则为悬索桥段,将由主缆上垂下的35对吊索牵起。这其中,斜拉、悬索段还有一段交叉区域,两边需对称挂设斜拉索4对、吊索6对。
斜拉桥段,钢梁采取水路运输至桥位,边跨利用顶推拖拉法架设,边跨至跨中采取1600吨架梁吊机进行吊装,吊装过程中,对称挂设斜拉索。
大桥南岸,因其主墩4号墩基础半岸半水的天然优势,在工期上领先于北岸主墩3号墩4个月(3号墩为水中墩,需进行围堰施工),所以在进入上部结构时,南岸与常规斜拉桥钢梁架设工序无异。
富有挑战的是北岸。
“我们相当于同时干了两座桥,又不止两座桥。”刚刚结束悬臂梁架设,一分部总工宋海涛言语间充满感触。
因南北两岸4个月的工期差,在北岸开始进行斜拉桥段悬臂梁架设时,上方悬索桥部分的两根主缆已挂设完毕。“这就导致工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情况,以及随之而来的钢梁线型控制难度成倍增加。”宋海涛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发现了这两个关键问题。
两根粗壮的主缆将两岸主塔连接,那么两岸的任何工序操作,相应的受力都势必会通过主缆在两座主塔间传递,最终影响到相应工序上,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拿缆载吊机拼装来说,因后续悬索桥段钢梁架设需要,需提前在南岸主缆上进行缆载吊机拼装,此时北岸正在进行悬臂梁架设,900吨缆载吊机的重量通过主缆传递至北岸主塔,其每行走一步,对岸钢梁线型及斜拉索的受力都会受其影响。
这种情况下,主塔塔偏的监测与钢梁线型监测工作成了重中之重。
工期紧、要求高,难度大,测量没有别的捷径,只能多测。
通过多次实践,一分部测量部长陈相他们渐渐摸索出经验:为一个节段的架设“保架”护航,往往需要测量5次:第一次,钢梁起吊前,测量原有线型、塔偏;第二次,钢梁由架梁吊机吊起,焊接完成并松钩,测一遍;第三次,架梁吊机行走至钢梁前端,测一遍;第四次,斜拉索挂索、调整、张拉完,测一遍;第五次,一次钢梁架设工序全部结束,再测一遍。
过程中,若发现主塔塔偏超过允许范围,需联合技术人员通过调整索鞍的预偏量,释放边跨和中跨的不平衡力。而钢梁线型控制,则需通过收紧或释放斜拉索索力,逐步向设计值调整。
配合紧密、复核无误,往往一个闭环下来,陈相需要和队友在桥上熬三四个通宵。这也为下一道工序的开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除了线型控制,工序上相互“打架”也在北岸钢梁架设过程中时常发生。如何灵活操作塔吊吊机,又不影响主缆与猫道的安全,着实让一分部副总工程师、工程部长邹端头疼了许久。
“北岸挂设斜拉索时,因主缆和猫道已架设完毕,而斜拉索必须由吊机吊装至主塔相应部位,有限的上部空间,让吊机的每一次操作都受到主缆和猫道的制约。”为此,邹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由操作人员在猫道上开了一个直径1米多的孔,让吊机的吊钩巧妙穿过猫道,实现斜拉索塔端挂设作业。
边跨及中跨斜拉桥悬臂段钢梁架设完毕,接下来进行跨中悬索区钢梁架设。
与架梁吊机在钢梁上“脚踏实地”进行吊装作业相比,缆载吊机被安装在主缆上行走、吊装,更像是“漫步云端”,听上去浪漫,施工过程中却难度加持。
中跨合计23个节段。综合考虑作业条件、线型控制以及经济要素,项目部采取先由单台缆载吊机架设跨中段,再由两台(一套)缆载吊机分别在南岸架设3个节段,再行走至北岸架设3个节段,如此循环往复钢梁架设作业。
钢梁依旧由水运运至桥位,由缆载吊机一节节吊起,再与吊索连接,悬挂在主缆上。
技术人员通过对主缆的受力情况分析,决定先对已挂设的节段梁采取牛腿临时连接,待挂设6段后,方进行永久性的栓接和焊接。
为何6节一连接?这里面又有什么讲究呢?对此,二分部项目总工程师赵成贵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已完成吊装的钢梁,就如同风铃一般挂在主缆上。此时,由于挂好的钢梁重量有限,柔性的主缆受力较小,无法下垂至设计位置,钢梁线型不好控制。“强行连接,不仅钢梁无法在一条线型上,还会造成钢梁节段碰撞受损。” 赵成贵说。
通过计算分析,技术人员发现在钢梁架设至6节时,主缆受力和钢梁线型控制将进入最佳状态,是钢梁进入连接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机,也被叫作“刚接窗口”。操作人员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一个“刚接窗口”,将相邻的钢梁连成整体。
整个过程中,钢梁线型控制依旧是重点:两岸联测,确保钢梁整体线型精度在最大程度接近理论目标值。
后续钢梁架设循环往复,待第二个“刚接窗口”来临,挂起的钢梁依次与第一大节间连接,由点成线,直至分别来到斜拉段和悬吊段上的两个合龙口。
届时,两个合龙口段钢梁将由两台缆载吊机同时起吊。至此,大桥合龙,斜拉-悬索实现融合。
预计7月,在皖江之上奔忙两年多的大桥人,将迎来这一期待许久的时刻。
来源:
桥梁建设报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