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巡洋舰
混沌巡洋舰, 给您洞穿未来的视力。我们以跨界为特色, 用理工科大牛的科学思维帮你梳理世界的脉络。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巡洋舰

我和“得到”的那些事

混沌巡洋舰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5-29 05:52

正文

"得到APP"一岁了,从数据上看,作为知识付费的标杆产品,得到做的不算差,总的使用时间,用户数都不错的。然而数字并不能代表一切。知识付费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用户黏性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粗粗想来,肯定是个大大的“Yes”,比较人们已经出书卖书几千年了,如果评价最古老的商业模式,那么知识变现肯定能算上一种的。互联网时代,工具的进步也只会让知识的售卖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但细细想来,知识变现面临着几个调整,按照其严重的程度来说,首先是人们发现他们的知识产品中的知识其实是稀释过的二手知识,不过这也是人性使然,很多人没有时间或精力去读经典,去看一手的文献,而更多人没有享受一手知识的奢侈式的口味。由于这一限制,当用户一旦不满足二传手的知识后,当成长到去主动读经典原著的时候,目前的知识付费产品就会流失老用户,不过这还不值得担心,只要新用户的补充能够快于老用户的流失就好。


第二个问题,是人们是因为知识提供者的名气而付费,而不是为了内容付费。例如我在得到上订阅了吴伯凡的专栏,那更多的是因为当年免费听了那么多的东吴相对论。不过这个专栏没有要我失望,伯凡老师亲自录音,听起来很带感。但这样的消费能否持久了,现代社会偶像这么多,如何能持续保证粉丝的热度了?这种焦虑使得知识大V们需要去发掘或者创造新的概念,需要不断用观点替代知识。对于缺乏思辨能力的受众,客观的知识和带着主观看法的观点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但随着受众掌握了知识大V们强调的思辨能力,也会识破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套路。


这使得知识大V们要么走向小而美的专业路线,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知识的创造者,至少是整合者,这不是一条适合于每个人走的光荣的荆棘路。另一条路是不断的靠新的粉丝去补充旧的粉丝,同时和那些已经毕业的粉丝搞好关系,不断的靠新的用户去提供可持续的活力。所有知识付费的用户都将有毕业的一天,毕业后的学习者,是否会对他们曾经学习过的社区心怀感激,是知识付费的下半场亟需解决的PR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都不是最本质的问题,本质的问题是知识产品该如何争夺注意力。举个例子,知识付费的提供商不止害怕没人购买他们的产品,更害怕那些买了他们产品的人没有去听,或者没有看完他们的产品。就如同写书的人就怕自己的书被放在架子上吃灰。他们希望你看了他们的书就拿去和朋友分享这本书,最好能一看再看。


然而学习本不该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智者学到了新知,也不会主动拿出去向别人展示的,总在展示自己又学到了一个新概念的人,多半展示的是在智者眼中是常识的东西。不过这世上真正算得上智者的又有几人了,而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更是少之又少。持续输出才能让部分用户觉得钱花的值,但持续输出又让另一部分用户即使觉得你说的都对,但我就是不care或者没时间去care,如何去调和这两类用户之间的矛盾,才是知识付费要解决的问题。


罗胖子形容他做得到这款APP的初衷,是自己希望自己能葛优躺着,然后一群自己觉得很牛的人来和自己聊天,一边舒服着一边长了见识。这样的知识产品,既带着娱乐的属性,可以和游戏去争夺碎片化的时间窗口,又应和了当下的“知识焦虑”,被互联网新闻中层出不穷的光怪陆离轰炸成了精神上的软骨病的人亟需“补钙”。于是各种教人们写作,做PPT,演讲等实用课程遍地开花。还有那些带你装成一个聪明人的各类知识性的专栏更是百花齐放。然而同质化现象和上述的三个问题使得知识付费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


 要我们回到知识付费的原点,当信息变得接近无限的丰富,筛选知识的能力就变得稀缺起来,但凡稀缺,就值得出售。可问题是付费的知识也会变得超过大多数人的吸收能力,这时需要的不止是搜索,还应该是智能和协作。


知识付费平台随着内容的丰富,对搜索的需求就会增加。就拿得到举例子,如同能针对一个话题给出搜索,比如我想找一本和儿童教育相关的书籍,那么得到会给出其不管是免费内容还是付费内容中相关的文章或者摘要,再针对每一篇付费文章单独出售,这样可以避免知识提供者为了赚取眼球将观点包装成知识,只要满足你的品控,你不需要高产。得到上每一个通过了认证的用户都应该可以去传播你对一本书,或者国外杂志上最新的一篇文章的解读。得到要做的不应该只是包装起一个个成体系的专栏,而是要将内容分开向用户收费。


搜索的下一步是对相同的信息分为诸多子类,用户搜索了养生这个模糊的关键词,要反馈的是这个话题可能的几个子话题,分类的维度要多一些,每类下最好都能有一些搜索结果,对内容相近的文章进行合并,最好能给出这篇文章的词云图,让搜索结果变得可视化。


接下来要做到是引导用户,比如通过回答问题,最好是选择题,让用户觉得知识付费这个产品本身能带给其收益。用户花了时间看了一篇文,之后回答几个选择题,不止是巩固学到的东西,还可以让你学到的东西变得明显,不过这要求知识提供者不止是提供观点,否则一旦回答问题,人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区别。回答完了和这篇文章有关系的问题,最好能再来一些相关的问题,去带领用户做进一步的探索。


总结一下,当前的知识付费,不能看成是图书出版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自然延续。不同的媒介决定了和你竞争注意力的其他产品,而你的竞争者也决定了你的可能性。移动互联网上不会有书籍需要的大块的完整的注意力,但碎片化的注意力不应该成为用户水平的天花板。如果以为要抢占碎片化的时间,就意味着内容的浅薄和低信息量,那么你吸引到的用户的水平就反向的限制了知识提供者的程度。最好的碎片化阅读是像泰戈尔的《飞鸟集》,纪伯伦的《沙与沫》那样,简单而深刻,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打算成为精英的伙伴准备的“精英日课”打开方式

从对两位罗胖子的相声谈谈对互联网经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