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放假前,我们向大象的读者征集他们身边的故事与见闻,收到许多有趣的回复。
今天呈现的,便是这些征集内容的第三辑:我的家乡习俗最独特。
民间习俗是真正博大的东西,各地均有特色,若没有可爱的读者来讲述这些,即便是大象公会最有志于人肉百科全书的成员也对它们知之甚少呢。
▍平淡日子里的刺。:
我是陕西榆林子洲的,这里除夕晚上家里家外的灯必须整夜开着,还得在门口放铁棍子,锤子,斧子,菜刀,还要在院子里放冰块。
正月初一早上在家里放一个炮,说是开门炮。正月前几天不能洗衣服。
▍Djiango:
我这里是广东茂名地区,有一个过年的习俗叫“年例”,一年一例,从年初二开始,每天有一个村子摆酒席宴客。酒席以家庭为单位来摆,宴的也是该家庭的亲戚朋友,每个村的所有家庭都会在同一天开台摆酒。
这条村摆完酒席,第二天就轮到另一条村,这个宴客的日子每年是固定的,这个日子就叫做该村的“年例”。从年初二到年二十,天天有年例,有些相邻很远的村子会是在同一天做年例。
近些年随着农村的式微,年例这一习俗也逐年式微,大概十多年前,我一个交友广阔的同学曾有过从年初二出门到年二十都没回过家的经历,每天换一个村子吃年例——以前交通不便,年例留客过夜是常有的事情,而且有的大村庄会请人搭舞台做节目,往往通宵达旦,或露天放电影,或做木偶剧,或唱本地戏;
近些年少见节目做通宵了,而且歌舞表演已成主流,有些地方跳脱衣舞也是有的……因为这个习俗的存在,这里过年的气氛非常热烈,就算不走朋友只走亲戚也能每隔几天就过一个年例,从年初二到年二十,小规模的烟花每晚都不断,天南地北,异常灿烂。
▍子虚:
在我们这边,不同的节日,吃的食物都不一样,不像北方什么节日都吃饺子。
比如,元宵节我们是正月十四过,也不吃汤圆,正月十四晚上吃的是咸羹,正月十五早上吃的甜羹。冬至吃擂圆,还要祭祖家里亲戚聚餐。
八月十六过中秋,最重大的事情不是吃团圆饭,不是月饼,而是去岳父家送礼。早年最重的礼就是送猪腿,现在的人调侃也是这样,生女儿指望以后送猪腿。农历六月六要给狗洗澡。
除夕夜吃麦油脂,家里桌子上祭品,茶叶、开水、水果、糖米等,拜天地。大年初一吃扁食,拜土地爷,祭品有猪头豆面豆腐年糕等等。
▍张文广:
蜜桔节,为了庆祝丰收,几乎年年都有。还有个傩舞文化传承活动,隔几十年一次吧 我小时候看过一次,那时候因为人多,我还是被抱着去街上看的,就记得一踩高跷的人。
▍思田:
我们湖南望城这里,年夜饭是在早上吃,周边益阳、岳阳部分乡镇也是,最早的凌晨三四点就起来吃饭了。
▍周大猫:
我是湖南邵阳武冈人。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有这个叫“家先”的东西,形制有点像神龛,但不是供佛用,而是记录家族已过世的祖先。以前是木制的,简陋一点的有红纸贴的,现在越来越多亚克力板烫金字的。家先一般从高祖开始记录,旁系的叔祖、叔伯也会列上,非常方便去别家走动时弄清楚对方跟自己的亲缘关系。
我问过潮汕、福建等宗族关系亲密地区的朋友,这两地宗族观念强,祖庙、宗族祠堂通常都修建得很好,但邵阳的家先还是有其鲜明的特色:一是家家户户都有自己这一脉的家先,而不是统一在宗族祠堂中有完整的族谱展示;二是已经深入到当地建筑中了,甚至连现在的商品楼里大家也会有家先。
我觉得家先更多反映了小家庭的承继脉络,现实功能是方便彼此间认亲,跟福建、潮汕大家族观念还是有很大不同。
▍圣精灵使:
我老家早婚,虽然有电视台报道,现在还是那样,13 岁左右结婚,15 岁左右要孩子,33 岁就当爷爷了。
▍1+:
我的家乡,是福建白水洋美丽的山区。每逢过年,每家每户必打糍粑跟米粿,米粿有两种,分别是黄色的碱米粿和绿色的秋菊粿。
除夕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去佛寺里请愿(本地称”分年”),感恩一年丰收,祈祷下一年风调雨顺。除夕年夜饭后,传统柴烧的灶台要保留火种不能灭,守岁到大年初一,早早煮”长”菜,沏甜茶,全家喝过之后,开始忙碌的拜年。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拜年是开放的,只要这户人家家里有 50 岁以上逢十整过寿的人,都可以去拜年,放个鞭炮祝愿年长者,晚辈需向过寿长者磕拜,家属也必以零食、甜茶、拜年红包回赠。
▍阿秋:
在我的家乡福建莆田,大年三十不仅是家家团圆之日,也是阖家祭拜天帝、祖宗的日子。
三十的凌晨三点,在外乡人仍酣睡梦乡之时,我们却要凭着极大的毅力钻出暖和的被窝。小孩子穿上新衣,妇女系上祭祀专用的红围裙,一家人燃烛拈香,围着祭桌跪拜天帝和先祖,这一仪式称作“辞年”。
除夕夜的前两三日,村里的妇女们就收了麻将桌,停了广场舞,终日奔走在厨房与旁厅之间,做豆腐、蒸红团,杀鸡宰鸭,预备三十早的辞年祭品。
除夕的前一晚,吃过晚饭,家中主妇便要做最后的准备,大厅内摆好八仙桌,果品糕点细致装盘,猪头鸡鸭点上红色,香炉、烛台、炮仗、贡银也都齐齐备好。
和往年一样,今年除夕的前一晚,一家人早早地上床休息,准备第二日早起辞年。奶奶作为家中的“主祀大臣”,也在辛劳地为祭桌做着最后的装点。
可是这辞年传统今年却被微信里一条来路不明的流言所改变。
村里跳广场舞的妇女们有一个专门的微信群,平日召集人们去跳舞,通知一些村里的事情,或话话家长里短时,大家都会在群里亮一嗓子,喜欢热闹的奶奶自然也在这群里。
除夕前夜九点左右,奶奶摆好了祭品,也准备去休息了,微信群里却炸开了锅。村里的妇女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究竟是否该把辞年时间提前至当晚。因为据说今年三十格外特殊,日子不吉利,不宜祭祀。就是这样一条无凭无据、不知源头的流言让村里主管自家祭祀事务的女人们乱了阵脚。
奶奶算是村里祭祀方面的行家了,有时周围有不熟悉祭品摆放、祭祀流程的人家,都会来请奶奶,前去指导一番。但是这回,奶奶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她自己从未经历过、也从未听已经作古的长辈提起过,辞年可以选在除夕前一晚。
不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奶奶把一家人从被窝里全都拉了出来,让我们时刻准备着。拜还是不拜,祖祖辈辈都不曾纠结过的问题,如今竟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微信里的说法也变得多样化,有人说,隔壁村已经广播通知辞年提前一晚;也有人说,天帝最大,旧传统不可变。众说纷纭,根本没有一个权威答案,而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观望,奶奶亦是。
然而留给我们观望的时间所剩无几,眼见十点将至,远处其他村庄的炮声也越来越大。紧接着,密集的炮声由远及近,村子里周围的人家也开始炮声不断,一时间,我们竟仿佛成为汪洋大海上一座小小的孤岛,耳边传来的每一阵炮声,都在抬高海平面,不断要将小岛淹没,直至令其没了踪迹,彻底融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之中。
奶奶听到周遭院内的炮竹声后,好似听到了行动的指令,不再犹豫不决。眼神中透露着坚定果敢,向我们下达了最后的指令:拜!一时间,一家人手忙脚乱起来,拿出祭祀用的器皿为天帝斟酒倒茶,点香叩首,燃放鞭炮,焚烧贡银,祈求阖家安康。在三十的前一晚,我们就这样在一片凌乱中结束了辞年。
不是因为我们真的相信了流言,而是因为隔壁那辞年的鞭炮声已经响起。故事却是以奶奶陷入恐慌结尾。因为微信群里,有人去询问了平日主持村里祭祀事务的师公,他说,三十凌晨的三至五点才是祭拜天帝的良辰吉时。
过去总以为传统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和守旧性,总在想一种传统会因何而发生改变。现在看来,传统的改变只需要一部手机,和一条无凭无据、也无出处的微信流言。
我们的征集并未结束,以下主题仍然欢迎您提供内容:
1.您最……的同学是什么样的?
2.一年不见,您家乡最惊人的变化是什么?
3.您的家乡有什么冲击力强大的广告和标语?
4.您的家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城市景观?
5.您家乡有什么怪谈?
您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 ,如果想说的内容有很多,欢迎给我们发送邮件,我们的邮箱是:
[email protected]
您还可以按最右方“+”给我们发送图片
最后,如果您有其他想讲给我们听的知识、见识与见闻,请您不必犹豫。我们同样期待您的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