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请辩
专注治疗逻辑硬伤,这里是蔡叔传递认知的道场,还不置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请辩

这4种资产,你赚了吗?

请辩  · 公众号  ·  · 2020-07-28 16: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蔡垒磊


我在5.6写过一篇文章,叫 《中产以上如何安然退休?》 ,是“生财之术”三部曲里的,可能很多人还有印象。

里面提到了普通人最便捷能够到的4种资产配置:



如果你已然配置了的话,这两三个月应该已经给你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它们,还有没有别的选项?

中国老百姓最常够到的就是1和2,为什么还要有3和4?

我来花个几千字解释一下配置逻辑。

首先,为什么必须购买资产

全球经济衰退已经不是预期,而是一个铁打的事实,至于某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会说自己没受多大影响,并且公布一些统计数据,你可以权当没看见,因为统计局的数字一定不是为你服务的。

纵观历史,自从全球进入央行信用时代以来,应对经济危机就只有一种手段,就是印钱。

有人说那好像物价涨得没有那么快?那你看资产涨得快不快,多出来的钱被“储存”在了大的资产里,所以平时你的感受没有那么大。

国家希望资产涨,这样它才能更好地起到蓄水的作用,但又不希望涨太快,不然卖猪肉的、种菜的、开理发店的、洗车的、开公司的就什么都不干了,全去购买资产了。

我们都知道, 金融的作用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钱通过市场博弈自动到达最有效率的地方 ,但如果每个人都去参与优化配置,而没有人愿意当终端的承接方,会怎么样?

整个社会的基础价值没人产生,大家一起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看似每个人的钱都多了,崩塌后发现,原来大家都在玩“大话骰”,里面一个6都没有。

所以国家又要印钱,又希望资产的涨幅控制在能吸引人参与又不至于吸引太多人参与的地步。

如果你看清楚了它的真实目的,你在解读政策的时候就不可以认为“你看,国家要打击这个,所以这个不能要”。它不是要打击,而是正是想让你这样的人这么认为,这样就可以控制到只有一部分人参与,于是就可以稳步上涨了。

所以如果你觉得你不购买资产,光靠吃利息一年有个一二十万就能开开心心退休的话,你显然理解错了“央行信用”这个时代。

其次,为什么是这4种资产

我们限定的条件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意味着字节跳动和蚂蚁金服的期权或者原始股跟你是没啥关系的, 你也不会有什么可以利用资源获取到别人够不到的门槛的资产。

那你还能买什么呢?

除了几乎可以保本的基础款理财套餐以外,在中国,似乎只剩下了房子和股票。

1.为什么是1?

最近有一些读者问我说哪里哪里十八线的房子能不能买,我说如果你主要是想住,那就是消费需求主导,买哪儿都行,在自己能负担的条件下尽量靠近市中心就行了;如果你是想增值,那就得1.5线以上,还得看房子的具体附加值。

怎么看附加值?

1. 5线以上或者再次就是2线以上,它 本身就是一种附加值 ,大家都想去的地方 才有人抬价 ,十八线 没有人口增量, 而年轻人在不断流失, 那么谁来接你的房子

你想住十八线并不重要,大家都想住才重要。 附加值并不是你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而是从最多数人的需求出发,人家觉得好的才叫附加值。

比如你觉得有没有菜市场没关系,有超市就行了,这是你觉得,如果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超市,而是喜欢菜市场,觉得菜市场的菜更新鲜,那就得有菜市场。

再比如你觉得有没有车位没关系,反正你也没车,这也是你觉得,如果大多数人都必须有停车位,那你就得要有停车位的。

你看到一个房子,先根据房子的具体情况把住户的画像找出来,看看是多是少,如果少,谨慎买;如果多,再反向去看如果你是这些人,这个年纪、这个经济条件、这个收入、这些职业,你的家庭成员和阶段处在哪里,这个阶段你要的是什么,这个房子的环境是否都符合了?

房子是这样挑的。

2.为什么是2?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一个兄弟问我这一波放水会放到哪里?

我说理论上每一次放水楼市都不能算错,只要挑对地方,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各个行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基础物价的涨跌,还关系到政府是不是有钱给公务员发奖金(在我当差的那些年,一直都是卖了地才有大额奖金,不卖地就得拖欠一些时日),所以说它已经绑架了整个社会根基都不为过。

但这一波也极大概率会进入股市。

因为股市是什么?都是由企业构成,要重振经济必须先让企业活下去,所以股市必须有钱。

有人说钱不是应该到中小企业手里吗?对,这也是国家的目标,但“拿到钱”这件事向来是“能者居之”,小企业的确也能拿到“基础款”补贴,比如我们公司也拿到了一些,但这都是杯水车薪,能通过各种操作让自己符合各类大小政策的,总归是大企业。

更何况中国的股市已经十几年没有过新高,是时候讲故事吸引一波注意力,转移一下社会情绪了。

那为什么只买指数?

因为几乎任何投资市场,最终都会呈现“ 少数标的大幅跑赢平均,多数标的跑输平均 ”的局面,无论是普涨还是普跌。

所以你要超过多数标的,就只能买平均,因为以你的运气和能力,并不足以买中少数标的——作为非专业投资者,理论上你的所有分析都是在蒙眼射飞镖。

按照以上规律,买指数能够让你赢过平均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3.为什么还要有3?

以上就是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能想到也能参与的两项投资,那为什么还要有3?不是说米国要原地爆炸,要不行了吗?还是大A不够香?

都不是,米国不会原地爆炸,大A也有不小的概率够香,但为了平衡风险,你必须持有全世界最龙头国家的资产,美股指数是你能够得到的资产。

尽管我们要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但有信心是一回事,风险平衡是另一回事,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资产,就不可以把宝押在一个国家,就算你是米国人也是一样,你同样不可以把宝都押在米国。

前几个星期跟朋友一起吃饭就聊起过资产配置的问题,所有的资产配置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发生任何事都不可以全军覆没,不管是某国的整体经济风险还是zz风险。

可以接受亏损,但绝不能返回赤贫,再小的概率都不可以。

4.为什么还要有4?

以上三项是普通人能接受的,4就有点偏门了。

比特币偏门吗?偏门,可能对你不偏门,但对主流社会来说,依然是偏门资产。

配置4跟配置黄金的逻辑是一样的,因为这是非常少有的“ 无国界资产 ”,它已经走过了10几个年头,期间无数国家试图消灭它,最终发现只能选择接受它,就是“无国界”的最好证明。

所有无国界资产都是天然的避险资产,当世界陷入困局时,全世界通用的符号就会受到追捧 ,而之所以选择它,是由于它的体量远比黄金小,与其相关的区块链技术的想象空间又远比黄金大。

有人说它凭什么是无国界资产?不凭什么,就凭本身的特性和目前的共识。

也有人说,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跟比特币没有关系。这么说吧,你要说没关系,不算错,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对比特币是一种普及,这种对小众投资品的普及本身就是一种增加入金的升值逻辑。

那么其他币种呢?

在大牛市里,主流币种的涨幅都可能超过比特币,但比特币是唯一一种不会被颠覆的数字货币,因为它已经脱离了技术意义,成为了这个市场的象征,而其他所有币种不管看起来多牛,都可能被竞争者超越。

5.那别的呢?

除此以外,普通人的选择就不多了,有些中产喜欢参与私募基金,鉴于这个圈子的朋友太多,好心提醒,这可能是除了创业以外,最快把钱扔掉的方式之一。

还有些中产喜欢去配置一些海外房产,听信了什么永久产权之类的瞎逼逼,或者某些房产大v说的东南亚价值洼地之类的云云,这同样是阶层下降的好方法。

海外的市场和政策你真的了解吗?很多人往往以自己国家的买房逻辑去推测别国,这就是瞎子摸象,基本没有好结果。

所以以上4种基本已经在门槛上、参与度上、风险的平衡上达到了普通人配置资产的需求。

最后,一定要入金

以上的“退休配置”只能说是最大限度地平衡风险抗通胀,但如果一个人要说我要靠我手里的资产一辈子100%保证不用再干活,这样的人在人群中的占比还是极少极少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往前推35~40年,万元户算是个响亮的名号,类比到今天,我大致换算一下是100万可投资资产。

那么在这段时间里,你觉得你做点什么,可以把1万块钱翻到100万呢?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这就相当于你现在拿着100万,你思考一下 你干点啥, 在你60多70多的时候它能变成1个亿?

没这么简单,更大的可能就是被你给玩没了。

但是如果你持续在工作上发力,到了今天你会发现获得100万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只要你在入金能力上持续超越平均值,长远来看,自然就能跟新钱产生的速度相匹配。

这4种资产的配置,是给你足够的安全垫,让你不至于发生系统性风险,也能够让你偶尔任性一段时间而不至于跌落阶层。

但长期来看,只有入金和资产配置相结合,才能真正让你可以不再为了财富的事情而焦虑。

--------------------------------------

醒脑时刻:

不管你此刻在某个资产的车上还是不在车上,记得要剥离出自己的情绪,如果你因为上了车赚了钱而沾沾自喜,或者因为没上车而希望这辆车翻,那就已然犯了大忌。

不要对资产有情绪,情绪是人对过去相关事物的综合感受,它会包含很多类似骄傲、自负、妒忌、不甘心以及自我评价的主观信息,这些都是妨碍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绊脚石。

先放空自己,深吸一口气,然后再去把自己的资产理一遍,你会有新的感受。

--------------------------------------

声明:本文首发公众号“蔡垒磊”

——一个随意叨叨、防止失联的小号。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