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领导讨论虽名字是无领导,但是其实是
在讨论过程中“产生”领导。
需要有人站出来梳理节奏、梳理观点、甚至决策,充当领导者的角色。
如果你能担任该角色,那么大概率分是最高的。
来说一下讨论中的角色定位,大概分为:
领导者、控时者、总结者和其他成员
。我鼓励大家去做一个领导者,但是经常我们的考试中角色扮演并不会特别清晰,你也可以融入几种角色。
领导者
是一个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角色。领导者要把控好讨论的节奏,确保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的出方案。一是启发其他人的讨论思路,二是让大家的讨论更有方向性,也就搭建讨论框架,三是调节矛盾。
控时者
不只是记录并提醒时间,而要做隐形的领导者,全程掌控节奏,帮助顺利完成解决方案。
总结者
负责总结和归纳讨论过程中记录讨论的成果。
组员
指的就是剩下的表达自己观点、贡献自己想法的讨论参与者。
有同学会疑问:如果有很多人争当领导者这个角色,是不是我应该放弃?答案是当然不能,领导者是一种思维,而不是一个指定角色或者默认角色,哪怕是有一个人已经坐稳了领导者这个角色,但是要记住给对手足够的进攻,也就是你要去抢领导者角色。
记住:我们参与的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永远别承认对方是领导者。
1.怎么样在角色上进攻?
一是你一定要把当领导者作为一种思维
,从刚开始搭建讨论框架就要充分参与,注意领导者并不是一定要别人服从自己的框架,而是可以择优选择最好的论点或者框架。
二是梳理讨论进程
,一般的讨论进程包含“梳理讨论框架——对单个观点依次充分辩论——总结梳理观点”,假定50分钟的自由讨论,这3个进程最好的时间是10分钟内、35分钟内、5分钟内,所以如果你熟悉好讨论进程会对达成一致性结论有很大帮助。
三是调解矛盾
,不能让杠精带节奏了,如果某个组员话太多,不仅拖累你们讨论的节奏,而且还挤压你说话的空间,百害无一利,所以一定不能只观望,在辩论进入白热化之前就迅速总结他们的话题并争取引入下一话题。
在调解矛盾中,我们的
上策
是:总结观点并找到2观点共性
,比如提到AB2位同学的观点都是觉得硬件设置更重要,大家都相信一个底层逻辑就是硬件决定软件,然而甲同学的观点包容了乙同学的观点,所以2位同学出发点都是很好的,只是宏观和微观的区别。
中策
是:指出其中某个观点可能更有见地,引导大家偏向一方
,比如说:一轮辩论下来支持A观点同学的观点有3个,论点分别是;支持A观点同学的观点有1个,论点分别是,我认为B观点的支持者始终没有提出新的观点,我认为大家从论证和观点的角度,支持A观点的同学更科学,
下策
是:站队——直接表明自己更同意其中某个观点参与辩论
,告诉大家我是支持A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作为领导者除非你的观点特别新颖,否则不要轻易表态。
2.怎么样在角色上防守?
大家可以把进攻理解为:梳理讨论的进程、打压别人的有效发言次数、让考官觉得你的影响力和逻辑能力强大,然而防守是什么呢?
防守就是进攻的反面,当别人在梳理讨论的进程、打压你的的说话空间、质疑你的逻辑分类和影响力的时候,你要有防守意识。
在2020年广东省考面试中我有一个学生招2排6,需要面试逆袭6分才能逆袭前2名最终上岸,然而她在面试中遇到的第二名明显有培训过的痕迹(侯考期间交流过那个第二名)。因为这个第二名有争当领导者的意图:抢第一个发言、梳理讨论框架、引导大家思考。然而我这个同学防守意识和能力特别强,她被抢了讨论框架以后,她做了2件事情。
第一件是据理力争讨论框架。
因为讨论框架可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了你能不能理清楚整个讨论的思路;而且那个守擂同学的框架并没有特别好,可以说站不住脚。我学生从内因决定外因的角度,把材料的选项从新分类,按照内因优先的原则选择出新的讨论框架,她提出自己的讨论框架以后,对手甚至一度冷场,所有人都支持她。
第二件是守护说话空间。
守擂者很聪明,会提出一些很强势的观点。我学生发现她提观点和论证能力挺强,一直引导守擂者思考,守擂者完全被带节奏了,不在自己喜欢的节奏里,都没机会提出新的观点。于是变防守为进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