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想玩好清代小平母钱,必须以懂版别为基础!
如果你连最基本的小平钱各种版别的情况都不了解,全凭传说中的诸如“修穿、鱼脊边”之类的词语去玩母钱,就如同瞎子摸象。
如果你感觉玩几元一个的版别钱有失身份,又怕买了假母吃亏的话,那我建议你赶快回头。
做个不恰当,但是又很直观的比喻:
把母钱比做“母亲”,也就是生过孩子的女人。
既然如此,自然有年轻的母亲,也有年老的母亲。
但是不能因为看到过许些美女,就认为做母亲的都漂亮,也有丑陋的老奶奶的。
判断她是不是母亲,不是以漂亮为准的,而是以是否生过孩子为准。
其实无法分清老奶奶,损失不会太大,最多是错过。
现在最怕的是费尽千辛万苦娶回来的“美女”,如果是个变性人,那就血本无归了。
那样的“美女”,生不出孩子。
有一类钱,母钱的铜质、母钱的铸造工艺,但是缺少母钱的加工工序。
那这类钱,算不算母钱呢?
目前很多人都一致称这类钱为母胚或母钱。
以前,我也一直同意,一个钱要么是母,要么就不是。
没有介于两者之间的。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因为,一个女人,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生过孩子!
当然,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自身的,例如生理缺陷。
可能是环境造成的,例如老尼姑。
哈哈!
可能.原因就不再设想了。
这些人,确实没有生过孩子,叫她们母亲,合适吗?
我认为不合适。
那把她们归类为不能生孩子的男人?
也不合适。
.她们虽然不是母亲,但是她们依旧是女人,和男人有本质区别!
这类钱,我们可以把她们称做母胚或雌性钱。
说到这儿,一定有人会问:
母钱工艺,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先说个母钱底线:
穿口和边道的流铜、铸口肯定修饰掉了。
其它的诸如文字、章地、铜质、铸工,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了,但是基本一条,她必须具备“以前”能铸出同版子钱的精度。
这种精度如何把握,就需要你对基本版别有足够的了解了。
子精则母精,子粗则母粗!
如果子钱本身就精美,那它的母钱则更加精美。
如果子钱本身就粗糙,那么它的母钱,也好不到哪去。
以乾隆以后的小平钱为例,目前所见,子钱最精的当属“泉、源”两个京局,另外“直”局的子钱也非常精美,那么它们的母钱的标准,自然比较高。
子钱相对来说粗糙的有:
川、云、南、武等等.当然,这几局不同时期的子钱,工艺差别也是很大的。
当然同一个局,不同时期,母钱所用的铜质也是不同的。
泉、源局的乾隆母钱,多数是黄铜,这种黄铜,不是金黄铜,而是呈青白色的黄铜。
而泉、源局嘉庆以后的母钱,基本都是用的精黄铜。
这类都是比较精美的母钱。
穿口精修,章地平整,字口清晰,鱼脊边。
所以这类钱的子钱,相对来说也是非常精美的,常见到有人拿个普通的源局小平钱说是母,其实主要原因是子钱太漂亮了。
至于粗糙的母钱什么样子,那就要看子钱整体情况了。
有些局的母钱,是没有泉、源局普通子钱漂亮的!
那如何能区别出是不是母,则需要对这些局每一个年号每一个时期的基本子钱铸造情况有个具体的了解。
这种了解,不单单是表面的,而且是要深入了解。
如果对于子钱的各个时期的版别都不了解,自然就无法做到这点。
下面要说的是:
母钱与子钱字口的区别。
有人笼统的认为:
母钱与子钱相比较,母钱文字笔画细,字口深。
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我们实际上见到的多数母钱都是参加过流通的。
“磨损”的情况必然不可避免。
有磨损的母钱,文字笔画可能变粗,甚至模糊不清,字口也相应的变浅。
而基本未流通的子钱,就可能出现笔画细于母钱,字口深于母钱的情况。
那么如何从字口上去区别母钱与子钱呢?
清代的母钱与子钱在翻砂工艺上是有区别的,母钱铸造所用的砂应精细于子钱所用的砂。
体现在钱币上,就是文字笔画两侧、文字与地章交接处的字根都十分干净,无毛糙感。
其实绝大部分母钱,字口都是不修的,由于砂型细腻的原因,很多母钱都直接留下了雕母上所具有的刀痕,给人的感觉是修过。
文字笔画两侧,文字与地章交接处的字根,我称为“原始字根”,这是铸出来的原始形态。
一个钱,再怎么磨损,它的原始字根都基本保存完好,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仔细分析一个钱的原始字根有没有动过,是不是具有了母钱的工艺特征。
(另外,直径26MM以上的大样和大钱类的东西,很多用的砂也比较细腻,对于那些钱,判断是不是母,要慎之又慎!
)可以仔细对比文字笔画两侧,母钱是十分干净的,没有毛糙感。
这种干净不是修出来的,而是通过母钱专用细砂铸出来的。
子钱文字笔画两侧比较毛糙,虽然有些笔画比母钱细,可是它的翻砂工艺决定了它就是子钱。
翻铸母钱的工艺决定了母钱的精整,当然,这种精整是相对于子钱而言的。
由于砂型的细腻,很多母钱继承了雕母的字口、地章,甚至有些刀痕也继承了下来。
从目前见到的多数母钱看,我认为真的母钱,只修穿口和边道。
字口和地章基本是不修的。
即使修,也只是修的局部。
很多母钱看上去刀痕明显,这种刀痕应该是铸出来就有的,也就是继承于雕母。
如果看到一个母钱,字口间的刀痕不是铸出来的,而是明显利器所划出来的,千万别高兴,这样的母,可能就是假母!
这些母钱字口局部的刀痕,其实不是铸出来后再修出来的,而是铸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是继承于雕母。
这是假母钱所无法做到的。
上边这个钱,以前大家认为是母,其实仔细看,是铸出来子钱后加的刀。
文字也有局部加刀走型了。
从母钱的工艺上看,这个是假母。
真母的刀痕是铸出来的,假母的刀痕是铸后利器刻画出来的。
如何判断这刀痕是铸出来的,还是利器刻画出来的。
我想,把实物拿在手上,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应该是能区别出来的。
1、是不是所有的母钱穿口都有修,我认为这很难说(已很平整没有毛茬本人认为可能就不用修了)
2、是不是所有修过穿的都是母钱,这也很难说。
不少局的咸丰钱,裕民钱,天佑钱,天启钱等等的普通钱也是有修穿的。
决定一个钱是不是母钱,要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第一:
铜质一般和子钱有别。
子钱是青铜的钱,它的母钱往往是青白铜或是特精的青铜,青白铜就是含锡量较多的颜色偏白的青铜,如汉镜唐镜那样的色;
特精的青铜就是铜质特别细腻颜色有些偏黄的青铜。
子钱是黄铜的钱,母钱一般是镍白铜或是精黄铜或是红铜也叫紫铜还有青铜的,镍白铜是黄铜中含有较多的金属镍而偏白色的铜,如有不少的水烟筒和墨盒是镍白铜的。
有见过宝昌大钱特别白的镍白铜母钱。
第二:
母钱的字口要比对应的绝大多数的子钱细,笔划间一般不粘连,有很明显的拔模斜度。
即使原来是母钱,由于磨损,这些特征没了,就不好再算是母钱了,不然就会乱了套。
第三:
母钱要比对应的绝大多数的子钱厚些大些。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有用来翻过子钱的钱都可叫做母钱的。
不少时侯前期的子钱也有做为后期的母钱用的,也就是初铸后铸的问题,开元钱和咸丰钱这种情况最多。
真正意义上的母钱是雕母翻出的才算,所以母钱上可见到刀痕。
但子钱上也很多有见到刀痕的,如大天启和咸丰钱,是因为雕母上的刀痕很深使得母钱上的刀痕也很深到子钱上还留有刀痕印。
如果雕母上的刀痕化尽就啥痕也没有,判断母钱是否有刀痕不是绝对的。
所有圈内玩家都在关注的收藏平台
服务与合作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鉴定、广告合作等服务
添加拨打
13670141625
或直接添加微信
长按二维码直接添加微信:
免责声明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果您喜欢
1、想了解如何简单的鉴定古玩?
2、什么样的古玩艺术品值得你去投资交易?
3、
添加我私人微信号/电话:
h13670141625
(何总)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