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的股票估值模型中,企业盈利水平、风险溢价、无风险利率水平是最为关键的三个因素。其中盈利与估值成正比,而风险则与估值负相关。
投资者对于风险担忧下降的表现是什么?那就是愿意给资产更高的估值。如果投资者认为一个金融市场整体系统性风险在下降,那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就会得到支撑。
相反,如果投资者认为一个市场系统性风险很高,那整体估值就会下跌。一个极端的案例便是,美国金融危机时期,市场整体性崩盘,股价跌到相当便宜也无人问津,甚至债券跌到面值的一半,投资者也不敢买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逻辑在保险板块近期已有所体现。截至今日收盘,新华保险连续14个交易日收出阳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同样逆市走强,引来众多“围观”。
有人认为这是神秘资金维稳买入的结果,其实未必。至少从公开信息显示,借道沪股通北上的海外资金成为其中的重要买方力量之一。数据显示,4月12日以来的21个交易日中,中国平安16次上榜当日沪股通十大成交股,获得外资累计净买入超过11亿元。
资金逆市买入背后必定有其逻辑支撑。魏昊认为,除了国内保险消费的规模爆发和质量提升带来保险板块的内生增长外,保险股上涨的第一个外在逻辑在于,金融监管趋严迫使资金离场,造成市场利率短期有所上升,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于固定收益品种,从而直接受益于利率上升。其第二个逻辑在于,金融监管导致市场对债券违约等风险的担忧下降,同时如果整体债务风险能够逐渐降低,将对整个存量资产价值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提振市场信心。
“所以我认为,对广大投资人、甚至对整个市场的所有参与者来说,本轮金融监管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魏昊如是评价。
不仅如此,在他看来,近期保险股上涨的逻辑可能会扩散至整个金融板块。“长远来看,在本轮金融监管和风险排查工作告一段落后,包括银行股在内的金融板块估值可能逐渐回升。”
而银行股估值提升意味着什么?作为指数的权重板块之一,历史上银行板块的多次估值提升都曾引发了较大级别行情。
例如,2012年末到2013年初的一轮上涨行情中,彼时16家商业银行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从2012年12月的6.27倍升至2013年2月初的8.2倍,带动沪指在其间整体涨幅超过20%。而中证指数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25家商业银行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为6.64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采取了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措施,风险得到有效防范,股票市场随后收复失地并迭创新高,这个故事是否也会在A股市场上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