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京东双十一购物用户同比增长超20%##京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虎嗅APP

采访了2000名创业者,还是那么情商捉急

虎嗅AP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1-20 21:25

正文



2017 年进行不到一个月,我就看到了一篇堪称年度大作的文章,来自某创业媒体的《记者亲历:采访2000名创业者 这11类创业者情商让人捉急》。

之所以称之为年度大作,是因为我预计在一年之内,我都不会看到来自如此媒体的如此神奇的内容了。奇文共赏,大家一定要点开看。


该媒体采访 2000 余名创业者,遭遇无数「奇葩」,忍无可忍,跳将起来大喊:今次必须要教你们如何接受采访了!

然而,这教学的水平,我实在不敢恭维。比如开篇第一个问题就惊掉了我的下巴。

问题一:创始人在采访时,对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不清晰。

这位记者老师表示,有时不得不依赖其他报道,甚至创始人自己的朋友圈,才能追溯一个事件的时间点,比如公司何时成立。

这不禁令我对记者的工作方式产生极大怀疑:这位记者,你是不是以为,只要创始人斩钉截铁地确认了清晰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了?

你为什么不去多踅摸几个来源,为什么不问问团队其他核心成员,具体到公司成立这种事情,眼睁睁面对多达一年的误差,为什么不自己上工商系统确认一下?在医闹关系中,你莫非只采访患者家属;在婆媳矛盾中,你是否只听婆婆的?

连最基本的采访原则都忘了,还好意思责备创始人忘了时间节点?采访是你的本职工作,记住时间节点是创始人的本职工作么?

这种「对创始人要求太多」的现象,于此文中比比皆是。这位记者老师一边指责创始人「不说感受」,一边又不允许创始人「兴奋点低」;一边说「讲故事的能力」是「重中之重」,一边又认为创业者口中的「未来」是「枯燥空洞」的。

Excuse me? 难道俺们创投圈流行的「讲故事」是不该包括未来的?我这几年投资经历大概是假的。至于又要人说感受,又要人客观公正地看待自我,孔子若是接受采访,大概会甩出一句:「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记者同志不如直接说:「麻烦你讲点儿你觉得好,我觉得好,读者也觉得好的事情呗?」哎,马儿马儿跑,马儿马儿不吃草。

我如果真的厉害,凭什么不能吹自己呢?记者如果觉得采访对象在自吹自擂,大可面带微笑地听取和记录,然后写出嘲讽的文章,供世人铭记。直接按住采访对象的嘴,说「你不要讲下去了,我怕」,我都有点儿分不清这是对创业者太坏,还是对创业者太好了。


一些创业媒体,因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可能产生了奇怪的联想。大概有人真的以为创业是个非常神圣的使命,创业者也全都有圣人般的情怀,以至于他们面对记者应该表现得如马云在达沃斯论坛面对索尔金般谈笑风生,甚至隐隐透露出一种长者的风范。

老天爷,一个创业者如果口活这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己去做媒体?记者同志对创业者寄予的厚望,颇有一种「彼可取而代之」的既视感。

创业从来不要求完人。乔布斯刚愎自用,马斯克心胸狭隘,Robin 不择手段,Pony 腼腆木讷等评价,每每向我们展示了强人的侧面。各种意义上,成就一项事业,从来不需要创始人情智双高天赋
满点,不然合伙人是干嘛用的,不然员工是干嘛用的?

而记者老师可能不太懂这件事情,不然也不会义正辞严地指责创业者「不记得业务数据」「不关心场景细节」。白手起家从 0 到 1 的鸡汤故事看多了吧?让管技术的去关心数据,让管业务的去关心场景,这简直是大错特错的事情了——我每天见 3 个投资人 4 个应聘者 5 位政府官员打 6 个小时电话忙得七上八下干到晚上九点,居然还要我腾出脑子去记根本不需要我记的东西,记者同志,你行你上啊?

诚然,能对业务数据和场景细节侃侃而谈的创业者值得敬佩——虽然不知道这些细节他们是不是接受采访前临时温习或即兴创造的,但值得敬佩绝不意味着值得学习,值得学习也绝不意味着没学就要接受指责。专人专用是良好的企业管理作风,老实说,接受采访时该说什么,公司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都是专业公关该操心的事儿,创始人何必上赶着呢。

福尔摩斯说,不管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月亮转,对他的工作都没有影响。比起闲得蛋疼提升自己讲故事背数据的能力,创业者不如多融点儿资或者早点儿赚钱,直接请一位好公关。


这篇文中的一点甚至令我哑然失笑:记者老师表示,某位创业者因为路途遥远,拒绝走出公司与记者见面,于是计划中的采访不欢而散。

无论何时,能多一厘米接近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都能增加一分采访结果的生动与真实。我自己从事媒体工作时,恨不得跑到采访对象家里,恨不得住在采访对象公司,恨不得和他吃饭、与他睡觉,生怕疏漏了一点细节。

作为创业媒体,这点就更不该怠慢。创业者吹自己公司百人团队,你一进公司发现就 20 个人,是否就多个疑点?创业者说拿到了 2 亿融资,假如办公室漏风漏雨,员工穷得跟俩月没洗澡似的,你敢信?你们媒体啊,还是要学习一下投资人尽调的态度,不要把咖啡馆里的故事全都当真——呃,顺便,各位创业者,约你在咖啡馆见面的记者,大部分都是傻逼;如果还要你结账,那就纯是大傻逼了。

如果只是工作方式有问题,我还不至于用此等粗鄙之语来形容。更严重的问题是,该媒体对此问题的描述居然是「不尊重记者」。

一些创始人的确存在不尊重记者的现象,比如接受采访时不专心、胡乱要求改稿等,都确实是值得批判的。但对于「在哪见面」「粉丝多少」的问题,怎么想也是记者应该配合创业者才是——创业很忙的,不比你们这些跑得比谁都快的媒体闲汉。

一个媒体流量不高,我凭什么接受采访,媒体给我钱么?一个采访要我开车出门横穿城区,耽误我俩仨小时,而我本来可以去面个试、或者写一百行代码的,这破采访有什么价值?

在要求创业者尊敬你之前,你尊敬创业者了没?你有没有考虑到他的繁忙与疲劳,就要求他对你百般呵护?你没有真心期待他的生意变好、创业成功,没有由此而不好意思耽误他一分一秒,居然要求他尊敬你?

他不抽你就不错了。你算哪根儿葱啊。


说到底,虽然彼此之间理论上不存在商业关系,创业媒体的商业模式是啥样,钱从哪儿来,天下人也并不瞎。创业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更像是乙方与甲方——没错,那个要求甲方尊重的乙方,那个教育甲方的乙方,说你呢。

创业媒体腆着脸教育创业者,颇有一种广告公司对客户百般诱导的观感,而广告公司只会在两种情况下诱导客户——为了让自己省事儿,或者为了让对方多花钱。

这篇奇文也是一样的。让创业者自己拎清楚所有问题,无非是记者可以少问几个人,少记几段话。让创业者跑出来见面还好意思说「找个折中的地点」,无非是自己省时间省车钱。都是出于这么猥琐的目的,就不要教育得这么义正辞严了好吧?

更何况,专业的广告公司根本就不干这种忽悠客户的事儿。乙方之于甲方,虽然并非绝对服从,也绝无骑到甲方头上的道理。这不仅是从业者应该遵守的规矩,更是敬业者引以为豪的素养。至于创业媒体教育创业者,规矩在哪儿,自豪又在哪儿呢?你们的规矩就是「创业者应该尊重记者」,你们的自豪就是「我采访你是给你脸」么?

这种高姿态,究竟做给谁看?背后的金主出钱,就希望你们这么干事儿么?

听句劝,这篇洋洋洒洒的教育,赶紧删稿。不然,留下黑历史事儿小,商业模式崩塌可就事儿大了。

毕竟,创业者就算能给你尊重,也不能帮你发工资。想赚钱,想生存,记者同志们,那是该靠自己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