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世界
传播科学知识 倡导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 建设科学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赛先生  ·  刷手机真的会让“大脑腐化”吗? ·  3 天前  
科普中国  ·  怎么学好人工智能?这些思路一定要知道! ·  3 天前  
科学网  ·  港中大成立新学院,丘成桐任创院院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世界

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

科学世界  · 公众号  · 科学  · 2019-01-03 17:03

正文

想必今天下午大家的朋友圈都被“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的消息刷屏了。 为什么嫦娥四号会选择去月球背面着陆, 关于月球背面一些流传已久的说法是否属实? 月球背面还隐藏着哪些未解之谜呢?



月球背面的神秘传说


一直以来,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月球背面的各种传言。有人声称,月球背面是外星人的基地,从月球背面的图像中可以识别出外星人的宇宙飞船,甚至发现了美军在二战末期失踪的轰炸机,在百慕大失踪的飞机轮船也都被外星人劫持到了月球背面。他们还声称,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登月的宇航员在月球背面见到了令人吃惊的物体,可能是外星人在月球上的遗留物,等等。也有传言认为,月球内部是空心的,里面是外星人居住的巨大城市。这些以讹传讹的传言经过不断演绎,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正规出版物,让人难辨真假。


出现这些传说的根源在于,我们从地球上观测月球时,看不到月球背面绝大部分区域。因此,在没有月球探测器之前,月球背面一直是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现在民间流传的月背传说,多源于航天器探月之前。但即便在航天器数十次飞临月球背面,获得大量影像资料之后,很多人仍然能从放大后略显模糊的图像中找到线索,为这些传言提供佐证。


月球为什么会有正面和背面?


月球背面之所以显得神秘,原因在于我们无法从地球上直接观测到月球背面。但月球为什么会有正面和背面?


这要从月球的运动说起。月球可以被视作一个刚性的球体,它的运动可分为质心的运动(公转)和环绕质心的转动(自转)两部分。在研究月球的质心运动时,我们通常将月球和地球近似视为全部质量集中在质心的质点,并且只有彼此相互吸引的引力作用,构成地月系统。从惯性坐标系内观察,地月二体系统的公共质心绕太阳公转,月球和地球又分别绕着公共质心作相互转动。根据二体运动理论可知,月球围绕地球质心作平面椭圆轨道运动。月球和地球的赤道与其轨道的几何关系见下图,其中,月球赤道与月球轨道面的夹角为6°41’;月球轨道与黄道的夹角平均值为5°9’,变化范围在4°57’~5°19’。


月球绕地球的旋转轴和轨道几何关系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所以天体都是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月球也不例外,我们看到的月球东升西落,实际上反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而月球还在围绕地球公转,因此如果我们每天在同一时刻观察月亮,会发现它在星座间自西向东移动。月球绕地球一周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历时27天7小时43分11.47秒。之所以称为“恒星月”,因为这是以恒星定标的,即月球从某颗恒星的近旁出发,又返回到该星附近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月球在自己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02千米/秒,平均每天东移13°,因此月球每天升起的时间是不同的,有时候白天升起,有时候晚上升起。月亮平均每天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升起,一个月之后,又恢复原来的升起时间。


月球背向地球的半球离地球较远,受到的地球引力较面向地球的半球小,即月球的腹背受力是不同的。如果月球自转周期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不相等,那么月球上同一部位受到的地球引力是随时间变化的,这将导致月球不同岩层之间的摩擦,逐渐减慢自转的速度,最终使得月球自转的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即月球被地球的引力“潮汐锁定”。潮汐锁定后,从地球上看月球,就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由于潮汐锁定,月球自转的周期等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因此总是同一面朝向地球。


不过,由于月球的天平动(libration),月盘边缘区域有时候会露出一点点侧背。总体上,从地球上可以观测到整个月球表面的59%。


月球的天平动。虽然月球已经被潮汐锁定,总是同一面朝向地球,但依然存在一些轻微的摆动,使得地面上的观测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看见到略微不同的月球表面。累积起来,人们从地球上可以观测到月球整个表面的59%。左图为2012年8月2日观测到的月亮,右图为2013年1月27日观测到的月亮。


月球背面不神秘


既然地面观测看不到月球的背面,那怎样才能看到月球背面呢?月球背面和正面究竟有何差异?


今天之前,还没有航天器登陆过月球背面,但我们并不缺乏月球背面的探测数据。科学家已经获得了月球背面的大量探测数据,包括地形地貌、物质成分、表面环境等详细信息。


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在飞越月球时,第一次拍到了月球背面的图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苏联的月球探测器多次获得了月球背面图像,阿波罗计划中登月的宇航员都曾飞过月球背面,从月球上空亲眼看到了月球之背的荒凉景象。


1959年10月7日,苏联的月球3号探测器发回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


21世纪以来,美国、中国、印度、日本、欧洲的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了更高分辨率的详细探测。2009年6月19日发射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已经获得了分辨率优于1米的全月球影像,可以清晰辨认出阿波罗登月时遗留在月球表面的月球车、登月舱等,当然也包括月球背面的高清影像。除登陆月球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外,月球探测器大多采用极轨方式运行,即从北极往南极再飞回北极。因此,每一圈飞行中都有半圈在月球背面,半圈在月球正面。


美国LRO探测器拍摄的月球背面


自2003年以来的15年中,已经有包括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在内的11个月球探测器飞临月球,获得了大量的探测数据。遗憾的是,所有这些探月任务都没有在月球背面发现外星人的基地,也没有发现任何人工建筑物或人为活动的痕迹。月球背面看起来只是一片保存了40亿年之久的荒凉大陆。


整体上,月球表面可分为月海和月陆两大地理单元。月海是指月球上大片颜色较深的黑斑区域,它们实际上是一些宽广的平原,一滴水也没有。这些区域对太阳光的反射比较弱,看上去比周围更暗一些,很像地球上的海洋。月球上共有22个月海,约占月表面积的17%,其中19个分布在月球的正面,包括雨海、静海、云海、冷海、风暴洋等,约占整个正面半球表面积的一半,北半球的月海分布尤为显著。月球背面只有东海、莫斯科海和智海等3个月海。


月海是月壳形成后,内部岩浆涌出月表,填充低洼盆地后形成的大型平原。月海平原大多为山脉所包围,类似于地球上的盆地,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最典型的例子是雨海,其四周环绕着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朱拉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月海的地势比月陆要低得多,如静海和澄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为一等势面,其半径与采用激光测高得到的月球地形平均半径相等)约低1700米,湿海低5200 米,最低的是雨海东南部,其最深处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六千多米。月海中也常见到一些突起的山岭,包括弧形海岭、呈对角线分布的海岭和脉状不规则海岭。


阿波罗17号拍摄的月面照片。这是从雨海平原(近处)向南眺望哥白尼撞击坑(照片上方中部),哥白尼撞击坑的直径为107千米。靠近照片中部的大撞击坑直径20千米。


除月海外,月球上颜色较浅的部分看起来类似地球上的陆地,称为月陆。根据月球形成的大碰撞学说,46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原始地球,撞击抛射物质在地球轨道形成了月球。月球形成后出现全球性的岩浆熔融,熔融岩浆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结晶和分异,密度较重的物质下沉到月幔,而密度较轻的物质漂浮在月球表面,冷却凝固后形成了古老的月壳。月海则是在月壳形成后,从月壳裂缝中涌出的岩浆形成的。因此,月陆比月海更古老。


月陆的主要成分是密度较轻的斜长岩,反射率较高,看上去比较明亮。月陆的地势一般高出月球水准面约2~3千米,所以也称月球高地。整体上,月陆面积约占月球表面积的83%。月球正面的月陆与月海面积大致相当,但月球背面月陆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整个月球表面,不管是月海还是月陆,都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撞击坑,它们是四十多亿年来小天体撞击月球留下的痕迹。月球表面越古老,撞击坑分布密度越大。月陆的撞击坑密度更高,地形更崎岖。


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比较。正面地形平坦、月海居多;背面颜色较亮,月陆居多,撞击坑分布密度也比正面高,地形更崎岖。图/郑永春


月球表面的岩石类型比地球上要简单得多,在变质岩、火成岩和沉积岩三大岩石类型中,月球上只有火成岩。月海主要是玄武岩,月陆主要是斜长岩,都是由各种硅酸盐矿物和金属氧化物组成,主要包括氧、硅、铁、钙、铝等元素。


嫦娥三号着陆器上的相机拍摄的玉兔号月球车


一些人看到嫦娥一号和二号拍摄的月球照片都是黑白的,就问为什么不拍一些月球的彩色照片回来,可实际上黑白灰才是月球的真实颜色。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包裹着印有鲜艳五星红旗的金色、银色薄膜登上了月球表面,终于满足了人们在月球上拍彩照的心愿。


为何去月球背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