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惊奇感是:
这是一个很有力的论据,而且如果「制度」等于「政治制度」的话,那么这句话是完全符合事实的。
中文里有两个词特别容易混淆 ——「权力」和「权利」。
后者是个非常宏大的概念,我不太有把握能在不误会的前提下写清楚。
所以今天主要跟你讲讲「权力 / power」,你可以这样极简地理解「权力」:
A 对 B 有权力(power)= B 无法承担不做 A 所要求之事(X)的后果。
A = 爸爸,B = 孩子,X = 完成作业
那么,如果孩子认为无法承受「不去迪士尼」这个后果,那么在「完成作业」这件事上,爸爸对孩子有权力。
那么,如果太平军将领认为完全可以承受「被全面共计」这个后果,那么在军阵之前,曾国藩对太平军没有权力。(如果曾国藩代表大清律法,那么对律法免疫的那些太平军,又被称之为「法外狂徒」。)
3.
船长被微博网民私信 kǒng hè 说如果不停止「宣扬西方那一套」,那么他们将会向有关部门 jǔ bào / 给船长寄 dāo piàn / 让船长社死。
那么,如果船长看到之后心里没有一丝涟漪甚至还想笑;甚至还可以把私信挂出来当众反击,而使得网暴者精神崩溃,那么网暴者试图建立对船长的权力就变成了船长对网暴者的权力。
「权力」未必是指「政治权力」,还可以指「社会权力」。
「中国男女在法律上平等」,其实是指「司法权」这种政治权力的平等。
但政治权力再强大,不过像是主动脉血管,而我们社会中的每天都在上演的人际互动中,充斥着大量「社会权力」关系。
很不幸的是,中国女性就普遍处于这种社会权力中下风。
如果女性被侵犯而诉诸法律(求助政治权力),那么很有可能面临荡妇羞辱而无法承担这个后果(被社会权力制裁)。
对女性的婚恋状态、年龄长相品头论足触犯法律了么?没有。
被品评的女性能承受不顾一切外部因素,而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与事业么?大部分都不能。
我再说一遍:A 对 B 有权力 = B 无法承受不做 A 所要求某事(X)的后果。
B 如果是女性,那么 A 绝对不是男性。
A 是一种共识、文化、传统。那种「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共识、文化、传统。
你无法对此视而不见。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就是在挑战这种共识、文化和传统,以缔造新的共识、文化与传统。
想想看,还有哪些共识、文化、传统正在扮演着 A 的角色,对其他的 B 类角色进行权力支配呢?——「家庭门第观」对「出身贫寒者」的权力支配;「地域观」对「农业省与 pín kùn 省」的权力支配;「成王败寇观」对「坚持做正确的人」的权力支配;「家国一体观」对「追求个人幸福者」的权力支配。太多了,我就不列举了。
我想你,无论男女,一定在某种共识文化与传统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吧。我们多多少少都是。
女权运动的道路必然是艰难的,旷日持久的
zhàn zhēng
。但这场
zhàn zhēng
是值得所有觉醒中的公民共同站在一起的。
因为我们的敌人,不是某一群人,某一个法案;而是头脑中那种
「
如不经提醒就完全察觉不到的被灌输的观念与糟糕的共识
」
。
这不仅仅是几场骂战几个
guān fāng
处理结果就能解决问题的正面战役,而将是持续多年的巷战肉搏。
而这大街小巷上的斗争,就是我们每个公民头脑中的对立观念的殊死 bó shā。
一定会有不服气的小伙子会没有读完就气冲冲地写:「我有个朋友/亲戚/身边的女生……」这种个例来证明自己观念的情况,让我蹲一蹲他们~
🔎公众号文章精选
再论女性问题之「荡妇羞辱」
看完《好东西》,最想推荐的 5 本女性主义书单
再谈「出海」选择:我的拉美执念
无法躬身入此局
......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深度长文更新
如果你对于多语学习、提升全球视野、跨学科思维与阅读理解力感兴趣,欢迎加入「惊奇智库」。
适合想要快速了解宏观框架的同学(惊奇智库成员可免费学习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