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化为什么会发展?是有买方、卖方的原因存在,美元资产的过度需求,贸易利差要回流到美国去买债券。如果人们很想买债券,发行方就使劲放贷款,把贷款搞成原料,加工成债券卖给你。有人说做空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其实所有危机的根源在于买,而不是在于卖,卖是一个自我纠正的措施,买的时候就造成了危机。人们这么喜欢买债券,美国那些好的贷款卖光了怎么办?就制造贷款,给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人放贷款。
当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其实是2007年6月份开始的,美国的贝尔斯登搞了两个ABS破产了,投资者开始对ABS产生怀疑,很多投资者觉得这个不能买了。机构投资者减少买债券,信托里面的贷款就卖不出去,那么银行贷款也卖不掉。美国银行有两种,一种是储蓄银行,有存款的,一种没有储蓄,全是靠卖贷款的。现在贷款卖不掉,那没钱放贷款,所以银行就减少放贷,买房者的购买力下降,之后房屋价格下跌。如果是零首付就违约,违约之后然后信托出报告说贷款违约了,100万的贷款,房屋卖了剩下80万,本来是害怕,后面发现有损失,就更不买,银行的贷款就更卖不掉,房价就不断地跌,循环就出来了。
之前我创造了一个词汇,可能不见得对。我说全球的货币发行都是房本位,不是金本位了。美国那么牛的国家,他们在搞次贷危机的时候又搞QE,QE拿来干什么用?QE是拿来救房价的,买MBS,买完MBS就是放房贷,把房屋价格也救起来。这就是一个循环,人们不买证券,银行贷款就卖不掉,所以银行破产、倒闭了,次贷危机就出来了。其实这里面真正次贷的也没多少,关键是杠杆高,规模实际不大,但是搅得天翻地覆。证券化是天生从娘胎出来就带杠杆的,美国这个产品又加了杠杆,之后就是一个循环。
银行贷款高的违约率导致贷款的损失跟违约率上升,导致银行资本金不足,而这个时点资本金的融资成本跟难度都很大。投资者开始是不相信次贷的ABS,后面又演变成对所有的ABS不相信了。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的证券化,凡是ABS,投资者都不相信,后来才救市。我在美国上学的一个老师,是做风险管理挺牛的一个教授,他说所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都是先从信用风险开始,信用风险的亏损产生恐慌、产生流动性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会有传导性,会产生系统性风险,次贷问题通过亏损就没有交易,流动性的压力然后就产生系统性的风险。
首先,投资者不相信银行的结构及债券产品,银行失去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信贷减少,贷款违约率上升,银行越不贷投资者就越违约,银行的资产质量越恶化。
第二,银行不信客户,就不放款,导致商业信贷减少。商业信贷减少会导致失业,失业完了之后银行的资产质量会进一步恶化。消费者最早违约是信用卡,然后是商业地产贷款,最后是住房抵押贷款。
第三,银行之间互不相信。所有加杠杆的业务,在特定时期都是相通的。雷曼兄弟与摩根大通,平时拿一个债券去做回购,100块拿过去,99块出来了,7天的、40天的回购很轻松,所以投行是基本上没有现金流,都是加杠杆。后来次贷的时候,摩根大通就跟雷曼兄弟说,现在没法给100块那么多现金,只能给80块,并且要AAA级的抵押品,当时美国次贷的时候根本上就没几个AAA的。雷曼破产之后投资者极度恐慌,降低了资产价格,财政部开始说要发国债,作为资本金,就给银行做核心资本,然后实施不良贷款的购买计划,为货币市场提供资金担保。美国影子银行的存款就是货币市场基金,货基低于1块钱,影子银行会被挤兑,也很麻烦的。所以当时美国财政部去担保,只要是货币市场基金的价格低于1块钱,财政部就补贴,就为了稳住整个影子银行的规模,这个就是当时出的政策,美联储充当终极借款人角色,在危机时为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危机结束之后提供QE的支持。
对于中国房价,我提几点思考。第一,货币是负债,只要发了货币就是负债。第二,有了负债就要资产来平衡,中国目前两个最大的资产就是房产和股票。第三,货币的边际效应对房产远大于股票。比如深圳,每天可交易的房产千分之一都不到,而股票可交易量可能20%,所以货币增发稍微多一点,房价就涨上去了,涨完之后按照公允价值,会对周边的房产产生很大的财富效应。然后财富涨了之后银行的抵押就多了,可以进一步放贷,又没有做空机制,所以就导致我们的房产只能涨不能跌,从货币的边际效应来看的话,货币增发对房产的影响是比股票大得多。
金融科技与资产证券化
互联网金融与资产证券化的结合点,是互联网的借贷平台,只有以科技驱动的借贷平台才可以做ABS。借贷平台有两种,一种叫做信息中介平台,一个信用中介平台。信息中介平台照道理是不能做ABS,因为它没有资产,你借我一笔钱,我借你一笔钱,这个平台是没有资产的,是没法证券化的。信用中介平台,像电商,京东、阿里、淘宝,搞了小贷,是有资产的,他们可以做。
但是信息中介平台其实也可以做ABS,证券化可以大大降低资金成本,增强资金的稳定性,提供低成本、长期、没有追索的融资。P2P原来那个模式不好做,一个大资产,然后分拆卖给个人,负债端很分散,资产端很集中。首先中国投资者要的回报率高,个人要8%,机构4-5%,分散负债的话成本很高。第二个问题是稳定性,负债端搞那么分散,稳定性有很大的问题,这个肯定会管得很严的。所以这个方向是错的,应该反过来,把资产端搞的很分散,负债端搞的集中。资产端搞的很分散,搞普惠金融,符合国家的大政策,然后把分散的资产通过证券化卖给银行,银行是稳定集中的负债端。京东、阿里包括百度都是搞消费金融,然后是普惠金融,之后搞证券化,把产品卖给了银行,负债成本低,符合政策方向。
Fintech与资产证券化的引申思考
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都是金融业要高度关注的。区块链最大的价值是共识,金融的价值就是共识。通过数学的办法产生共识,这是区块链最牛的地方。证券化的流程,发起人可以把资产装到一个SPV,然后SPV里面的资产分拆份额化,卖给投资者。第一步是破产隔离,第二步是份额化,第三步是交易。区块链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第一步利用区块链可以把资产映射(mapping)到帐本,第二步叫代币化,区块链用的最好的是数字货币,把资产给份额化、代币化,第三步交易,用智能和约。资产证券化在做区块链,最大的难点是在系统里面没有法币支撑。区块链中不能一个币可以对好多资产,一对多就是法币,那肯定就是不行的。没有法币支撑,就可能会出现一个公司,把底下的资产全部映射到帐本去,然后产生资产的交易,价值的转移,在一个线上的空间里面实现。比如说做资产证券化,交易和结算在里面可以用代币来做,但是一对多目前是不允许的,这只能由央行来做。
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现状和方向
目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大概25000亿,发行产品总数大概1300个。2016年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模不如企业资产证券化,我的解读是,类金融机构比银行业更会做投资。中国的产品,资产类别非常分散,违约率很低,银行间最多的是汽车抵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还有企业贷款,交易所最多是小贷、消费金融和租赁。证券化的发展方向是微笑曲线,中间是投行,前端抓资产,后端做财富管理。证券化市场发展一定要靠投资拉动,现在投资机构都是按公司债逻辑来买的,不是按资产的信用和信息来买的,对资产的信用分析不够,所以我觉得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一定要引入真正能够对资产现金流做深度分析的机构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前面两年都是卖方驱动,投行、产品设计都是卖方驱动,我认为市场要成熟的话还是要靠买方驱动,通过不断的培育投资者,让投资者去买产品,从投资端驱动市场的发展,这才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并且档级可以做的更多、更丰富一点,目前中国的产品只有三个档级,搞个三档投资者就已经不懂了,搞个五档就更不懂了,所以投资者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
每个资产证券化产品,抽象来看,左边是用来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右边是证券化后的债券。右边债券是一个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中间切一刀,形成两个期权,优先档对自己是一个看空的期权,次级对优先档是一个看涨期权。如果切两刀就会产生四个期权,因为中间档有两个期权。美国产品是30档,58个期权。证券化产品,不断切完之后就会有很多的期权,所以市场的一些细微的变化,对整个的期权定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证券化产品是一个既有债券特征又含有期权的金融产品,所以投资者的培养和教育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国内目前三个档还差不多,以后会慢慢发展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