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逻辑与治理挑战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贾开
伴随此轮人工智能发展高潮,社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担忧与疑虑: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人类文明史的终结?
在未来的人类生活中,人工智能也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这样的图景,我们自不必惊慌,但也不可忽视。监管人工智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正是当下所应该重视的政策议题。
人工智能在其60余年起起伏伏的发展史中,再次迎来了高潮。但伴随此轮发展高潮的,同样还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担忧与疑虑: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人类文明史的终结?
这样的担忧自有其合理性所在,而也正是基于此,要求政府介入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监管的呼声不绝于耳。可问题在于:对于一个尚未成为现实而仅存在于想象中的“威胁”,究竟应该如何施以监管,以避免“孩子跟洗脚水一起倒掉”?
事实上,监管的难题并不在于如何平衡技术发展的利弊两端,而是如何准确定位技术的潜在威胁并有针对性地施以监管。换句话说,人工智能的危害真的是“取代人类”么?若如此,唯一合理的监管方式可能就是完全禁止该项技术的研发。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搜索引擎到社交网络再到定制新闻,不一而足。也正因为此,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反思当前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其真正的威胁又是什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监管人工智能的合理路径,并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未来。
人工智能:究竟应该担心什么
2016年10月19日,霍金在剑桥大学Leverhulme未来智能中心的开幕仪式上发表演讲,声称“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其在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好的,也可能是最糟糕的”。这并不是霍金第一次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发出警告。2014年在接受BBC的采访时,他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自那之后,霍金也积极投入到宣传、推动对人工智能研究进行合理规范的行动当中。事实上,Leverhulme未来智能中心成立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化解AI(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
霍金并非“杞人忧天”的唯一,特斯拉、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同样屡次警告人工智能潜藏的巨大风险。在霍金、马斯克等人的推动下,超过892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以及另外1445名专家共同签署并发布了《人工智能23条原则》,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行进在正确轨道上。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甚至“奴役”人类的可能性并非是针对其的唯一担忧,人工智能对于就业的冲击、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加剧同样是引起人们焦虑的重要原因。《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就直接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导致大量失业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并使得少数个体成为“超人”中的新精英而大部分人类都将沦为在经济、政治意义上毫无价值的个体,由此人类将进入最不平等的时代。
我们是否应该相信霍金、马斯克和赫拉利等人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扎克伯格就曾批评过马斯克,他认为“现在对于人工智能安全性的担忧,就如同两百年前担心飞机坠毁怎么办一样。如果我们总是过度担心安全性,我们就不可能造出飞机。”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一项颠覆性的技术进步都伴随着诸多质疑,无论是原子能技术的发明,抑或是基因工程的突破,无不如此。但历史最终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未陷入混乱或终结,这也说明当前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或许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
不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又的确潜藏了巨大风险,放任自流的监管态度明显不是最优选择。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自1960年代OECD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之后,技术发展就成为了与土地、人口并重的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如何通过合理监管以有效引导本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然成为各国政府绕不开的难题。也正因为此,当前争议的核心并非“是否应该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监管”,真正的挑战在于“监管什么”,以及“如何监管”。
事实上,只有回到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从其基本原理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它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潜藏的价值和风险又是什么。只有建立在对这些问题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为未来的监管政策提出有益建议。
算法背后的基石:数据与规则
在经历了2016年的火热之后,许多人已经可以感知到人工智能,以及支撑其运行的机器学习算法的普遍存在。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逐渐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计算设备在“吞入”海量数据的同时,神奇地生产着与你相关的各种信息、产品与服务。
但这个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建立在机器学习算法基础上的人工智能是否会不断进步乃至最终超越人类的控制?要想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我们便不得不回到机器学习的算法本身上来。
算法本质上就是一系列指令,告诉计算机该做什么。对于传统算法而言,往往事无巨细地规定好了机器在既定条件下的既定动作;机器学习算法却是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学习”,使机器能够在与历史数据不同的新情境下做出判断。
具体而言,机器学习算法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但就当前的技术发展而言,主要可被划分为5个类别:符号学派、联接学派、进化学派、类推学派和贝叶斯学派。每个学派都遵循不同的逻辑、以不同的理念实现机器学习的过程。
对于“符号学派”而言,所有的信息处理都可被简化为对符号的操纵,由此学习过程被简化(抽象)为基于数据和假设的规则归纳过程。在数据(即当前事实)和已有知识(即预先设定的条件)的基础上,符号学派通过“提出假设—数据验证—进一步提出新假设—归纳新规则”的过程训练机器的学习能力,并由此实现在新环境下的决策判断。符号学派固然符合经验主义的哲学认知,但通过其概念模型我们亦可以发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数据的完整性和人为预设条件的可靠性。换言之,数据的缺失和预设条件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机器学习的输出(即决策规则的归纳)。最明显体现这一问题的例子便是罗素的“归纳主义者火鸡”:火鸡在观察10天(数据集不完整)之后得出结论(代表预设条件不合理,超过10个确认数据即接受规则),主人会在每天早上9点给它喂食;但接下来是平安夜的早餐,主人没有喂它而是宰了它。
数据和预设条件的问题不仅存在于符号学派,这同样是其他学派的共性。“联接学派”试图模拟人脑的学习过程,通过仿真神经元的联接结构,并借助反向传播算法(反馈输出与输入的对比,并以误差为基准调整参数)自动调整各个联接的权值,以最终实现学习能力。此处的关键仍然是输入数据集的完整性,以及预设条件的可靠性(例如停止反馈调节的阈值设定)。“进化学派”试图模拟人类的进化过程,在预先设定的适应度目标(例如过滤垃圾邮件算法的设计中,某个规则正确分类邮件的百分比就是适应度目标)指引下,通过交叉、实验不同的规则集合以找出与测试数据适应度最高的规则集(也即形成学习能力)。由此仍然可以看出数据与预设条件(适应度目标的设定)的重要性。“类推学派”亦是如此,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判别不同场景的相似程度,来推导新场景中的合理决策。就此而言,参考数据集的完整性和不同场景相似程度的阈值设定(预设条件)依然是影响机器学习结果的关键所在。相比于前四个学派,贝叶斯学派对于数据集的规模没有太高要求,因其优势正是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学习与探索。贝叶斯算法将根据收到的新数据来持续检验既有假设成立的概率可能性,并对其进行实时调整。不过即使如此,贝叶斯算法依然受制于输入数据和调整规则。换言之,数据与人为预设条件依然是控制贝叶斯算法的关键。
事实上,如果跳出具体学派的思维束缚,每种机器学习算法都可被概括为由“表示方法、评估、优化”这三部分组成。尽管机器可以不断地自我优化以提升学习能力,且原则上可以学习任何东西,但用以评估的数据以及评估的方法和原则都是由人为决定的。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本文开始所提到的“机器取代人类”的可能性其实为零——尽管机器可能会变得异常复杂以致人类难以理解。
监管人工智能:真正的挑战是什么
正如霍金、马斯克等人发起倡议的《人工智能23条原则》一样,人工智能的发展确需被纳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尽管原因并不在于耸人听闻的“机器取代论”。
那究竟应该“监管什么”且又“如何监管”呢?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于本文第二部分对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概念性描述上:既然数据和预设规则是所有算法的基石,那么数据治理和规则治理便自然成为监管人工智能的关键。
一方面,我们给机器什么样的数据,机器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学习能力并随之反馈给我们相应的学习结果。这一过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数据从何而来,机器又将如何利用数据?正如前文所反复阐述的,不完整的数据集必然导致人工智能学习过程的错误——就像罗素笔下的“归纳主义者火鸡”一样。但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又必然带来隐私保护、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由此形成的对于数据治理的监管要求便成为了监管人工智能的第一步。在保护个体数据权利的基础上,鼓励并规范数据的分享与应用,以最终促进人工智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机器优化的规则(条件)又是由谁、通过何种程序来制定。尽管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过多地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但真实的威胁依然存在。事实上,人工智能正在以不被察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日常生活,如果机器优化的规则不是以正当的程序受到监管和制约,那么很难保证其不被不法之徒所利用。正如长久以来对于“脸书”的质疑一样:公众如何相信其向用户推荐的新闻内容不会掺杂特殊利益的取向?当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定制化的新闻推送时,人工智能甚至会影响到总统选举。也正因为此,包括透明、开源在内的诸多治理原则,应当成为人工智能监管政策制定过程中被纳入的合理议题。
在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之后,人工智能终于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诸多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实现了腾飞。在未来的人类生活中,人工智能也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这样的图景,我们自不必惊慌,但却也不可忽视。监管人工智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正是当下所应该重视的政策议题。
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来源:网易智能(ID:smartman163)
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还是一个地狱般的世界?我们会失业下岗、流离失所还是会在朱门外寻找残羹剩饭?又或者我们会和机器人携手共进,来达到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取得新成就?
科技世界不乏预言者:例如比尔盖茨和埃隆马斯克都认为人工智能会对人类造成威胁,而谷歌的技术总监库茨魏尔则觉得这一天还为时尚早。
事实上,人工智能早已存在有些时日了。尽管很多人会将人工智能误解为是人类意识——好莱坞已经让机器人具有意识形态的电影情节进行悲剧化处理。
人工智能和人类意识这两者截然不同。正如在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所描写的,人工智能并不一定要有超人类的能力。这并不可能。在特定领域中,无意识形态的计算机在智能方面远超人类。2011年,沃森 (人工智能程序)在问答类综艺节目《危险边缘》中就击败了人类选手。谷歌的AlphaGo就一连五局战胜了韩国围棋选手李世石。而且。对于那些认为人工智能适用范围较小的人来讲,在近几年,人工智能的适用领域不断发展壮大。
人工智能依赖于智能算法,而此类算法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犹他州在人工智能方面能如此领先?Gorenberg应该知道。Gorenberg在一家总部位于旧金山,专注研究人工智能的风险投资公司Zetta Venture Partners担任总经理,并且他还对犹他州的一些公司进行了投资。“科学智能的分析概念是犹他州科学技术的中流砥柱,”他说。
犹他州有一些知名的数据公司,比如Domo,Omniture(现在是Adobe的一部分)和Qualtrics。但它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生态系统。以Teem为例,“首先把软件安装到iPad上,这样合作团队就可以预订会议室。”Gorenberg解释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集了大量数据,让他们能够预测未来的数字化工作平台。一次零售交易,就能使用使用机器学习和亚马逊网站的数据点集,来帮助卖家优化电子商务操作。InsideSales采用数据分析技术,通过观察投资回报率记录、交易方式和行动步骤,来提高销售效率。一家名为Verscend的医疗分析公司,就有效的利用数据来为顾客带来,更智能更有效的身体健康分析。
犹他州的科技产业,显然是想从新兴的依赖数据驱动的智能算法中获利。这也好——但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吗?人类会不会过时,人工智能会不会代替我们进行文字处理和激光打印?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据Gorenberg的说法,在许多工作领域,人工智能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当然,我们会失去工作,”他说。“但人们看不到我们未来的新型工作。”
以无人驾驶汽车举例。当然,许多人靠开车来谋生,比如出租车司机和 卡车司机,他们未来都会下岗。与此同时,想想城市的市中心。交通拥堵的市中心将会畅通无阻,精密的智能算法会为最大的车流交通制定通行线路。智能汽车不受人为影响,在密集的交通线路中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行驶,而且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会大大降低。
接下来是停车问题。Gorenberg提到“停车面积占了市中心面积的30%。那些汽车整天就停在那里。如果自动驾驶汽车系统的蜂群思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公共交通,它可以随时提供交通路况的数据分析。那么人们需要的汽车数量将会大大减少,它们可以停放在市中心之外,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市区30%的区域是很大一块地方。Gorenberg描述了将出现的建筑热潮,因为市中心的整体性质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市中心可以有花园,制造业以及其他产业。
此外,在对城市重新改造的愿景中,Gorenberg看到了这些大型项目将创造无数工作机会。他说:“你不仅需要建筑工人,你还需要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软件开发师,这样物联网才能实现发展。我们需要能源专家和水利专家,以及能让城市更具功能性的各方面专家。简而言之,城市空间的再利用将会是一个上万亿美元的机遇,并且会创造无数工作机会。”
经济学家James Bessen同意Gorenberg的观点。在他的文章中“计算机自动化将如何影响人们就业:技术、工作和技能”,他承认完全自动化可能会导致失业。然而,大多数还是半自动化,只有一些特定的工作需要全自动化。事实上,正如James Bessen在研究中所描述的那样,在1950年所调查的270个职业中,只有一个电梯操作员的职业消失了。James Bessen表示大多数的失业并非是机器取代人类的结果,而是人类利用机器来取代自己。或者正如Gorenberg所言,“这场人工智能革命与其他技术浪潮是一样的。”
Bessen和Gorenberg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方面,是否过于乐观,或许甚至有点异想天开?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有回顾分析才能进行回答。目前,不争的是,智能算法正在帮助人类更好的完成工作。我们对此不了解,正如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所预测的那样,有朝一日,智能机器人将成为CEO。我们所知道的是,用 Gorenberg的话来讲,“一个拥有大量数据的CEO才是好的CEO。”
因此,短中期的预测是,人类和机器人合作将会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极大提高。靠机器学习、数据和智能算法武装的人类将会比知识经济中的人类更具竞争力。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戴夫埃尔金顿表示,该公司拥有“超过1000亿个销售记录的数据库”。用智能算法利用海量数据来指导销售人员。通常情况下,靠软件来进行的分析是如此极端,这让我们的用户甚至对数据报告产生怀疑。以数据为动力,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销售人员。普通销售人员怎么能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竞争呢?最有可能的是,他们将无法做到这一点。
智能机器人在一些重要领域也会提升人类的能力。举例说明:无论是触类旁通的医生还是专科医生,发达国家面临着医生短缺的问题。
“我相信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将会让更多的人去做今天只有少数人能做的医疗服务。”Gorenberg还补充说:“人工智能可以与护士并肩工作,分析超声波和其他医学影像。这些图像现在必须由医学专家才能来完成。成千上万的高技能护理工作将由智能机器人来完成。更重要的是,如果级别较低的专业人士能够从事目前属于医生专业领域的高级医疗工作,医生们就可以有空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7-10年的医药研发方面。”
如果蒸汽动力是第一次技术浪潮,而软件/互联网则是第二次,人工智能很可能是第三次。在Gorenberg的愿景中,这场人工智能剧变所需要的大量科学和数据分析岗位,将与25年前软件革命所创造的数以百万的开发人员工作相提并论。
在接下来的5到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我们将会看到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然而,有一件事是清楚的:人工智能正在进行,而且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选自:utahbusiness.com 作者:Jacob
编译:网易见外智能编译平台 审校:宋雨菲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