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赵楠回忆在北京大学燕园的生活,特别是食堂的美食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文章描述了燕园的食堂文化,包括各种美食、点心的丰富多样以及同学们对食堂的热爱。同时,也提到了燕园对他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燕园食堂的多样美食与深刻记忆。
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对燕园食堂各种美食的怀念和感慨,包括大锅菜、小炒荤菜、凉菜、饮料、点心等,以及同学们对这些美食的热爱和享受。这些美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对大学最深印象之一。
关键观点2: 燕园食堂的竞争与特色。
文章提到了北大和清华之间竞争中的食堂环节,以及两家食堂的特色和比拼。同时,也提到了其他几个食堂的特色和印象,如学三炸鸡腿、松林小餐厅的水煮肉片、佟园的鸡丁等。
关键观点3: 燕园对作者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
文章最后强调了燕园对作者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包括锻造心智、提供精神寄托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燕园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食堂的感激之情。
正文
1997年暑假,我在还没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就来北大玩了一圈,因为觉得自己肯定能考上而提前打探。那是一个夏天的黄昏,我在小公共路过南门时,着急忙慌地让司机踩了一脚,一进大门是已经有点暗下来的天色混着匆匆来往的人群,他们都在我左边那个区域和右边那个区域之间穿梭,空气里隐隐有饭香,一个月后我知道了,左边那个区域是宿舍,右边那个,是农园。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那天傍晚的记忆是氤氲的,暮色、饭香、人影交织成某种蒙太奇似的幻境,定格成了我脑子里一个永远的切片,与后来的燕园似乎遥遥相连又截然不同。
我们当年住35楼,对于吃饭应该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一、学三、艺园都近在咫尺,以至于嫌学五“太远”而很少去。其实,所有踏出校门的“游子”们最深切的遗憾莫过于再也吃不到食堂里既便宜又有锅气的饭菜了,即便是在28年前,食堂的价格是依然是让人感觉很实惠的,我最常吃的是两种,便宜的大锅菜比如宫保鸡丁半份1块,素菜半份几毛钱,加上米饭,一顿饭总共一块五;贵一点的是小炒荤菜半份2块,加上青菜米饭一顿也不会超过3块。我小时候自己家做菜很简单,小学、中学吃饭都是应付事儿,我对大学的想象里,是完全没有食堂这一环的,没想到后来,
食堂的好吃美味竟然成了我对大学最深的印象之一
。
除了常规的饭菜,各种凉菜、饮料、涮羊肉、炸鸡腿、四川冒菜、大肘子、各种点心,让当时的我们十分满足。我和舍友们常常在下课后一起打饭,满满一大盒拿回宿舍边聊边吃。下铺有点婴儿肥的小妞天天都说要减肥,米饭只吃一两,然后念叨着米饭少吃了就可以再加个牛舌饼(牛舌饼6毛一块,椒香十足,满口留香,我支持她)。
当时学校的点心真的太丰富了,顶得上半个稻香村
,学一和学五都有不俗的出品,
连
酥皮、拿破仑
都不在话下。我们入学的时候,刚刚赶上物质开始越来越丰富的时代,甩开腮帮子吃点心,也是头一回。我对面上铺是起酥爱好者,学五卖那种一大袋装的,我看她每周都得来上一袋,不光吃的时候赞不绝口,甚至伙同另一个同学写了巨大一张海报似的表扬信,送到学五食堂的大师傅那里,把人家吓一大跳。后来每次同学聚会聊到此处,都会感慨
吃货所能贡献的正能量也是不可小视
。
亲眼见过留校同学在微信群里炫耀如今还能见到的老学五食堂手工制售的
椰香酥、牛舌酥
,
相信还是那个味道。吃了点心之后,还要再配袋牛奶,方才算一套完美搭配,话说现在的同学真没赶上我们那个隔壁还有奶厂的
好时代
,
清华出品的
巧克力奶
真的吊打现在的一众品牌,香浓醇滑润而不齁,饭后来一袋相当幸福。要知道北大和清华之间经年爱意满满的竞争中,食堂向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谁家“食堂更大、菜品更多、味道更好”永远争论不休,只有清华出品的各种牛奶,我们确是一直心服口服。
上了大三以后,我更多地从学一转战到了艺园,不知道艺园是不是有很多西南地区的大师傅,
大盆菜
也都做得香辣可口,味道更为丰富多样,吃起来很过瘾。我最常吃的是
小炒鸡块
,香喷喷加上丰富的料汁,从大三开始吃三两米饭,真是情何以堪……有个湖南同学,在艺园发现了
辣
炒田鸡
,每每端上一盆跑到我们宿舍吃上半天,引得我们都想要试试,对于我这种北方人,从没吃过小米椒这种,辣且鲜香,辣得直冒汗又停不了口,满满一大份得嗦半个多小时才能结束午饭,再在意犹未尽中干上两大杯白开水。直到现在我都不吃牛蛙之类的菜品,一是形态上略有不喜,二是真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啊。
还有其他几个食堂,去得比较少,但一样印象深刻。那时候学三算是比较贵的,只是偶尔才去奢侈一把,
学三炸鸡腿
是大家的最爱,一个3块5,是那时稀罕的美味。在那里有时会碰到体育生拿着超大饭盆,最上面堆着好几个鸡腿,抬头一看,嚯,原来是李宁同学。
那时松林小餐厅刚刚开,基本都是小炒,
水煮肉片
7块,土豆丝3块,两个人相当于下了次馆子,对比小南门老虎洞里的大妈家常菜,整整便宜了一半,除了不好像在大妈那里那般纵酒嬉笑,味道却是丝毫不逊色的。
对门的回族同学还带我去佟园体验过一次,总感觉那里的鸡丁更鲜嫩入味,可能平时吃不上的,就成了记忆中最好吃的。
毕业以后,工作居住一直都离学校不远,总还是想时不时回学校蹭食堂,特别是加入跑团后,团里在校的老师被我蹭了个遍,尤其是经常请我吃米线和拌饭的朱老师,和请吃鸡腿饭、麻辣香锅的陈老师,本着不能把一只羊薅干净的原则,我也尽量换着蹭,不知道两位老师是否感受到我的良苦用心,或者还是依然觉得“不堪其扰”呢?跑团有个训练营项目,经常每周六的早上在五四集中训练,每次报名都能有二三十人,
不知道他们是真的热爱跑步而从京城的四面八方一早聚来,还是奔着每次训练后的保留项目——食堂早餐冬菜包子
。
不瞒你说,跑团团员们对冬菜包子的热爱一直延伸到了马拉松赛场,每次都要求负责补给的同学给带包子,作为跑后能量补充,
你知道跑到鸟巢终点吃个大包子是什么味道吗?那是妈校的逆子们咬上一口回想青春老泪便要纵横的味道呀!
回想起来,燕园向来是我这几十年的精神寄托,锻造了我的心智,让我占据各种自以为是的至高点,更从没在吃饭上亏待于我,而我没能给她带来更大的成就与荣耀却依然心安理得,这便是我校学子们一以贯之的态度了。大恩不言爱,言爱的可以是那些细微闪光的记忆:
我爱学一,我爱
学一
喷香不腻的
肘子肉
;
我爱燕南,我爱
燕南
永远吃不厌的
干烧肉
;
我爱学五,我爱
学五
种类繁多的
拌饭肉
;
我爱
艺园
的
凉拌菜
和楼上曾经刷过学分的舞蹈室;
我爱农园的
东坡肉
和
麻辣香锅
;
我爱新家园的
小北芝麻包
和能吃上豌豆尖的
小火锅
……
承载我和我们无数回忆的燕园,教室曾是我们的人生巅峰,食堂更是我们的安心之所。
文字:赵楠 1997级中文系校友
图片:赵楠、卢瑞雪、孙馥冉
排版:朱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