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晓雅发布在社交媒体的比赛照片。(受访者供图)
文|
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
责任编辑|
谭畅
遭遇风筝线“割喉”的第三天,姜晓雅(化名)脖子上的伤痕开始显现,长度15厘米,有着暗黑色的血痂。
伤痕来自于一场骑行比赛。2024年11月16日,姜晓雅作为骑行爱好者来到南京市江北新区盘城街道,参加“骑遇盘城”单车露营大会暨乡村自行车个人计时赛。骑行中,姜晓雅的脖子被横在赛道的风筝线勒住,皮肤受损。
随着伤痕越发清晰,她向赛事承办方南京市逸浪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寻求赔偿,但对方提及赛前已签署“免责协议”。11月22日,南方周末记者联系承办方,负责人称有事在忙,未予回复;赛事主办方南京市江北新区盘城街道则表示,将督促承办方与姜晓雅进行三方协商。
目前,各方已就赔偿方案达成和解。
“骑遇盘城”乡村自行车个人计时赛全程6公里,每位参赛者间隔一分钟出发。比赛沿河进行,骑手左侧为乡村风光,右侧为河岸。报名信息里提到,本次骑行不是全封闭道路。姜晓雅得知赛事组织者要求大货车不能进入,但是村民的自行车仍可通行。
比赛当天,在骑行出发一公里后,姜晓雅突然感到被东西勒住脖子,随即尖叫了一声。姜晓雅称,当时她的骑行时速为38-39公里,她及时刹车,但仍冲去两三米才停住。
拦住她的是一根普通风筝线,白色,高速骑行下不易发现。出事后,位于弯道位置的志愿者首先发现了姜晓雅,并帮助解开风筝线,将风筝扔到路边。
“很疼,说话难受。”姜晓雅形容。她第一时间用手摸了脖子,没有流血。在姜晓雅拍摄的记录视频里,志愿者称不久前他刚刚扯掉一根风筝线,后续准备提醒姜晓雅注意弯道,一时没有注意。
随后,赛事承办方派车将姜晓雅接到了活动起始点,打开医药箱,递给她棉签进行消毒处理。姜晓雅觉得伤口并无大碍,决定自行开车前往医院就医。急诊CT显示仅是皮外伤,“没有伤到内部组织”。
姜晓雅称,赛事承办方负责人也主动关心姜晓雅伤情,直接将245元的急诊费用转给她,并额外支付500元作为补偿。姜晓雅曾询问是否可以要求误工赔偿及精神损失赔偿,对方转发保险公司的回复截图,表示无法通过保险报销。她对这一回应并不满意,但由于伤势并不严重,没再追究。
受伤三天后,伤口开始结疤,勒痕越发明显,晚上伤口生疼。姜晓雅再次前往医院,医生诊断为皮肤裂伤,“有可能留疤”。由于除疤费用无法报销,姜晓雅开始担心后续的治疗费用无人负责,再次向赛事承办方提出赔偿,但对方并未给予明确回复。
回看整件事情,她认为赛事组织者存在侵权行为,首先骑行场地维护不到位,工作人员没有注意到可能会有风筝出现。
姜晓雅发现一周前的新闻里,自行车比赛的位置刚刚举办露营大会,邀请江苏省风筝协会进行风筝表演。游客们体验制作风筝、放风筝,风筝作为一种在营地的特色玩法被推广介绍。她认为,赛事组织者应该预料到骑行赛道上可能出现风筝,并做好应急预案。
作为主办方,盘城街道宣传科负责人于11月22日表示,事件比较复杂,无法电话回复事发地是否放风筝的营地,他们也在寻找放风筝的肇事方。
此外,姜晓雅质疑现场是否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医疗急救人员。据她回忆,在她受伤后,没有医疗人员第一时间上前查看伤口,伤口清洁消毒也是骑友帮忙完成。
姜晓雅脖子上的伤痕。(受访者供图)
姜晓雅称,在后续沟通中,赛事承办方提及,赛前她已签署“法律责任免除与权利放弃声明书”,并强调此前出于人道主义,已经赔偿医药费等;至于姜晓雅精神损失赔偿、除疤费用,需要咨询律师费用是否合理。
姜晓雅曾多次参加自行车赛事,每场比赛前都有这样的免责协议,她认为签署协议意味着自行承担骑行中可能发生的剐蹭、摔伤等风险,但是突然出现风筝应该是赛事场地维护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