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和小内去了从没到过的北海道,想起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看雪已是两年前,南方人害怕寒冷所以整个行李箱都塞满了衣服,连买点手信什么的空间也半点不留。出门时看着要爆的背包,再望望Pentax 67 这台坦克车,没有它的位置呀!结果由防潮箱中把这台不常用的 makina 67 带到这个旅程之中。
先介绍一下这台机器,它有一个特别的历史。
1970年代,有一个代理摄影器材,名叫土屋居雄的商人,开了一家叫土屋商社的店贩售各式各样的器材。想来土屋先生也是个摄影发烧友,虽然手上有着各式各样的先进装备,但他没有满足,决定自己制作心目中最理想的相机。当时主流的中片幅机身主要是Rolleiflex 双镜相机、Pentax 67巨型单反相机、Mamiya RB67、Fujifilm GW690,不是规格落后就是体积太大、又或风琴物料容易破损,在土屋先生心目中没有完美平衡的机器(我相信他是眼平取景支持者,要不应会看得上禄来的双反)。
因此,他先收购了德国中片幅相机制造商Plaubel Makina的商标和专利设计,带回日本并交到Konica继续改良机身,当时Konica认为新机的镜头亦理当由他们一并设计,但土屋先生拒绝了,直截了当地说贵司生产的镜头并不理想。并把镜头设计的重要工序交到Nikon手上,后来Makina 67搭载的就是Nikon设计的80mm f/2.8光圈镜头,而且是使用全新设计。
可摺合的旁轴机身,减去了反光镜就能实现细小轻量化。土屋先生为了令相机更为坚固,采用了金属支架的皮腹结构,大大提升了相机的强度和寿命。一般来说,相机大厂生产的相机,无论科技如何先进,于用料上总会有多少妥协。例如为了成本可以低一点,容许使用廉价物料(eg.塑胶)的地方就会使用。虽然摄影质量没有影响,但就大大影响了相机的耐久性,是制作者的诚意问题。
大家知道,相机由冷的地方进入暖的地方时,镜头会起雾。那是因为相机中有金属、塑胶等不同的材质所构成,这些不同的介质让镜头上的雾抹了又来,起过不停。但Makina 67却甚少这个问题,那是因为土屋先生为了提升相机的强度,把可以用金属制作的部份都全用金属。因此Makina 67有着与身形不相称的重量。时隔30多年,Makina 67的价位高居不下,一直也是11000-14000港币的价位,大概就与它强悍的用料和严谨的机身造功有关吧!
一丝不苟、永不妥协的诚意,这是日本职人的原则,也是这台Makina 67给我的感觉。
80mm镜头用在6x7片幅中相当于全片幅的40mm,非常贴近人眼视角的42mm,一机一镜的话这是一个绝佳的平衡,能拍人像也能拍一点风景,不致于视角太窄有力难施。
这台相机是内建测光的,但本身不是通过镜头测光,因此大部份摄影状况存在着很大误差,而且这个测光表很易挂掉,现存没有坏掉测光的Makina 67不容易找,反正也不准,干脆直接以肉眼判断更方便。
相对于日系名机Pentax 67,Nikon的镜头要偏黄一点,拍摄红色、黄色之类暖色系表现更好。不过我个人大爱蓝绿调,也不管了,按下快门拍照就好。
本处于高纬度地区,太阳入射角细一点。而且空气质素很好,时常可见蓝到发紫的美丽蓝天,这样的好光线是拍摄底片的必要条件。常常觉得在香港拍的底片照大多都灰灰黄黄,还是把珍贵的底片留下出国材拍吧!
Makina 67不用电,是一台全机械相机。全机械的相机本身就已是一台工艺品。拿在手心,沉甸坚固的感觉很实在。即使下着大雪、零下十度的环境也让人很放心拿去拍摄。如果说一台精致的相机能撩起人的拍摄欲望,我想这台相机就是答案吧!
跟Pentax 67II 相比,单反结构和自带AE的Pentax 67II明显更快更精确,可以不假思索的按下快门。而使用Makina 67时还要考虑旁轴取景的误差、曝光需使用的光圈快门等等,不过这些都是经验和技巧可以凌驾的事情,它就是这样一台让人愿意花时间适应学习的机器。
中片幅底片世界的柔和感和期待感非常吸引我,早已把它的价钱和不便放到脑后。这裹的照片全部Fuji Pro400H 拍摄,我是个死忠派,虽然用过的底片类型不多,但只要觉得好就会一直用。这款底片只要在大晴天、充沛日光的时候便会呈现迷人的水蓝色调,而且对皮肤颜色的诠释很好,看起来很漂亮。在下雪偏阴的时候暗部稍稍偏绿,也相当细致,除了室内和晚上不好拍外,有日光的时间就有好表现。另一方面,虽说是400度的底片,它的颗粒感却幼滑得完全不像400度,难怪是一款一直长青的底片。
感谢这个旅程中的雪、阳光、小内、很多很多的美好事物。关于底片和旅行的二三事,下回再续。
(本文由 作者 | 千紅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微博@千紅_幸福照相館丨ins@littlered_hk
直接点击喜欢的文章即可查看
来POCO摄影社区成就摄影进阶之路
pick你的影像潮流风范
www.poc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