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文涛 的朗读音频
文 | 池子
常在不同城市间迁徙的人们,若刚巧又喜欢买菜做饭,常会在重返一个城市的时候赫然发现:咦,这里的菜市场没了?毫不夸张地说,一个菜市场在城市规划中的消失会让一个重归的人顿感生活徒增了一度灰,也会让曾经在这个菜市场里拎段莲藕、抱俩橙子回家的日常记忆片段更加珍贵。
菜市场对于餐饮从业者的重要自不必说。此外,对常做饭的人们而言,楼下有家菜市场是生活便利甚至美好的一种踏实的保证。众多菜市场粉丝也常引用据说是古龙写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
为什么?如果最近你的日子有点灰蒙蒙,拉开冰箱里面竟没有什么新鲜水果和青菜了,快扑扑自己身上的陈灰,找个菜市场逛逛吧。看看那些写着“宇宙第一大苹果”的标牌,听听菜贩大叔大妈对自家青菜的赞许,那种在艰难而丰富生活中仍抱有新鲜和活力的态度,会是照进你我生活的一束光。
可惜,虽然对菜市场倾心的作家很多,专门找一本正经写菜市场的书却比不得流行话题那么容易。这里整理出的七七八八的书目,就算是遗憾中送给菜市场的一点爱吧。
王希成等 著
印刻,2011年12月
2014年有一本书,以远远看上去想一块五花肉的面目出版了--它的名字就叫《肥肉》。策划邀请到沈昌文、钟叔河、蒋方舟、殳俏、苏童、池莉等作家和文化名人,写记忆中肥肉的味道和多种做法。这样一种非常有味道和接地气的尝试,牵连起几代人关于肥肉的记忆。这种策划的前提是文化领域和出版领域都认可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内涵价值,无论是肥肉,还是菜市场,只要有心,总有一些道道能被写得有滋有味。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台湾高雄市由官方出面邀请四十五位高雄图、文作家来写菜市场。这些图文或介绍各菜市场的文化历史、小吃及精华景点,或回忆记忆中的美味点滴,或以图像呈现菜市场的五彩缤纷甚或是缤纷乱象。城市如何成长,游子如何思乡,市井缘何迷人,都由此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市长还专门写了《潮来潮往的菜市场人生》这篇序言。一个城市如何自上而下地去珍视常民文化的生命力?这本书或可以给大陆大多数城市一个启发,也给无数的菜市场一种正名。
唐艳香、禇晓琦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2月
哪个城市是最爱菜市场的城市?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找哪个城市对菜市场的研究更多元并不难。在国内,它是上海。在北京奥运开得如火如荼的那年,一本研究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的著作出版了。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菜市场是自古存在的事物。不过菜场作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则是近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产物,菜市场的设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社会变迁。在这本聚焦上海的研究著作中,菜市场的发展折射出近代上海的变迁,也因它汇集着各种社会矛盾,菜场里发生的事亦展示着近代上海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变化。
乔艾尔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7月
这本书的封面上是一只鱼生无可恋的眼神,是啊,对于一只鱼来说,上砧板就意味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但对于厨师而言,去看菜市场里的人间百态,去斑斓的菜场里搜寻各种食材、调料,观察虾子的新鲜度,偶见卖水果小妹的青春气息,都是一种妙味。
为了这种乐趣,乔艾尔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投身菜市场,把菜市场里的奇特经历与食材挑选诀窍一一记成书中的故事和美味。这位毕业于高雄餐旅大学、曾任知名饭店及餐厅厨师的台湾大厨,也因在菜市场的历练成为知名餐饮专栏作家,入得书房下得厨房。
刘克襄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为什么在超市普及的时代,我们仍需要杂乱的菜市场?台湾作家刘克襄对此解答。超市往往是靠国外的蔬果撑场,增加其丰富和变化,在地蔬果常流于单一;传统市场的蔬果较无此限制,地方小农的栽作活泼自我,蔬果展现的内涵便值得称许,譬如物产新鲜,耕地活络等,都较接近天然有机、友善土地的精神。
刘克襄绰号鸟人、山人,从事自然观察近三十年,写下众多关于自然、果蔬、故乡的小说与散文.他走访台湾木栅菜市场、大溪菜市场、台中第五市场、埔里菜市场、澎湖鱼市和菜市、农夫市集等,发表对食材的意见和主张。在《男人的菜市场》中,我们会跟随这位“煮夫”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从而欣然享受买菜的生活。
张蕙芬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北方朋友难免羡慕亚热带果蔬的丰富。比如在台湾,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蔬果上市,人们餐桌上也充满变化。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一系列为菜市场的鱼、水果、蔬菜图鉴的出版成为可能。比如大树书系三部曲之一的《菜市场蔬菜图鉴》,把每一种蔬菜的身世由来、植物特性、生长特性与营养价值等以图文方式细致陈述。台湾蔬菜的身世与起源、蔬菜营养、保存于处理方法、学名索引、英文名索引、蔬菜中文名索引等实用资料,都可以在书中找到。
这么花心思地去梳理菜市场意义何在?至少,当人们带着植物学家和美食家家的眼光重新去逛菜市场,它会变得更亲切,里里外外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有趣,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联会更舒展,比如作者本人就与3只狗和18只猫咪一起生活于新店山上的社区,践行着“吃在地、吃当地”的绿色生活态度,与这个有菜市场的大世界和美相处。
王方戟、张斌、水雁飞等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
对于喜欢做饭和常去菜市场买菜的人来说,楼下就是菜市场对应着两个字“幸福”。而让这样一种理想照进现实的人们之中,包括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学者和学生。2012年秋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级实验班三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活动,就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菜场及住宅综合体设计”。课程基地位于在同济大学所在的上海杨浦区的一个普通的街角,学生们则在那里设计一个“小菜场上的家”,即在稠密城市区域中,居住功能以叠压的方式与菜场复合的模式。
评议人之一奥山信一教授看到这些作业后评论道,“菜市场是城市中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是城市活力的集合点。不是说,漂亮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气味不好的地方就是一个坏东西,这不是判断价值的标准。如果这样,上海就会像东京一样,只剩下便利店和那些所谓的小商场,而不会有菜场了。这样子的菜场正是上海魅力之所在。”
这种很有现实关怀的设计任务启发设计者和所有城市居民思考:在城市急速扩张的过程中,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未来中国城市建筑将如何演进?当更多未来设计师的眼光放宽的现实社会包括菜市场,城市更加宜居便有了更多一份的可能。
【法】阿兰•布诺 文,【法】弗雷德里克•斯特尔 绘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年4月
来看本童书。在童书领域,有不少以识物为目的的绘本,教孩子认识菜园里的各种蔬菜。不过这本《我爱去集市》却让孩子直接走出了菜园,去不仅有各种蔬菜还有买菜、卖菜人的集市。一只小熊要如何在菜市场里和各色人等交流,买到自己想要的那一颗浑圆的土豆,或是一根清新的黄瓜?读完这个故事,你可能会对绘本的功能多一层理解:它完全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世俗的情理。在法国,这个小熊的故事也成为儿童情感教育和情商教育的推荐读物,至少下一代的孩子不会因为脏乱差的标签抛弃菜市场。
本文为独家原创稿件。作者:池子;编辑:一一。其它公众号、媒介,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效率药丸”读者书房倾情奉献:
新年效率礼盒
读者·书房情人节特别推荐
欢喜得自在:读者·书房2017新年真丝水墨围巾
点击图片可购买
情人节礼物:“慢慢爱”礼盒套装
点击图片可购买
醉有趣的文化常识书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系列(共7册)
点击图片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