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音乐,同为情绪表达、故事叙述、气氛渲染的优质媒介,二者有着许多的重合与互助。民歌民谣,因其对生活的贴切表达,以及对情感的准确拿捏,也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配乐的上佳之选。
现在所谓的"民谣",一部分的根基源自传统民歌。劳动人民结合人生经验和情感体会创作而出的民歌,常被用于同类型的电影之中。在注重描画现实(尤其是"乡村""小镇""大山生活")的中国第三、四、五代导演作品中,常见此类民歌。例如谢晋的《芙蓉镇》、张暖忻的《青春祭》、谢飞的《香魂女》以及陈凯歌的《黄土地》等。民歌是人民最朴素的抒情方式,这些代代相传的旋律,淳朴自然,准确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
现今中国大陆电影作品中,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与韩寒的《后会无期》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民谣情怀"。同时,随着"民谣热",很多影视作品也开始直接与民谣歌手合作,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采用了宋冬野的《平淡日子里的刺》,电视剧《长大》则邀请了"好妹妹乐队"演唱片尾曲《那年的愿望》。这些作品,词曲贴近现实,唱出了许多人心中的"梦想"与"寂寞"。
除此之外,独立电影导演与独立民谣音乐人之间的合作,也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校园民谣"的青涩与朴质,许多"独立民谣"充满着对社会问题的关怀,以及对生存问题的思考。这些歌曲的气质,与注重基层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的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十分契合。尧十三唱了娄烨电影《推拿》的片尾曲《他妈的》;而王小帅的《闯入者》,则用了李志的《这个世界会好吗》做推广曲。民谣与电影结合,二者互相补充,彼此自然交融。
一、《芙蓉镇》
电影《芙蓉镇》剧照
谢晋的《芙蓉镇》,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史诗之作"。该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子,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坎坷艰辛的一生。本片在1986年的金鸡电影节上,斩获十项最佳,其中之一便是"最佳音乐"。电影中的一些片段,多采用民歌作为背景音乐,来展现女主人公胡玉音复杂的内心情感。
电影开场的音乐是《半升绿豆》,改编自嘉禾民歌。影片开头,胡玉音在漆黑的凌晨,点亮一盏油灯,开始不停地转动磨豆腐的石磨。辛勤工作的她,用着清细的嗓音唱道:
半升绿豆选豆种,
我娘那个养女不择家。
妈妈呀害了我,妈妈呀,
妈妈害了我,害了我。
这首歌道出胡玉音,以及那个时代女性的普遍命运。无法选择的婚嫁,忙碌操劳的生活,耕种、做活、养家,所有言语无法表达的愁绪,都在歌声中缓缓道来。而这歌声却不是抱怨。比起一个怨妇般的哭诉,这类民歌曲调更缓和,且只是悠悠又平静地诉说,无法改变的一生。
同理,胡玉音结婚时有一首《喜歌堂》,喜庆之下,也实在地表达出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一群年轻姑娘,互相牵着手,轻跳着舞,歌唱告别她们即将出嫁的朋友。她们笑唱道:
团团圆圆唱个歌,唱个姐妹分离歌。
今日唱歌来送姐,明日唱歌无人和。
今日唱歌来送姐,明日唱歌无人和。
青布罗裙红布头,我娘养女斛猪头。
猪头来到娘丢女,花轿来到女忧愁。
石头打散同林鸟,强人扭断连环扣,
爷娘拆散好姻缘,郎心挂在妹心头......
团团圆圆唱个歌,唱个姐妹分离歌。
今日唱歌相送姐,明日唱歌无人和;
今日唱歌排排坐,明日歌堂空落落;
嫁出门去的女,泼出门去的水哟,
妹子命比纸还薄......
《芙蓉镇》经典台词:"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婚姻现场,人人欢喜。然而,在当时,一个女子的出嫁,并不总持嫁得良人的欢喜,相反,当时女子大多怀有着对未知的恐惧与担忧。所以,在火红似锦的婚礼布景下,在大家莞尔的笑容里,这样一首民歌道出了当时女子最内里的情绪。她们不安,但她们不说,万般情绪都在歌声中。
二、《黄土地》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电影《芙蓉镇》里,秦书田在下狱前对妻子如此说道。这句话概括了当时人们的艰辛生活,那是一个压抑年代,人们劳作着、忍受着时代的压迫,像牲口一样苟活着。陈凯歌的作品《黄土地》中,也展示了一群勤劳如"牲口",坚韧如"牲口"的人民。那是生活在陕北高原上的人们,男儿苦,女儿也苦。
《黄土地》里,男主人公顾青收到了收集民歌的任务,下乡到陕北农村去收集信天游。他不断地咨询当地人民。这些与土地为伴的农民,教给他的也是最心酸又最切实的歌曲。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有着黝黑的皮肤,消瘦而多皱,受尽了气候与生活的折磨。他们唱着自己的人生:
揽工人儿难,哎呦揽工人儿难。
正月里上工(就)十月里满,
受的牛马苦,吃的是猪狗饭。
那里的人们不多话,也不爱说话。女主人公翠巧的爹一直沉默着,大多数的孩子也沉默着。民歌代替了话语,替他们诉说着感情。翠巧则借民歌,表达了那个时代里女子的相似命运。她唱道:
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扭着我成亲是我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
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
这些民歌大多不是定曲。很多歌词都是由歌唱者信手拈来,甚至曲调也是随意哼成。民歌给了沉默的农民一个发泄出口。这些歌曲在电影中的运用,比起台词更好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而这些歌曲也像一个智者经验性的预言,总结了劳动人民无法逃脱的命运。
三、《红高粱》
"苦难"不是生活的全部。民歌中自有惬意,其中也有包含着劳动人民智慧与勇敢的作品。如电影《红高粱》中潇洒、豪爽的一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最为人熟悉。虽然过去的时代,多是沉默的女子,如翠巧般默默挑着水行在山路上;但也有像九儿一样性情的姑娘,外放着她所有的热情与坚定。她身边的男子,唱歌鼓励,让她放心向前:
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
往前走,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啊。
九儿死去时,她的孩子也在唱着民歌?小小的孩童,在尸体与满摊的鲜血旁唱道:
娘,上西南,宽宽的大陆,长长的宝船。
这些歌曲饱含着人民的期冀,仿佛向前走,便是更好的生活。《红高粱》里的《酒神曲》,充分展现了西北男性的热血与豪放: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
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四、《青春祭》
第四代导演张暖忻的电影作品《青春祭》,相较其他同时期作品里对"苦难"的刻画,其更注重描画个人细腻的情感和歌颂大自然的美丽。
《青春祭》里的插曲《青青的野葡萄》,结合了"诗"与"歌"的元素,而其歌词由顾城创作完成。这首歌曲,融入了城市里"新知识青年"的人文情绪。那个时代的青年们,在"上山下乡"期间思念家人。除了最基本的信件联系,他们也会用歌唱来回忆曾经的生活。顾城的诗,用歌唱出再贴切不过。
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
哦,妈妈。哦,妈妈。
哦,妈妈,妈妈。
我说妈妈妈妈,别忧伤。
在那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太阳,太阳,
妈妈,妈妈。
五、《闯入者》
电影《闯入者》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他善于拍摄关于那个时代的回忆,讲述不该被遗忘的过去。《闯入者》的英文译名是RedAmnesia,红色遗忘。而整个片子以一种压抑接近于惊悚的背景,讲述了一位被四十年前的往事折磨着的固执老人。
李志把他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改编重唱,为电影《闯入者》做宣传。如果说大多数的民歌、民谣只是歌唱自身的烦恼与生活的无奈,而李志明显是越过了基本,游走在"民谣"与"摇滚"之间,开始质问生活与世界。
《闯入者》的主人公老邓,四十年前"下乡"到贵州。为了举家返回北京,她选择了举报她的有力对手老赵。由此,她得以回到北京。她的孩子们也正常地长大,过着不优越但良好的生活。而老赵家,却被永远留在了贵州,在暗红色旧工厂的发配房里苟延残喘,带着怨恨与不甘。
很快,老赵不幸中风,从此在床上待了四十年。老赵的妻子一直照料他,还拉扯着一个孙子。老赵的孙子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粗糙消瘦、身形佝偻,与老邓皮肤白嫩、上着学的孙子完全不同。老赵的孙子无所事事。他一个人来到北京,去到那些所谓幸福的人家里做一些毁坏性的小举动?用开水烫植物、将电视一直播放着、抱着电脑打骚扰电话。
《闯入者》推广曲:李志《这个世界会好吗》拷问版海报
老邓知道自己错了,可她无法解救自己。就算再来一次,她依旧会这么做。老邓的孩子们都懂母亲的付出,而他们依旧无法接受现在执拗到无理的她。他们只希望她想开一点,不要介入他们的生活。老邓不满孩子们的冷漠,但她对待自己母亲也是一样的不耐烦。每个人都没有错,都有自己的酸楚与坚持,也都懂道理,但他们仍旧活得浑浑噩噩,活得乏味麻木。
李志一向以讽刺、抨击的形象为人熟知。2015年再版的《这个世界会好吗》也被称为"拷问版"。李志拷问的是谁呢?是拷问《闯入者》里的各色人物,问他们为何如此麻木地活着?是拷问王小帅导演,问他这个社会是否有解?还是拷问观众,那些也许已经迷失在生活中的人?李志唱道:
"妈妈,我是多么恨你。
在你沉默的时候,我恨你。"
王小帅想唤醒被遗忘的记忆,想唤醒那些快要死去的过去。而李志想让沉默的人们发声,在这个麻木浮躁的社会里。这个世界会好吗?李志问的是妈妈。就像一个无知的孩子,以为妈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而妈妈除了沉默,别无所答。
六、《推拿》
电影《推拿》讲的是盲人的爱情。都说爱情让人盲目,那盲人之间的爱又是怎样的呢?因为看不见,所以好像描绘起来比平时更多了一层障碍。娄烨用他擅长的细节刻画和光暗控制,展示了一个没有颜色却依旧灿烂的世界。而尧十三也用他的歌与词,配合了电影里的世界。
《他妈的》开头就是:"妈妈,我爱上一个姑娘。"这是所有故事的开端,《推拿》里的人们都被爱困扰着。可比起为爱困扰,他们更疑惑什么是爱。尧十三唱道:
"妈妈,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彩虹,终于出现在我的天空,
可是我,已经忘了彩虹的颜色,
彩虹的尽头,会是什么样子"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会忘记周遭的一切,会忘记其他的情绪,会忘记彩虹的颜色。而盲人之间的爱,大概就是,突然记起来那就是彩虹吧。虽然不知晓颜色,但却知道那就是彩虹,那就是爱。
就像电影里的沙老板。他从一岁开始就盲了,接近于先天,所以他不知道美是什么。可他与其他的盲人一样,都会去闻,去摸,去想象。他触碰到了被所有人称赞很美的都红的脸,他知道了那是美。他开始为她着想,知道了那是爱。他也没有见过彩虹,可那就是彩虹。
这首歌里,尧十三一直都在对妈妈倾诉,就像盲人一样。所有盲人最初的无奈与悲伤大概都是向母亲发泄的,大概都会有一句:"妈妈,为什么我看不见。"妈妈是给予他们身体的人,也是他们对自身所有疑问与不安的质问处。
"妈妈,我做了一个梦,
我梦见我在红色的天空飞翔,
可是妈妈,我知道我没有翅膀,
所以我死了,就像我出生一样。"
那是别人的飞翔,是有视力的人才可以翱翔天空。他们多想加入所谓的主流社会,然而他们在出生就缺少了翅膀。但是他们仍想飞翔,在想象的彩虹旁边。
不论是早期的"民歌"还是后来的"民谣",平实的曲调与歌词,打动着一代代的人。电影中有歌,歌中有人生,只待观众坐下来,看一段故事,听一首歌。
本文选自《知中·民谣啊民谣》特集/ 苏静 主编/中信出版社
究竟什么是民谣?在民谣越发火热的当下,这个问题越发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答案。
每一首民谣,都是时代、地域、创作者们共同塑就的产物,都是关于世界的观察、记录和表达。它穿越了时光,永恒地流传下来,一代一代。
历经了千年生长,中国民谣的本源究竟在何处?古老的《诗经》《楚辞》,与民谣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在古罗马,人们称荷马为"吟游诗人";而在当下,我们称周云蓬、万晓利为"民谣诗人",他们共同特质是什么?
不同的时代,诞生出不同的民谣歌者,他们身处"时代大潮"中的亲身体会又如何?
「完全再现!民谣编年史」--知中ZHICHINA的第4本书《民谣啊民谣》,完整梳理千年中国民谣历史发展脉络,独家专访多位著名民谣音乐人,包括老狼、周云蓬、张佺等,以不同的视角,深入解析中国民谣!
凤 凰 读 书
知识 | 思想 | 文学 | 趣味
主编:严彬(微信 larfure)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