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凌晨,小程序正式上线。微信给所有人画出了一张新饼,尽管还不清楚前方的机会与坑都有多大,但很多创业者已开始拔足狂奔。
2016年10月初,王龙行发现了一个变化。
在他创办的工程师兼职平台实现网上,有一些开发者悄悄更新了个人资料,在技能版块添加了微信小程序开发。
11月3日小程序公测之后,实现网上已经有40多个企业发布了小程序的开发需求。王龙行说,他的团队正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有经验的小程序开发者。
2016年1月11日,张小龙透露微信正在研究新的形态,叫“应用号”。之后的半年时间,关于应用号没有更多官方消息出来,大家对应用号的关注逐渐下降。直到9月21日小程序正式开启内测。11月3日,微信开放了小程序的接口,许多人猜测,这是一波新的流量红利。根据此前的报道,有将近20万的开发者涌入申请。
12月29日,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做分享,明确了不给入口、不能分享这些限制,创业者开始冷静下来思考。
小程序的用户从哪里来?入口在哪里?搜索会怎么开放?交互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这些游戏规则的答案,都只有等到小程序正式发布后才能得知。
等,是目前绝大部分创业者的状态,但所有人都在暗暗助力。
刘智聪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情,是公司天使轮关闭太早了。小程序出现之后,刘智聪此前见过的投资人,好多都打电话过来询问:“你们这一轮结束没?还能不能再进一点?”
从迅雷离职后,刘智聪在2016年8月份成立新公司,做通用型PaaS平台。9月底小程序内测版本出来之后,刘智聪的团队决定将方向转型到服务于小程序的PaaS平台——小应用云。
是否转型,团队讨论了两个星期。“在方向上团队成员没有分歧,主要是担心时间可能会赶不上。”刘智聪说。
按照原本的开发周期,产品规划上线的时间是2017年7月。PaaS是通用业务形态,开发周期很长,需要做大量准备。小程序内测后,大家预计正式发布会在年底。留给刘智聪团队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
“在这个时间点出来,我们很可能会犯错误,毕竟准备的时间不长。但在互联网领域,先发优势一定是有的,我们必须赶这个时间。”刘智聪说。
小应用云的功能是简化小程序后台的开发,平台采取一体化开发,开发人员只需要会写JavaScript,程序跑起来时,前端的功能代码会自动变成后端代码,不需要理解后台的数据库、运维、操作主机等后端技能。
刘智聪介绍说,小应用云的目标受众是那些不具备有经验的后端团队的企业。“很多做公众号、服务号的团队后端能力很弱,后台系统按照两万次的访问来设计,突然你的小程序火了,一下子百万的访问量,后台就崩溃。”
11月底,小应用云刚刚做好内测版,正式上线还有许多必要的设施要搭建,例如一个云平台需要账号系统、监控系统等。
1月9日前,小应用云必须要做好可以随时上线的准备。
除了为其他企业提供小程序开发的后端能力,刘智聪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小程序。
在刘智聪看来,微信首批哺育的小程序应该是生活服务类。“在物理世界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去操作的场景,非常适合小程序。”刘智聪说,之前,用户需要先下载一个App才能使用一个物理设备,有了小程序之后,就变成用户看到这个设备之后扫码就可以用了。“比如我只下了摩拜单车的App,结果大街上五颜六色的单车都有,我要么只能一直找橙色的车子,要么需要下六七个单车App,这种体验对用户很不友好。”
就在小程序正式发布的前三天,微信悄悄调整了小程序的服务类目,增加了社交、直播等等服务大类。刘智聪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张小龙身边的人得知,张小龙对微信的社交扩展非常恐慌。所有的社交关系最后都归结到微信上,微信的社交链的价值越来越差,对微信是核心危机。“张小龙希望小程序能解决阶段性、场景性的社交,不是两个人必须加微信好友才可以进行社交。”
为此,刘智聪的团队内部开发一个叫“会聊”的小程序。会聊可以生成二维码创建聊天室,用户扫描二维码进入的是小程序内的聊天室,而不是微信群。用户可以选择是否暴露身份,是否允许对方添加。“小程序可以满足场景性社交需求,同时也不至于让自己的社交链负担太大。”刘智聪说。
“我相信小程序如果按照张小龙的思路走下去,一定会让我们的移动生活出现新东西。”刘智聪说。
在提交审核环节上,轻芒团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审核不停地被打回,甚至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个交互上细微的不畅——这个在豌豆荚被并购之后独立出来的团队对自己的产品能力有绝对的自信,但直到1月6日,小程序正式开放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他们的产品轻芒杂志才正式通过审核。
“微信审核团队经常晚上11点,或者更晚的时候给我回复,审核不通过的理由也列得特别详细。”轻芒联合创始人范怀宇说,“微信希望第一波小程序都是质量很高的应用。”
小程序的突然出现,让轻芒团队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的开发进程,这个原本只有十个工程师的团队,初期放了三个人力在小程序的开发上。
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上线。最开始范怀宇并不知道确切的时间点,他们猜测是12月中旬,因此整个项目组也一直在往前赶进度。
响应也需要及时,每当开发工具跳出更新,轻芒团队就会马上在自己的slack群组中开始讨论哪些新的功能可以实现,然后花几个小时去完成。比如某日晚饭后微信更新了客服功能,当天深夜,轻芒杂志的客服后台与关键字回复就完成了。
在范怀宇看来,围绕场景来构想,在延续轻芒体系上,小程序也许能做点什么。在轻芒的iOS端,用户可以对每篇文章做笔记,也可以把文章分享给别人。但是分享这个动作完成之后,轻芒的作用就结束了。有了小程序之后,用户把带有文章的小程序分享到群里,大家可以实时讨论、协作笔记,这就相当于一群人基于一篇文章形成了临时的讨论组。“通过小程序,我们可以创造一些用户喜欢的交互方式。”范怀宇说。
小程序正式公测之后,轻芒想回到做工具的这件事上来。除了自己在往前跑,轻芒还开放了一个为内容创业者和媒体提供小程序的服务,目前提交申请并在微信群中的需求方超过了200家。
“我们的方法是希望提供一个配置文件,而不是真的一个个帮他们做。我们想的方案可能有点像WordPress,用户不需要懂代码可以手把手的做出一个东西来,“范怀宇对界面新闻记者说,”我们提供一个可配置的能力,让别人配出不同的东西。”
可以说,小程序是一个被轻芒提到了战略层面的项目。
轻芒生活目前只在iOS上有产品,并没有安卓版本。在他们看来,小程序的优先级与两个客户端相当,毕竟微信是一个跨系统的平台。而原本要在iOS端上尝试推出的笔记交互功能被搁置,团队的开发力量都调整到了小程序上来。
尽管在张小龙的发言后,他们清楚的认知到这个没有入口也留不住用户的产品拿不到所谓的流量红利。但“让所有人都重新回到一个跑道”,范怀宇觉得靠产品能力说话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是件好事。
在他放在知乎相关问题下面的回答中,也认为小程序是微信“排除杂念,统一思想”的产物,把H5那些乱七八糟的导流、病毒式传播、刷榜和小广告全部限制清楚,标准只有对用户的价值如何。
早在豌豆荚的时代,范怀宇就思考过为其他内容公司做App的事情。但经过一两个月的调研后他们的结论是不靠谱,“对于内容型的产品来说,App像是个包裹得太紧的盒子,”范怀宇说,“你想看一篇好文章,还需要打开App Store,下载应用,再打开,这个分发方式本身就是不合适的。”
因此,有趣的是,在这个原先就是做应用商店的团队看来,微信这一次不做入口也不做App Store的方式是视野更先进的产物,在某些场景中,“应用分发”的概念已经过时了。
与此同时,另一家公司却专门为小程序做了一个“应用商店”。
在讲解小程序的公开课上,张小龙曾明确表示,微信不会做小程序商店,小程序在微信里也没有入口。
“微信不做分发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微信一直强调去中心化,微信做分发会有自己的顾虑,但市场需要一个分发的角色。”爱范儿旗下应用推荐媒体AppSo负责人崇旭认为,对于用户来说,“选择”和“自主发现”成本比较高,而将小程序分享到群的这种社交推荐方式,非常依赖用户社交圈子的质量。
内测后的第三天,AppSo的小程序商店“知晓程序”完成了开发雏形,并在微信公开课当天正式上线。
知晓程序有PC端和移动端,与App Store和安卓应用市场的陈列方式类似,针对每一个小程序,小程序商店都有相应的介绍,同时可以调出二维码,进入相应的小程序。根据崇旭的介绍,目前入驻商店的小程序有上百款,包括美的、春秋航空等传统行业公司,网易、去哪儿、飞常准等互联网公司,还有一些独立开发者的作品。
刘智聪认为,小程序商店是典型的生态玩法。“就像在PC时代,即便有了搜索引擎,好123也有广大的用户基础。”
可以说,爱范儿的每一步都踩着微信公布小程序下一步动作的节点。
在小程序还没有正式开放前,爱范儿已经搭建起了围绕小程序的服务矩阵。公众号知晓程序提供小程序资讯报道,小程序商店连接小程序、开发者和用户,同时,“知晓云”项目即将上线,为企业提供小程序行业解决方案。
“微信公众号有多成功,微信小程序就有多成功。微信小程序是一个比微信公众平台更大的生态机会。”爱范儿创始人王伟兴说。
从2016年初应用号的消息出来时,朝夕日历创始人程昊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的关注。当时,张小龙公开表示拆分出来的服务号没有提供更好的服务,有消息称服务号可能会像公众号一样折叠。
作为一款日程产品,朝夕日历的方向并不是一个特别热的方向,对于这种方向的App来说,拉新、促活以及变现都很难。但日程产品带有社交属性,朝夕日历的服务号在微信生态里生存得不错。“现在服务号是在首页列表展示,如果折叠,对我们的影响会很大。”程昊说。
小程序的出现,是一个新的契机。9月21日晚上10点左右,程昊正在加班,突然朝夕日历的服务号收到一个提醒——小程序内测邀请函。“我立即意识到小程序就是应用号。”
当晚,程昊一边研究小程序文档,一边快速写了个东西出来,放上一些简单的小功能。“当时小程序的体验跟App差不多,然后我就立刻着手准备小程序。”直到第二天程昊才知道,内测名单只有200个。
朝夕日历团队一共十个人,负责安卓端、iOS端、服务号、H5和PC端的产品。原本只有一个工程师先探路尝试小程序,现在公司里五个技术人员都在做小程序。
“迭代,提交审核,打回,修改,再提交审核。”内测后的两个月里,这个过程朝夕日历团队经历了几十次。
除了审核严格,小程序接口的不断更新,也在要求团队不停地调整开发。程昊介绍说:“小程序实际上有很多接口,有一些原本是开放的,但是现在都关掉了,分享的接口也是最近才支持。”
不确定性依然有很多。
为了规避规则变动的风险,朝夕日历团队将App上的功能拆分成了五个小程序,来匹配不同的场景。
“如果只做一个小程序,突然的规则变动可能会让你无法应对。”程昊说:“小程序还没有正式开放,很多东西依然看不清。这段时间,我们无法验证什么是坑,什么不是坑。好多坑在那,有些底下是金子,有些没准是刀子。”
没错,机会在前面,但不确定也意味着有坑。
并不是所有创业公司都卯足了力气去抓这个机会——尤其是那些在流量、知名度、或者业务方面已经有影响力的公司。在他们看来,在种种限制之下,这个新机会显得并没有那么诱人。
对于小程序的判断,新世相团队一度陷入僵局。
得知朋友有内测资格,新世相联合创始人杨远骋第二天就赶到朋友的公司,去看小程序在机器上跑起来的样子。但从小程序被破解开始,一直到公测,中间一个多月的时间,新世相都没有想明白该拿小程序来做什么。
“做一个App和做一个小程序对于我们做内容的来说是一样的,它们对阅读体验的提升有限,却会把你的用户分流。”杨远骋说,从目前公布的小程序传播方式来看,微信没有打算给创业者流量机会,这显然限制了内容创业者的想象。
这个策划过“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并拥有百万量级粉丝数量的公众号还是想继续留住自己的用户。在杨远骋看来,App可以对用户发推送,可以在启动页加广告,甚至微信公众号也有关注的功能,但小程序的用户并不属于小程序的开发者。
直到公测之后,新世相才定好方向,尝试开发了三个小程序,其中一个还是照搬已经在运营的一个H5产品。在1月9日零点之前,新世相并没有如往常一般推送文章。杨远骋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个团队在当天将正式发布自己的小程序产品“感恩笔记本”——一个鼓励用户每天记录自己感谢的人和事情的工具。
对第一个小程序产品的效果,新世相没有定目标,“在发布第一天我们刷一个存在感好了。”
相对于其他创业者,新世相对于小程序的态度比较谨慎。杨远骋认为,即便做成了一个大用户量的小程序,现阶段看来,离商业价值还是很远。
“先练练手,到时候想到什么就可以更快地启动。”杨远骋说。
但更多的创业者还是对此寄予了厚望。
“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它可能没有移动互联网这么大,但一定是目前最大的。”程昊说。
程昊认为,从不支持长按扫码进入小程序这一点看,这是一场公平的竞赛。“微信封死了小程序任何线上导流的方式。如果微信支持长按扫码,一个有千万关注的大号,发一篇文章引导扫码,这个小程序立马就可以起来。”与订阅号、服务号通过一场营销很快能起来不同,小程序需要产品足够好,抓住了用户的使用场景,才能逐步做起来。
“App已经在走下坡路,现在微信给了我们一个契机。虽然小程序的实现路径到底怎么样,具体还不清楚,只要多一条实现路径,我们就要去尝试。”程昊说。
在刘智聪看来,小程序已经不仅仅是影响微信生态,而是影响移动互联网生态。“与PC时代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是畸形的。”
PC时代有专门解决长尾需求的路径,通过搜索引擎,用户可以被带到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角落。但这个逻辑没办法复制到应用市场。因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人都必须抢入口。“入口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小团队根本没有活路,这样的生态是非常危险的。”刘智聪说。
小程序已经上线了,很难说,拥有8.5亿用户的微信推出的这个功能,究竟牵动了多少人。
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小程序无疑给所有人画出了一张新饼。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界面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