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广州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议期间,《关于广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交大会审查。报告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和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展现了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
2025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一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广州如何进一步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李海洲表示,
2025年,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方位扩大内需等九大任务
。其中,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广州将推动998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815亿元,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招引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开局之年。广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提质,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广州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广州日报资料图
广州
844个
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
4144.21亿元
,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
108.9%
;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13.6%
,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34.33万人
,同比增长
4.0%
;新登记经营主体
60.32万户
,同比增长
11.6%
,数量、增速均居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首位;直播销售额连续3年全国第一。
产业向新,科技产业互促双强态势明显。广州“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第八,24家企业入选2024全球独角兽榜,数量跃升至全球城市第九。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全球热潮中,越来越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为创新舞台的主角:全球唯二自动驾驶上市公司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均来自广州,亿航智能成为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企业,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也在广州开工建设。
改革向深,出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谋划660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出台《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南沙开发开放加快推进,新增95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发布放宽市场准入试点第一批15条应用场景清单。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进一步增强,出台第三批27项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事项清单,广佛南环、佛莞城际开通,实现肇庆、佛山、广州、东莞、惠州5城直通,“湾区通”工程深入推进。
去年,《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赋予了广州“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明确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目标愿景,广州在全国城市中的定位更高、功能更强、分量更重。
其中,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不断增强,体现在航空、航运和轨道的多项数据中:白云国际机场人流货流双旺,完成旅客吞吐量7636.9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38.25万吨;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8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645.13万标箱;首条地铁环线11号线及3号线东延段开通,地铁运营总里程突破700公里。
道通业兴,路通人和。去年,广州接待游客2.5亿人次、接待外国游客超200万人次,实现文旅消费总额3528.23亿元,文商旅体进一步融合发展。
发展为了民生,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报告显示,去年,广州民生福祉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人民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丰富、更优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新建碧道154公里,新建森林步道213公里,串起绿意盎然的诗意生活;全年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7.9万多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1万多个,300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持续提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如何聚力打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收官战?
李海洲表示,2025年,广州将锚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围绕
“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
工作主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动经济提速回升、提质增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他介绍,在报告划定的九大任务中,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排在首位,意味着“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依然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报告明确要全力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报告明确,
要聚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大力实施数智创新计划,梯度培育发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6个新兴支柱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5个战略先导产业、时尚消费品等4个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发展具身智能、智能无人系统等6个未来产业。具体包括:印发实施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低空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加快创新药评价研发服务、低空飞行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等。
在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方面
,要全力推动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8个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具体包括: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提升行动,建设一批供应链、信息、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建设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加快国际金融城、期货产业园建设,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更多新品种;落地实施进一步支持现代物流与供应链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
报告提出的第二个任务是
“全方位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更好统筹内外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力促进经济平稳向好。
经济发展最终落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2025年,通过抓项目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同样是广州精准发力的重点。李海洲介绍,广州正推动998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815亿元,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左右。去年,广州成立市投资发展委员会,发布“招商引资20条”;今年,广州将发挥“1+3+3”全新招商引资体系作用,加强全市项目策划储备,招引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不断提升项目储备度、成熟度、优先度。
在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方面
,广州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
在着力稳外贸促外资方面
,出台实施稳外贸政策,力促汽车出口突破20万辆,全面实施“广交会+”行动。
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一直是广州的城市基因。李海洲表示,今年,广州在更高起点、以更大魄力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深入实施“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深化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完善涉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创新推出产业增值服务,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
广州日报资料图
在服务上,全面加强政务服务渠道建设和模式创新,完善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等机制;在准入上,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动市场准入“极简审批”模式扩面提质。此外,实施降低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健全涉企收费监管、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机制。
南沙开发开放,今年将进一步提速
。李海洲介绍,广州将深化南沙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海洋科技创新、先进技术应用等领域深化改革创新。推进三大先行启动区和重点区块产业导入和企业招引,让创新平台与南沙产业双向赋能。
同时,加快建设深江铁路(广州段)、狮子洋通道(广州段)等“硬联通”项目,落实第三批27项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事项清单,
支撑大湾区建设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
今年,朝着“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愿景,广州持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优化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走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规划建设方面
,高质量开展市“十五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广州东部中心成形起势,加快北部增长极产业集聚。
城市更新方面
,推动中心五区和重点片区、重大功能平台范围内的城中村应改尽改,因地制宜推广应用“自筹资金、拆危建新”、微改造、成片连片改造等多样化模式。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方面
,印发实施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广州)总体规划,推进扩权强区和强区扩权、赋权强镇和强镇赋权等领域改革,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
增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方面
,争取白云机场T3航站楼年底建成通航,争取南沙港区五期、20万吨级航道工程开工建设,力争新开工建设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佛穗莞城际等项目,力争建成开通广湛高铁、广佛东环城际、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地铁10号线、12号线东段及西段、14号线二期等轨道交通线路。
民生福祉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今年,广州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各类幼儿园开设托班1000个以上,力争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8个,累计建成4000张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6.46张……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还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举办之年。广州正围绕“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目标,全力以赴推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备工作,携手共同办好这场珠水斑斓、维港璀璨、濠江绚烂的湾区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