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ai科技日#
汽车新能源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纯电化,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就如同当初索尼推出了微单,大家默认微单就是小,但实际上,微单更重要的从来就不是体积,而是机械结构电子化带来的巨大变革。
新能源的关键其实从来就不是纯电化,而是机械结构电子化之后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所以你看,增程火了,表面上增程的关键是解决了续航焦虑,可如果只是如此,那直接油车就好了,要增程做什么?
又或者,从技术本身来说,增程的技术难度是落后于超级混动的,一个落后的技术为什么反而成为了国产高端化最大的基本盘?
理由很简单,新能源的本质不是有没有油,而是机械结构电子化所实现的革命性转变,增程所实现的是在电车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燃油充电宝。
充电宝做好充电宝的事儿就好了,所谓的更先进的混动技术,不过是画蛇添足,而电车+充电宝的逻辑里,不需要那个所谓的发动机直驱的足。
但实际上,从用户体验来看,当下的增程并不是最优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纯电续航不够,这导致如果你想把这台车当成电车用,就必须面对非常频繁的充电,且因为部分增程的三电系统落后,实际的充电体验非常糟糕。
理想自己的5C超充桩甚至都不支持自家的增程车。
本来增程当纯电用,续航就短,然后充电还慢。
这导致的结果是,买之前增程又能当电车,又没有续航焦虑。买之后,真实的体验反而是几十万买了台真实续航不到200的充电又慢的电车。
为了一年那么几次的所谓续航焦虑问题,而牺牲日常绝大部分时间的真实体验,这真的值得么?
小鹏给出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既然增程的逻辑是电车+充电宝,那么就先把电车做好,然后加个充电宝,行不行?
纯电续航做到430km,这就是电车了,比蔚来的70度电或者特斯拉的标准续航版已经短不了多少了。
和纯电相同的三电水平,纯电有的快充,增程也有,充电体验会大幅度提升。
800V电池,哪怕是用国网的120KW桩,充电都要比400V快多了,这是实打实的体验,都不需要去看各家的超充桩布局和规模。
增程既然是充电宝,那么它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发电,所谓的排量之类的根本就没有价值。做所谓的2.0T增程器纯属脱裤子放屁。
充电宝其实就需要做两件事儿,发电功率能匹配车子的正常行驶功率,平均就行。以及,静谧性。
本来电车相较于吧油车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取消了那一套机械机构之后带来的跨越式的静谧性表现,结果增程器一开动,又回到了油车时代,你说尴尬不尴尬?
所以,小鹏的增程器把功夫下在了这里。
小鹏现在真正需要回答的是,这套超级电动体系电池和普通电车差不多,那么增程器就是纯粹的成本增加了,这部分增加必然要反应在终端车的售价里。
新能源的关键其实从来就不是纯电化,而是机械结构电子化之后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所以你看,增程火了,表面上增程的关键是解决了续航焦虑,可如果只是如此,那直接油车就好了,要增程做什么?
又或者,从技术本身来说,增程的技术难度是落后于超级混动的,一个落后的技术为什么反而成为了国产高端化最大的基本盘?
理由很简单,新能源的本质不是有没有油,而是机械结构电子化所实现的革命性转变,增程所实现的是在电车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燃油充电宝。
充电宝做好充电宝的事儿就好了,所谓的更先进的混动技术,不过是画蛇添足,而电车+充电宝的逻辑里,不需要那个所谓的发动机直驱的足。
但实际上,从用户体验来看,当下的增程并不是最优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纯电续航不够,这导致如果你想把这台车当成电车用,就必须面对非常频繁的充电,且因为部分增程的三电系统落后,实际的充电体验非常糟糕。
理想自己的5C超充桩甚至都不支持自家的增程车。
本来增程当纯电用,续航就短,然后充电还慢。
这导致的结果是,买之前增程又能当电车,又没有续航焦虑。买之后,真实的体验反而是几十万买了台真实续航不到200的充电又慢的电车。
为了一年那么几次的所谓续航焦虑问题,而牺牲日常绝大部分时间的真实体验,这真的值得么?
小鹏给出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既然增程的逻辑是电车+充电宝,那么就先把电车做好,然后加个充电宝,行不行?
纯电续航做到430km,这就是电车了,比蔚来的70度电或者特斯拉的标准续航版已经短不了多少了。
和纯电相同的三电水平,纯电有的快充,增程也有,充电体验会大幅度提升。
800V电池,哪怕是用国网的120KW桩,充电都要比400V快多了,这是实打实的体验,都不需要去看各家的超充桩布局和规模。
增程既然是充电宝,那么它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发电,所谓的排量之类的根本就没有价值。做所谓的2.0T增程器纯属脱裤子放屁。
充电宝其实就需要做两件事儿,发电功率能匹配车子的正常行驶功率,平均就行。以及,静谧性。
本来电车相较于吧油车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取消了那一套机械机构之后带来的跨越式的静谧性表现,结果增程器一开动,又回到了油车时代,你说尴尬不尴尬?
所以,小鹏的增程器把功夫下在了这里。
小鹏现在真正需要回答的是,这套超级电动体系电池和普通电车差不多,那么增程器就是纯粹的成本增加了,这部分增加必然要反应在终端车的售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