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个one
“每天只为你准备一张图画,一篇文字和一个问答。”每篇文章精良排版方便无app网友阅读。——复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一个one

一个·话题  在讨论家庭教育的责任时,它的边界在哪?

一个one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04-20 22:2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话题

上海17岁少年和母亲争执后自杀的视频公布后,网络上很多对他母亲的追问和批评。一方面,这种讨论可能有助于减少其他类似的悲剧。但另一方面,有没有觉得这对那位母亲有点残忍?

对这个事件,这几天在网上看到了各类声音,最让人心烦的是那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应该多受点挫折教育”的风凉话。


做人已经很辛苦了,别说能力极其有限的孩子了,成年人都难免有些恨不得一了百了的瞬间。那些瞬间,在深渊边上打捞我们的,绝非曾经受过的类似的痛苦,而是在遭受痛苦的同时,曾经得到的爱和理解。


真正的挫折教育并非制造困难让孩子去克服,而是在不得不面对困难时,给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让他们相信一切最糟糕的事情都能够过去。


相对上面那种观点,另一种声音看似更加正确。


很多人都在推测自杀的17岁少年和母亲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种以死抗争背后,少年曾经承受了如何不应该的家庭压力;要怎么做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等等。


进而,很多人回忆自己的童年、青少年,乃至成年后与父母的斗争,大家字字泣血地描述着和父母血肉模糊、犬牙差互的关系,分析父母们以爱为名义的控制,说到动情的时候,恨不得像哪吒那样,剔骨还父、割肉还母,一了百了。


这一切我都很熟悉,我也来自于有着种种问题的原生家庭(这个词被用滥了,但也就姑且用着吧),我在看到那个视频时的第一反应也是:天哪,我也有很多次差点纵身一跃吧。


但我还是觉得这样的讨论已经过界了。


首先,谁知道真相如何?


当晚,车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么多年,少年的家庭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


少年的学校教育环境是怎么样的?


少年的情绪特质是怎么样的?


母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应该对这次悲剧承担百分百的责任?


谁真正知道呢?谁敢说自己掌握了真相?而此时此刻,要接近这一切的真相,无疑需要去采访一个刚刚失去儿子的家庭。我不知道谁会去做这样的采访,我也不清楚新闻伦理究竟会如何判断这件事情,我只知道,如果去采访,一定会深深地伤害一个刚刚失去孩子的家庭。


而在无从得知真相的时候,着急去批评、反思一个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教育错误,正常吗?正确吗?


不少人认为即便残忍,但这种批评和反思是必要的,因为可以推动全社会对于家庭教育、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牺牲一个人,幸福千万家。


我和这类观点的最大分歧在于:我觉得对于一个刚失去儿子的母亲进行二次伤害,无论能达到什么社会效应,都是残忍的、不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对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无法有感同身受的想象和理解,那么,对于面目模糊的人群的想象和理解都是虚伪的,至少是可疑的。


我们很多人都被家庭伤害了,或者还在被家庭伤害着,物伤其类,看到极端性的类似的人,的确会移情,会很痛楚,进而“借题发挥”,想要通过这个事情,给自己一个公道。


但那个作为错误家庭教育代表的母亲,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错得再离谱,也是个刚刚亲眼看到儿子自杀的母亲。她现在应该处于人生崩塌边缘,自责、后悔,想必已经几乎置她于死地,而现在很多人都在合力告诉她: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都是你的错。


那要她怎么样呢?也跳下去死吗?


她死了之后,再来一轮反思和追问,网络舆论是否该有边界?


如果她好端端的没事,也不行吧,“你儿子都被你逼死了,你怎么还可以活下去?”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之痛的,在我多年来的思考或者说自我治疗中,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权力之争。


孩子是弱势的,因为生存有赖于父母,因为人生中最基础的爱和理解也要首先从父母这里得到,因此父母是强大的,孩子没有多少对抗的力量。


成长能够解决部分的问题,长大了,成熟了,独立了,可以选择与父母分离到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偶尔被他们伸过手来想要继续控制的时候,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开那只手了。


成长带来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强大到可以保护自己。


但很多人即便能够保护自己了,过去的阴影一样存在,我们面对人际关系中的控制与反控制会特别敏感,对于包裹了“爱”的侵入会格外警惕。我们独立、强硬,但无法信赖他人,绝不相信轻松惬意的亲密关系。


这很可能是没有办法完全改变的事情了。


因为我们都曾经是弱者,饱受弱者之苦,发现唯有强大才能保护好自己,哪怕纠枉过正也在所不惜。


那么反过头看,看看这个事件中的那位母亲吧,如今她面对种种舆论,也是弱者了,不是吗?隔着网络,多少陌生人在并不掌握真相的时候,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她的错误,让她去承担这个悲剧的所有责任。


这种没有事实真相作为批评依据的理性,真的是理性吗?


甚至,在我看,希望去还原真相,以便于理清悲剧责任归属的理性,也是未必值得尊重的。满足大众了解“为什么”的欲望,和保护好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的生存勇气,究竟哪个更加重要?


只要不是铁石心肠,那个母亲,已经得到了对她一辈子而言最重的审判了,她的后半生无论如何都会在这桩悲剧笼罩之下。是不是非要理性分析,让她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让她知道自己有多少次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才是给她的孩子一个公道了?


这个“公道”的定义,谁有资格给出来?


网络时代,言论从未如此自由过,每个人在ID背后都可以匿名发出几乎没有被追责可能的声音,这种声音汇入人群,很可能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而对他人造成无法想象和控制的伤害。


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利弊也非常一言难尽。但我始终觉得,面对某些问题,尝试用同理心去约束好奇心和理性,是一件温柔的、高贵的事情。


因为下一刻,你可能就是被雪球砸中的人。


责任编辑:张拉灯



每天只为你准备一张图画,一篇文字和一个问答。若有一个让你感动,感谢你把"一个one"或"one1ge"微信号推荐给你的一个好友。复杂的世界,一个就够了。

——《ONE·一个》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订阅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