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置爱
让想要的生活,成为每一天的日子。《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没完没了的好时光》作者曾焱冰的美好生活频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平平淡淡看世界 踏踏实实写人生 ·  16 小时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平平淡淡看世界 踏踏实实写人生 ·  16 小时前  
猫笔刀  ·  又烧起来了 ·  2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 | 会遇见吗? ·  2 天前  
国际家居  ·  留白是简约艺术的极致体现 ·  3 天前  
国际家居  ·  留白是简约艺术的极致体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置爱

林徽因 要吃多少苦才能成为一个建筑师?

置爱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10-25 19:15

正文


- 置 爱 故 事 -

-画


今天讲讲“建筑师林徽因”的故事


『本文授权转载自山河小岁月(ID: shxsy2015),山河小岁月由李舒主理,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追求一点无用,在这个处处谈论有用的世界。 主聊八卦,有时夹带私货。



娱乐圈的明星们最爱锦上添花立学霸人设,翟天临殷鉴不远,江一燕女士又处在了风口浪尖。


不知道来龙去脉的见下图。

因为我有一些建筑设计师的朋友,所以这条消息这几日被持续刷屏。我小规模问了几位,怒气主要是在:


1、 这并不是一个什么权威性的奖项 (虽然叫美国建筑大师奖,实际上是一个伊朗人在美国创立的,2017年开始颁奖)
2、 江一燕去拿奖是不合理的。因为她只是作为业主,最多算是参与了这个项目。但参与=设计吗?


其中2似乎是关键点,一位建筑师朋友甚至说:“江一燕去领这个奖,是对所有建筑师工程师结构师等全体建筑专业同仁的侮辱。”
因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建筑师,真的不是去趟西班牙学习个高迪建筑漂漂亮亮领个奖这么简单的。建筑学这件事,需要非常深厚的基本功,纯靠业余爱好,连门都摸不进来。


这一点,画图纸画到头秃的建筑系同学们不能答应,在工地吃灰的从业者们不能答应,连我们历史爱好者们都不能答应,因为——


你当我们林徽因同学是不存在的吗?
我曾经去过八宝山看林徽因的墓碑,墓在十年浩劫曾遭到毁坏,现在这个是修复过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汉白玉花圈浮雕,那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样品,在那上面,只有一行简单的黑字:


建筑师林徽因墓。


原字已经在浩劫中被红卫兵凿掉了,是梁思成的手笔。


在生命的最后,这个曾经在民国文坛激起各种涟漪的女子,最想要被盖棺论定的,不是诗人,不是作家,不是国徽的设计者,而是“建筑师”
为了这个称号,她奋斗了一生。



1920年春天,16岁的林徽因收到了父亲林长民的一封信。信里,父亲说,要带着她一起去欧洲:“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看着很牛是不是?但实际上呢,不陪着爹地外出见客的日子,林徽因的生活是在家和女房东一起摇缝纫机。一摇,把未来理想摇出来了。

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

林徽因堂弟林宣回忆:“女房东没有出嫁,是上了年纪的处女,一个建筑师。她很喜欢林徽因。林徽因常常替她描图,就喜爱上建筑。当时竟想留在英国不肯回国。林长民答应将来再送她出国学建筑,才回来的。”


这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林徽因在之后的岁月里,哪怕深陷于摩摩和思成的追求之中,建筑学还是她念念不忘之事情。


当时梁思成从清华学堂毕业,梁启超和林长民都觉得送两人去美国留学是最好选择:边学边恋爱。对于未来专业,梁思成还有点懵懂,林徽因则保持坚定。

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梁思成

从此,建筑学成为小两口共同的事业,甚至可以说,也是林和梁感情沟通的基石。
但是,当梁思成如愿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的时候,林徽因却读美术系。这是因为宾大美术学院招生政策上明确规定“音乐与美术课程是同时对男生与女生开放的。建筑学课程只允许男生入读” (王贵祥:《林徽因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因为“宾大在1870年开始设立建筑学课程之始,就允许妇女选修建筑学课程,但却不允许她们进入人体写生室”,而要获得宾大建筑学学位,人体写生课程是必修课。


不过,林徽因只花了两年时间,就成功转系,1926年9月开始,她成为建筑系的“设计指导教师”及“建筑设计 (教学) 事务助理”。下图是宾大建筑系请林徽因作建筑设计指导老师的聘帖——
她显然是个优等生,保存于宾大档案馆的一篇报纸上这样表扬林徽因:“她那瘦削的身影匍匐在巨大的建筑习题上,当它同其它三十到四十张习题一起挂在巨大的判分室的墙上时,将会获得很高的奖赏。这样说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的分数或是偶尔得第二。”



尽管有小道消息称,林徽因在学校期间的作业,身为男朋友的梁思成是帮了忙的。但梁再冰曾经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我记得妈妈曾经说过:有一次,他们的作业是设计一张圣诞卡,妈妈有一个比较新颖的灵感,爹爹也颇为赞赏,但认为此卡必须由他来画出,才能尽善尽美。妈妈不同意,她说同学们都认得他俩的画图风格,爹爹如代她画,别人一看就知道“枪手”是谁。但爹爹仍坚持由他来画,为此两人吵了一架。”


退一万步说,即使这是真的,也没什么可以指责的,毕竟,如果你男朋友画出来的图是这样的,而他又那么热烈的要帮你,emmm,可能我真的不会拒绝的:
更何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建筑师,绝不仅仅是写作业这么简单。


我们接下来看看林徽因走出校园之后的建筑师生涯。



1932年,年仅28岁的林徽因在学术界首次登场,在3月出版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一期上,林徽因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同一期上,还有梁思成的第一篇建筑史论文《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看上去,梁思成的比较具体,林徽因的比较宏观。看内容,也似乎是梁思成的更厉害,因为他对伯希和《敦煌图录》显示的建筑平面配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的建筑图像作了分类研究。而林徽因的研究,看上去更像是对于日本学者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的一次介绍和回顾。

梁思成手书读书笔记

其实不然。


因为在当时,中国是没有所谓建筑学的。能拿得出手的所谓建筑学著作,要回溯到宋代的《营造法式》。正如林徽因所说,在当时,世界上对于中国建筑的看法是非常粗暴的:“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日本学者虽然研究中国建筑,但因为不懂中国“文法”,对于中国建筑的年代只能通过碑刻和与日本建筑的比对来进行。
要创立中国本国的建筑学,在林徽因和梁思成面前的是一片空白。他们想要致力于寻找中国建筑的“文法”,单靠对于宋朝的《营造法式》和清朝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进行文字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的实例测绘资料,才能最终破解“天书”,书写属于中国建筑自有而又被国际认可的“文法”。


我相信, 正是从这篇论文开始,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用自己的脚步一寸一寸建设中国建筑的地基。
这篇论文还在无形中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坛,实际上,这篇文章是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为外国使节讲演中国建筑的文稿,当日,徐志摩正是为了听这场演讲,才从上海赶赴北平,途中飞机失事。



1932年到1937年,整整五年间,梁思成和林徽因带着营造学社成员们走过137个县市,经调查的古建殿堂房舍有1823座,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
留下的一张张林徽因的考察照片中,我们看到的小徽徽模范式的穿衣品味,是直男思成浓烈的爱 (再次嫉妒建筑系专业丈夫的拍照水平) ,我们看不到的是照片背后的艰辛和困难。
1932年4月,第一次野外古建考察是蓟县调查独乐寺,林徽因当时有孕在身,她在书信里说:“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这三天来可真是累得不亦乐乎,吃的也不好,天太热也吃不大下……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

此时她还怀着身孕

做考察,要测绘画图,以应县木塔为例,十层塔就要量十层测平面,再量断面。画下来之后,用尺子去量,一点一点地量,一节一节地量,比如斗拱是木结构,一点点小木头拼起来,所以对尺寸要求就很细。梁思成早年出过车祸,行动不便,还穿着固定支撑的铁背心,林徽因就自告奋勇爬上爬下进行测绘,因为这,金岳霖戏称他们为“梁上君子”。

1937年6月,他们骑着骡马经过陡峻迂回的山路,长途跋涉来到五台县,夕阳照耀下的佛光寺大殿内,古老的建筑如同一座代破解的密码。

林徽因在写给女儿梁再冰的信中所画的赴山西考察的路线图

一个角落,一座中年女子的塑像安详端坐,庙里的老僧说,这女子的塑像是武则天。不过,远视眼林徽因却发现,大殿梁上有一排不清晰毛笔字,顺着木梯爬上去看,上面写着“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这个有着蒙娜丽莎式的微笑的女子,不是武则天,而是寺庙捐助者宁公遇夫人——这是他们发现的第一座现存的中国唐代寺庙。

1937年梁思成在佛光寺(左)1937年林徽因在佛光寺(右)

你以为这样的探索浪漫而又有趣,请看当事人爬上大殿屋檐下阁楼里的记录:“里住着成千上万只蝙蝠,它们群集在脊檩周围,像是涂了一层厚厚的鱼子酱。我们所站的天花板上面,是一层厚厚的尘土,并且到处散布着蝙蝠的尸体。在完全黑暗和恶臭之中,我们一连测量、绘图和用闪光灯拍照了数个小时。当我们最后从屋檐下出来时,发现背包里竟有数百只臭虫。”

徽因身手真是敏捷

佛光寺的发现,破除了之前日本学者所说的“中国无存世之唐代建筑”的观点。林徽因和梁思成此时的工作,还和当时的战况相关。1932年6月14日,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中便可见一斑:

思成又跑路去,这次又是一个宋初木建——在宝坻县——比蓟州独乐寺或能更早。这种工作在国内甚少人关注关心,我们单等他的测绘详图和报告印出来时吓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省得他们目中无人以为中国好欺侮。

梁思成坐在斗拱上


而野外勘测,只不过是他们工作中的一部分。勘测归来,林梁夫妇要写报告,论述成文。这时候,林徽因便成了主角。在以梁林共同署名的论文里,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林徽因的痕迹:“顽石会不会点头,我们不敢有所争辩,那问题怕要牵涉到物理学者,但经过大匠之手泽,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头的确是会蕴含生气的。” 夏铸九先生曾有评价:“林徽音的建筑史写作,文字动人,使得一种技术性的写作,也满了热情,以带有深情之语句,肯定的口气,鼓舞读者之感情。”
1954年元月,在油印本《中国建筑史》的前言里,梁思成说:“这部稿子是一部集体劳动的果实……林徽因同志除了对辽宋的文献部分负责搜集资料并执笔外,全稿都经过她的校阅补充”


这样密集的工作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便是林徽因的身体。




她上课的时候,喉咙呼噜呼噜地响,夹杂几声咳嗽。但话依旧说得又快又急……说得太多了,先生会累得喘息一会,半闭着眼睛,但右手还是举着,做出要留我的姿势。 ——陈志华《爱美·审美·创造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猫笔刀  ·  又烧起来了
2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 | 会遇见吗?
2 天前
国际家居  ·  留白是简约艺术的极致体现
3 天前
国际家居  ·  留白是简约艺术的极致体现
3 天前
飞碟说  ·  白酒到底有啥好喝的?
7 年前
水木文摘  ·  生命只有一次,别活得太累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