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点点又做了一款SLG?但这次感觉不太行 ·  13 小时前  
春江潮起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 ·  18 小时前  
春江潮起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 ·  18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AI语言学习的第一个独角兽,ARR ... ·  昨天  
白鲸出海  ·  字节即梦AI上榜,海艺SeaArt访问量超越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树乡谈

没有任何妥协的空间

大树乡谈  · 公众号  ·  · 2025-01-11 21:34

正文

没休息好,周六就简单聊聊。
这周听到个特别荒诞的往事,2018年某公司刚被美国针对的时候,曾经请某知名高校教授团队对未来中美半导体竞争进行推演,这个团队得出的结论是,目前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的针对只是暂时的,因为中美都是理性的,经过博弈之后,终究会重新达成平衡,只不过美国人想要获得更多利益,所以未来可以美国掌控高利润的上游,中国掌控下游,从而形成更加密切的互补合作。
不过这个研究结果直接被否了,布置课题的金主认为中美半导体竞争是彻底的竞争甚至是对抗,不存在任何互补的可能,必须从现在开始做好一切靠自己的准备,决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仁慈。
时隔多年,事实已经证明这个团队研究的荒唐。于是自我解释说,按照经济理论和商业逻辑,中美当然应该合作,但没想到在政治影响如此大,商业只能让步,但仍然认为政治也只能作用于短期,未来还是要服从商业逻辑。
听到这个往事后,小镇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专家教授对于中美竞争、国际博弈乃至中国发展存在严重错判,就是因为这帮人专业学的太好了,甚至钻了牛角尖,于是习惯性的用自己学过的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去解读,恰恰忽略政治。
因为,西方经济学等早早就跟政治脱钩,只有排除政治的因素,这套理论体系才能比较正常的运转,一旦纳入政治因素,就没法用了。
这也是小镇之前说的,不是理论指导决策,而是决策者选择某种理论。正如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理论等之所以在某个时间段兴盛,是因为美国政府就是要这么干,所以需要有一套理论凝聚共识、为自己的决策背书。
已经2025年了,很多专家教授对中美竞争还没想清楚,总是觉得美国的决策终究是理性的决策,既然理性总得获利,于是思考当中国做出何种退让的时候,中美能够达成新的平衡。
这种思想大错特错。
对美国而言,针对中国,目的从来不是真的要实现自身的成功,而在于尽最大可能削弱中国。
只要能削弱中国,美国就能继续维持主导的规则体系,自然就掌控全局,至于中国以外到底哪个国家获利,这不重要,因为只有中国才是美国眼中的唯一竞争对手。
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就是典型,美国要的从来不是表面上说的制造业重回美国,实际上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包括在岸制造、近岸制造、友岸制造,狭义理解的回流仅仅是“在岸”,也就是在美国本土生产,但这在美国决策中重要性很低,美国的重点一直是近岸如墨西哥,友岸如欧日韩印等一切非中国的制造。
美国最核心的目标是削弱中国的供应链,只要中国的制造业发生任何迁移和流失,美国都实现了“制造业回流”的战略目的。
对中国而言,保卫制造业的重心从来不是美国本土能不能恢复制造业,对此小镇已经写过很多文章论述美国不可能恢复曾经外移的制造业。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是与“近岸制造”和“友岸制造”的争夺。
比如英国《经济学人》就搞出来一个所谓的“亚洲替代体”概念,日本2010年还提出“中国+1”战略,都是要在中国供应链之外打造一个备份。
当然,要想跟中国争抢,难度非常大,实际抢不赢,那就转而在舆论上取得表面优势,进而借助舆论的压力倒逼现实。于是这几年,印度、越南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的“明星”,隔段时间就要鼓吹这两个国家马上就要超越中国了,但有意思的是,这些鼓吹者,竟然不敢说越南超越日本。
不过越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决定了,越南必然是中国生态圈的一部分,真正比较有威胁的还是墨西哥、印度这类国家,但也不必过于担心,想要超越中国哪有这么容易。
印度去年四季度已经陷入最危险的滞涨,目前中产阶层大为收缩,很可能要耗费两三年才能恢复增长,而国家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很短,印度耽搁这两三年,很可能就会被卡住。
其实发展中国家在达到一个阶段后被卡住,这才是常规。如中国这样稳稳当当的从低收入到中低收入、中高收入最终进入高收入国家的,才是需要研究的特例,这也是全球经济学至今无法解释清楚的“中国奇迹”。
现在研究经济、社会、国际的需要有战争思维,要高度重视国家这个最关键的要素。过去几十年,全人类习惯了自由发展、效率至上的全球化时代,这是因为美国的霸权地位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威胁,所有的国家必须服从美国制定的规则,在规则内获得自己的利益。
于是美国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国际规则秩序,也就是美国常说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意志自然不需要太多考虑,无论各个国家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和潜力,都得遵守美国制定好的规则,所以各国的国家效应就被折叠了。
但现在变了,至少从2016年开始就变了,美国的这套“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开始被动摇,国家之间又有了角力的可能,于是国家这个因素越来越鲜明,各国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利益,尤其是能够在某些领域与美国平等对话或者具有地区优势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国际秩序需要被重塑。
这个重塑的过程就会出现各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尤其是各国与美国的摩擦加剧。
不仅仅中美、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在加剧,实际上美欧的摩擦也在加剧,欧洲极右抬头就是标志。美国人指责欧洲人在演戏,明面上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实际上想要抢占美国企业退出中国后的市场;而欧洲人意见也非常大,觉得中美在演戏,说是斗争极为激烈,刀来剑往,结果中美之间的实质贸易规模越来越大,美国在华利益还在扩张,唯独欧洲受损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就如前面所说,需要用上“战争思维”去重新思考目前的种种摩擦,这一次争夺的不再是土地、资源、人口等传统主权,而是未来新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以及各国在这个体系中能够享有的主权,这何尝不是一种特殊战争?
开头提到这位研究者后来说,短期政治说了算,但是长期仍然要服从商业逻辑。这话一点都没错,毕竟长期来看,人一定会死、地球一定会爆炸、宇宙也会虚无,但人类不是活在长期,而是活在当下,长期也不过通过种种机制以预期的形式影响当下。
中国苦熬6年,半导体领域即将实现革命性突破,有望在几年内彻底告别“卡脖子”,这时候再来扯什么互补?怎么美国2018年不说互补呢?
未来中美在半导体等很多领域,不存在互补的可能,也不要抱着互补的幻想,中国半导体之所以在短短6年间获得如此大的突破,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决策者、实践者就没有抱有一丝幻想。
现在已经公开宣布哈工大成功研发13.5nm极紫外光源,这是阿斯麦最先进光刻机的核心技术,那么距离我们在光刻机领域实现国产替代还有多远?不需要我们在技术成熟度上追上阿斯麦,只要我们有、不惜代价能够搞出来,阿斯麦一定会选择好好合作。
而且要注意14nm制程已经是光刻的极限,之后的什么7nm、5nm、3nm、2nm都不过是等效制程,在14nm以下,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机三者缺一不可,而且越提升,刻蚀机和薄膜机的重要性越高。
苦熬六年,现在国内上下游还有国际一些合作者,已经开始接入中国的新半导体供应链,大家付出了非常大的成本,这时候怎么能有半丝动摇,任何对互补的幻想,都会扰乱坚定的信心。
未来或许会有重新互补合作的一天,但这一天的到来,必须建立在坚定推行国产化的信念基础上,我们越强,互补合作才越有可能。
总之就是毛主席那句话:以斗争求团结。
其他文章推荐

■  改革大方向未定,尚待决策拍板

■  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  天灾会不会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