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开端,也是军事技术革命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的肇始。而成为这场军事技术革命中最活跃、最积极因素的,无疑是高新技术催生下作战概念的创新和发展。它们伴随高新技术的发展诞生,又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一展身手。战争的实践和检验,奠定了它们在军事史和军队建设、装备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空地一体战”作战概念
“空地一体战”作战概念是美军1981年提出,并在1982年版《作战纲要》中正式颁布的。概念的内涵是在战场全纵深内,综合运用陆、海、空军等各种作战力量和战法,打击并击败敌人的作战。其核心是要把军而不是师作为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单位,把“纵深攻击”作为致胜的关键手段,要求实施纵深攻击部队快速越过已方的前锋线并向敌纵深突进,与选定的敌人交战,在运动中摧毁敌方后续梯队。同时,由于在敌人后方地域进行作战存在着风险,“空地一体战”要求必须与空军充分协调统一,由空军实施战场空中遮断和进攻性空中支援等。
“空地一体战”作战概念提出时针对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奉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苏联军队,但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首次进行了实战检验。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运用空中优势和信息优势,首先夺取了伊拉克全国的制空权、制电磁权,然后对伊军的指挥所、通信中枢、政府大楼、海军基地等重要设施和重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经过38天空袭后,联军地面部队长驱直入,仅仅100小时,就迫使伊拉克接受全部条件结束战斗。战争之速、战法之新、战绩之显赫,被作为“空地一体战”的成功范例载入史册。“空地一体战”无疑对美军的装备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推动了美军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海湾战争后,一大批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应运而生或开展立项研制,为下一场真正意义的信息化战争奠定了装备基础。
“网络中心战”作战概念
“网络中心战”作战概念由美国海军于1997年提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美国陆、海、空三军普遍接受的作战理论。2001年美国国防部正式将这一思想理念写进国防政策报告,后经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定义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和理念是不变的,即通过全球信息网络,将分散配置的作战要素集成为网络作战指挥体系、作战力量体系和作战保障体系,实现各作战要素间战场态势感知共享,把信息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变为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充分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中心战”这一概念之所以能从众多创新性作战理论中脱颖而出,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它最直观、最准确地反映了信息时代信息化战争的表象特征。
“网络中心战”作战概念在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战争中,美军借助于灵敏高效的数据网络,将情报收集、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三大系统融为一体,实现了从侦察发现目标,形成作战指令、摧毁目标的极小时差,几乎接近实时。战后军事家们在总结和回顾时,都一致认为伊拉克战争实质上就是典型的“网络中心战”,是美军“网络中心战”的一次成功实践,特别是直接推动了对构成网络中心战作战体系的战场感知、数据链、信息传输、敌我识别、导航定位、电视会议、数字地球、模拟仿真、数据库等九大核心系统的建设和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对于形成信息化的战场态势,构建信息化的装备体系,加深对信息化战争的认知,加速世界各国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都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网络中心战”依托网络资源将信息优势转变为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进而形成战场优势,信息力即战斗力等核心理念,不仅对现代的信息化战争,而且对未来的无人化、智能化战争,以及装备的发展,都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