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战略前沿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聚集前沿科技以及孕育产生前沿科技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等,密切追踪科技前沿热点,敏锐捕捉战略前沿技术,传播前沿科技资讯。欢迎点击订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三星中国董事长换人##李大成接任三星中国 ... ·  17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多家车企加码价格战# ... ·  昨天  
新浪科技  ·  【#复工首日DeepSeek婉拒所有采访# ...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华为小艺助手接入DeepSeek#,此前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战略前沿技术

本世纪引领装备建设发展的军事战略和作战概念

战略前沿技术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8-15 09:12

正文

本文由现代军事(ID:xiandaijunshi)授权转载,作者: 赵国安

装备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为战争服务的,是战争的物质基础。国内外装备建设的实践充分表明:坚持作战需求牵引,按照“明天打什么样的仗,今天就发展什么样的装备”的思路开展装备建设,既是装备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实现装备建设科学性、针对性、前瞻性的重要保证和根本途径。军事家们对未来战争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设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升华到战略的高度,形成了指导军队建设发展的军事战略;延伸到作战层面,结晶出许多新的“作战概念”,融入到新军事变革的滚滚浪潮,引领和推动着世界各国的军队建设。在这一方面,美国当仁不让地站在了排头兵的位置,其层出不穷的军事战略、先进的作战理念和构想,既为军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装备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和引领作用,值得认真解读、研究和借鉴。

▲“抵消战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发展,运用非对称手段对对手优势实施抵消,增加对手军力发展成本,特别是全面破解对手军事能力以确保美国在军事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1.美国三次“抵消战略”及对装备建设的影响



“抵消战略”是美国国防部在冷战时期发明的术语,意指利用军事技术优势抵消对手数量优势的战略。该战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发展,运用非对称手段对对手优势实施抵消,增加对手军力发展成本,特别是全面破解对手军事能力以确保美国在军事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主要宗旨是在国家战略框架下统筹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国防创新发展,形成军事技术优势。

二战结束至今,美军先后三次制定“抵消战略”。第一次是1953年,主要是针对苏联。美军提出了以核技术优势“抵消”苏联常规军力优势的“新面貌”战略。在此战略指导下,美国大力发展了一批以核打击、核报复为主的武器装备,旨在增加核遏制、核威慑能力,从而在美苏间引发了空前的核军备竞赛。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以精确打击技术为龙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此战略指导下,美国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军事变革的浪潮。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装备,建设信息化军队。第三次“抵消战略”发起于2014年,主要是针对中、俄军事能力的日益增强,特别是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明显提升。基于强大的创新动力和大量颠覆性技术的出现,美军指出驱动此次“抵消战略”的五个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学习能力、人机协作、有人作战行动辅助系统、先进有人/无人作战编组、针对网络(攻击)和电子战环境进行加固的网络自主武器等。在此战略指导下,无人化、智能化自主系统和高毁伤、高效能、高速度等新型、新概念武器装备纷纷粉墨登场,迅速形成了一种新质作战力量。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三次“抵消战略”,都是基于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战略对手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务实性、针对性。充分体现了走“战略是引领,技术是核心,装备是结果,能力是目标”的装备发展之路的核心内涵,充分说明装备建设必须以战略为指导。

战略是方针、是灵魂,基于战略指导下的作战概念创新是装备建设的直接牵引,装备建设必须紧跟作战概念创新的步伐,与作战概念创新相适应,才能相得益彰,不断迈入新的阶段,适应新的战争。


2.经过战争检验为世界军事变革注入活力的作战概念



20世纪70年代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开端,也是军事技术革命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的肇始。而成为这场军事技术革命中最活跃、最积极因素的,无疑是高新技术催生下作战概念的创新和发展。它们伴随高新技术的发展诞生,又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一展身手。战争的实践和检验,奠定了它们在军事史和军队建设、装备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空地一体战”作战概念

“空地一体战”作战概念是美军1981年提出,并在1982年版《作战纲要》中正式颁布的。概念的内涵是在战场全纵深内,综合运用陆、海、空军等各种作战力量和战法,打击并击败敌人的作战。其核心是要把军而不是师作为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单位,把“纵深攻击”作为致胜的关键手段,要求实施纵深攻击部队快速越过已方的前锋线并向敌纵深突进,与选定的敌人交战,在运动中摧毁敌方后续梯队。同时,由于在敌人后方地域进行作战存在着风险,“空地一体战”要求必须与空军充分协调统一,由空军实施战场空中遮断和进攻性空中支援等。

“空地一体战”作战概念提出时针对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奉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苏联军队,但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首次进行了实战检验。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运用空中优势和信息优势,首先夺取了伊拉克全国的制空权、制电磁权,然后对伊军的指挥所、通信中枢、政府大楼、海军基地等重要设施和重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经过38天空袭后,联军地面部队长驱直入,仅仅100小时,就迫使伊拉克接受全部条件结束战斗。战争之速、战法之新、战绩之显赫,被作为“空地一体战”的成功范例载入史册。“空地一体战”无疑对美军的装备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推动了美军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海湾战争后,一大批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应运而生或开展立项研制,为下一场真正意义的信息化战争奠定了装备基础。

“网络中心战”作战概念

“网络中心战”作战概念由美国海军于1997年提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美国陆、海、空三军普遍接受的作战理论。2001年美国国防部正式将这一思想理念写进国防政策报告,后经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定义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和理念是不变的,即通过全球信息网络,将分散配置的作战要素集成为网络作战指挥体系、作战力量体系和作战保障体系,实现各作战要素间战场态势感知共享,把信息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变为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充分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中心战”这一概念之所以能从众多创新性作战理论中脱颖而出,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它最直观、最准确地反映了信息时代信息化战争的表象特征。

“网络中心战”作战概念在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战争中,美军借助于灵敏高效的数据网络,将情报收集、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三大系统融为一体,实现了从侦察发现目标,形成作战指令、摧毁目标的极小时差,几乎接近实时。战后军事家们在总结和回顾时,都一致认为伊拉克战争实质上就是典型的“网络中心战”,是美军“网络中心战”的一次成功实践,特别是直接推动了对构成网络中心战作战体系的战场感知、数据链、信息传输、敌我识别、导航定位、电视会议、数字地球、模拟仿真、数据库等九大核心系统的建设和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对于形成信息化的战场态势,构建信息化的装备体系,加深对信息化战争的认知,加速世界各国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都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网络中心战”依托网络资源将信息优势转变为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进而形成战场优势,信息力即战斗力等核心理念,不仅对现代的信息化战争,而且对未来的无人化、智能化战争,以及装备的发展,都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网络中心战”概念的核心内涵是通过全球信息网络,将分散配置的作战要素集成为网络作战指挥体系、作战力量体系和作战保障体系,实现各作战要素间战场态势感知共享,把信息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变为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充分发挥整体作战效能


3.正在和将要对装备建设产生影响的作战概念



以作战概念引领装备发展,以装备发展推动作战概念创新,再以创新的作战概念构建创新的装备发展思路,如此循环递进、螺旋上升,既是美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美军转型建设持续保持活力和不断创新的源泉。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军更加重视作战概念创新,不断推陈出新,提出了许多创新性、实践性很强的作战概念,对装备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

“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于2014年根据对海上、陆上目标打击的兵棋推演时,针对水面舰艇反舰能力不足提出的。其内涵是增加单舰的进攻和防御能力,在广阔的海域以分散的编队部署,生成分布式火力,实现兵力分散状态下的火力集中。具体来说,就是将打击武器分散部署于各种平台,包括补给船、运输船、两栖舰等辅助舰艇以及各种无人平台,通过打击火力的分散配置,增加进攻性打击能力和对手定位己方目标的难度,使敌方无法对己方所有打击平台进行持续有效的侦察、跟踪和监视,从而增强己方平台的防御能力。

按照这一概念,所有战斗和非战斗舰艇都将装备进攻性导弹,成为攻防一体的作战单元。作战时各平台“多舰齐射”,致使敌方没有“招架”之力。2016年1月,美国海军“约翰·保罗·琼斯”号导弹驱逐舰发射“标准-6”导弹,击沉了370千米外的一艘退役“佩里”级导弹护卫舰。研制“标准”系列导弹的雷声公司称,此次测试的目的就是验证“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

随着这一概念的实施,美海军的装备体系将产生深刻变化,其中发展超视距反舰导弹和组网交战能力将成为关键因素和重点。据透露,目前美军正在为“一体化防空火控”系统(NIFC-CA)扩展新型机载传感器和新式武器。近期的目标是F-35的射频传感器与“标准-6”导弹纳入NIFC-CA。基于“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未来高性能大型武器平台已不再是战胜对手的唯一途径,而将打击武器分散配置在多个能够协同、可互操作的有人和无人平台上,无疑将成为美军武器装备体系发展的趋势。

“多域战”作战概念

2016年11月,美国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发布新版《陆军条令出版物3.0》,正式将“多域战”列入其中,标志着美军联合作战思想的重大转变。它的显著变化是突出了陆军在“联合作战”中的地位,而不再是空海军等其他军种的“援助对象”。其核心要求是,美陆军要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的力量编成,能够将作战力量从传统的陆地和空中,拓展到海洋、太空、网络、电磁等其他作战域,为联合部队提供对空、对海、对天、对网和电磁空间的跨域打击能力。由此,陆军从联合作战的边缘中走向舞台中心,从“配角”变成“主角”。这将对美国陆军进行“脱胎换骨”式的重塑,而首当其冲的还是对装备体系的要求和变化。

按这一概念,美国陆军必须成为一个“多面手”,需对现有的装备体系进行完善和升级:

一是要发展反舰作战能力,使其具备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这就要求对目前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进行升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