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前HR随笔
HR,ICT行业,战略,热点观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航空工业  ·  中航工业党组领导到相关单位开展调研工作 ·  13 小时前  
航空工业  ·  国产载人飞艇新突破! ... ·  2 天前  
航空工业  ·  奉剑海天 “新”火相传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前HR随笔

前车之鉴:欧美实践说明,行会自治过度最终都是垄断自肥

前HR随笔  · 公众号  ·  · 2024-06-01 06:03

正文

前车之鉴:欧美实践说明,行会自治过度最终都是垄断自肥。欧美很多事情委托给行业协会,而行业协会行为很多不是为了行业进步而是为了行业自肥,搞成最终大家都天怒人怨,普通人受害。


比如到2022年,美国医疗费用占GDP比例来到高达18%的吓人程度,而且还在不断提升。中国有两个到美国润人被美国医疗费吓尿,甜甜圈看15分钟5670美元,陈旺问询15分钟2327美元,话聊费用就这么高。而这些是小菜一碟,有肚痛查一圈花15万美元的;有个学生啥事没有的,因为住院2周观察,21万美元;还有住一晚6.3万美元的。美国那些吸高了躺街上的,不怕叫警察,最怕好心人叫救护车😂。

而美国医疗费用占GDP这么高,老百姓寿命一定会很好吧?恰恰相反,美国预期寿命已经比中国低两岁,可以说费用打水漂了,除了养肥医疗体系和保险系统那些人,一无是处。美国不仅仅比中国医疗费用占GDP高,预期寿命低;在发达国家G7,美国也一样一无是处,也是占比最高,预期寿命最低。

美国医疗体系收费如此高,待遇这么好,那一定人才济济,到处都是医生吧。恰好相反,美国医疗界医生不足,人手不足,经验也不足。每千人医生比例在G7也属于倒数的。

一个最关键原因‬,就是‬与医生‬的培养‬路径‬有关,而‬美国医学协会也参与‬了这个‬路径‬的构建‬。他们把这个过程设计为极为冗长和高成本,这样就大为淘汰掉很多候选人了。比如美国的医生先4年本科、再4年医科、再3-7年的实习医生,然后专科培训,加起来10年起步至少。还要巨额学费,这淘汰了大量人才,成为上层家庭才能玩的专业。而中国很多医生其实4年医科本科生就可以进入医院实习,成为驻院医生了,他们绝大多数都成为合格的医生。


美国不得不引入一些外国毕业医生加入外围医疗工作,但是这些他们瞧不起的外国医学院毕业医生效果却更好。2010年的一项健康事务研究发现,接受外国医学院毕业的医生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更低。 BMJ在2017年早些时候也有报道,接受外国医学院毕业的医生治疗的老年患者的死亡率较低,尽管这些病人总体病情似乎更为严重。


继承了英国医疗体系,学了很多美国制度的香港医疗系统也出现医生短缺、市场化的医疗费用天价问题。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2名医生,比内地和海外要少。2021年香港政府提出引入海外医生(含内地,其实主要内地)以解决医生人手短缺问题;医学会前会长方津生就表示反对,批评该建议将绕过医务委员会,如同践踏医生专业自主权,并所谓侵犯了《基本法》第142条。

最终立法会以39:1通过《2021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决策引入海外医生。医学界立法会议员陈沛然成为唯一反对票,称修例是破坏本港公平和行之有效的医生执业试制度,又谓本港医生不是担心被「抢饭碗」,而是忧虑如何维护本港医疗水平。你看,香港大量老百姓都受不了跑深圳就医看病,他们还在各种阻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