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青年艺术家敖定雯以明代昆曲《玉簪记》为蓝本创作的现代芭蕾《玉簪记》。作品讲述了北宋南迁时期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东方美学与芭蕾舞的融合创新。敖定雯通过结合昆曲美学价值和芭蕾舞蹈语汇,探索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并将之呈现在舞台上。她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作品通过扇子等元素的运用,结合芭蕾的身段步法,展现了昆曲的精神内核。现代芭蕾《玉簪记》排练照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进行展示,并计划于2024年10月18日至19日进行演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作品背景与创作动机
敖定雯受昆曲《玉簪记》启发,创作现代芭蕾《玉簪记》,旨在表达新中式古典美学,探索东方美学与芭蕾舞的融合创新。
关键观点2: 创作过程与挑战
敖定雯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结合昆曲美学和芭蕾舞蹈语汇的挑战,通过扇子、古琴等元素以及芭蕾的身段步法,将昆曲精神内核融入舞者肢体。
关键观点3: 作品特色与演出信息
现代芭蕾《玉簪记》以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为背景,计划于2024年10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进行演出,票价为380/280/180/80元。
正文
本届“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由青年艺术家
敖定雯
带来的
现代芭蕾《玉簪记》
,以明代高濂的昆曲《玉簪记》为蓝本,讲述了北宋南迁时期,身陷动荡中的少女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叩问内心,挣脱封建礼教乃至时代命运的桎梏,用生命诠释“爱”的故事。
“
我不仅要把自己的舞跳好,更想要在编创的舞剧中表达当代青年人心中的新中式古典美学。”
从跳自己的故事,到跳中国传统故事,作为编导的敖定雯始终在探索东方美学与芭蕾舞的融合创新。《玉簪记》是她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初步探索,更是她对自己芭蕾成长之路的再度深耕。
昆曲的婉转与芭蕾的轻盈,将在方寸舞台上,翩跹邂逅。
一次偶然的邀约,敖定雯走进剧院观看了昆曲经典剧目《玉簪记》,这场不到三个小时的演出,却让她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沉淀自我,潜心探索,最终将现代芭蕾作品《玉簪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从剧院走出来的时候我就在想,国外很多编导会将文学著作改编成芭蕾,但那都是外国文学,我什么时候能做一个属于中国的、能展现东方美学的芭蕾作品。”
彼时的敖定雯刚刚结束了首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角色》的演出,良好的反馈却没能为她改编《玉簪记》带来十足的信心,“这种有主题、有历史性的题材,必须要有积累经过沉淀之后才敢做。”
翻阅资料,查看影像,甚至亲身学习、体验昆曲,了解传统戏曲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三年时间里,她始终对《玉簪记》“恋恋不忘”,今年,她终于听见了“回响”。
四百年后,古老的《玉簪记》遇到了新生的现代芭蕾,陈妙常的勇敢也鼓舞了敖定雯在作品编创上作出更多创新与尝试。
在创作过程中,她面临的最棘手也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有机地结合昆曲美学价值和芭蕾舞蹈语汇。“昆曲和芭蕾都有很多强调程式化的内容,我需要思考
怎样用芭蕾的动作来展现中国戏曲的留白美和虚拟性
。”
一场“扇子争夺战”成了潘必正和陈妙常的初相遇,扇子也成了他们情感的连接点。借用扇子、古琴等传统元素,结合芭蕾的身段、步法,敖定雯
将昆曲的精神内核融入到舞者的肢体里,而不是照搬照抄戏曲动作。
“
要跳人物,而不是跳动作。
”这是敖定雯作为舞者始终坚持的,也是她最常和演员们强调的。她要求舞者们在一举手、一抬眼间都要处在人物的情绪和状态中,用肢体去讲述故事。
在双人舞段排演中,现代芭蕾《玉簪记》将落点放在陈妙常和潘必正二人的内心世界,从相遇时的试探羞涩,到相恋时的真诚热烈,直至秋江分别之际的愁绪,
技巧动作的设计服务于循序渐进的情感,“情之所至”而起舞
。
“能够恰好在三十岁这一年编导现代芭蕾《玉簪记》这部作品,我觉得是非常合适,并且幸运的。”敖定雯说,“这部作品是在爱情的主题下,讴歌生命的美好,用芭蕾的足尖进行一场跨古越今的旅程。我希望通过我的编创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
昆曲细腻之美与芭蕾的优雅之韵的相得益彰
,也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引起现代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共鸣。”
在高濂笔下,思凡的陈妙常最终迎来了功成名就的状元郎,他们冲破封建礼教,走过四百年的岁月,今朝在敖定雯的故事里,陈、潘又将迎来何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