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加速、竞争加剧的时代。过去15年左右诞生了50+个创新疗法,成功改变常见疾病治疗范式,如肿瘤免疫治疗(PD-1/PD-L1)、减肥药物干预(GLP-1)等。面向未来,BCG总结出全球生物医药企业必须关注的三个关键趋势:
第一、生物医药领域正围绕三大关键元素(生物学、modality和用药方式)加速创新。
新疗法的研发通常由生物学开山,即新机制、新靶点的发现。然而,不同疾病领域、不同机制的新靶点发现难度和速度差别很大。我们观察到,当同类靶点竞争激烈或新靶点发现放缓时,多靶点药物开发将成为热点,如I/O疗法、免疫疗法、减肥药物。Modality不仅能大幅拓展可用于药物开发的靶点谱,也给同靶点最优疗法探索带来了诸多可能性。Modality的应用往往从癌症或者罕见病领域开始,再逐步向其他疾病领域拓展,如双抗和CAR-T从肿瘤走向自免疾病。最后,用药方式的变化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用药体验,属于锦上添花型的同类最优,其临床和商业价值也不容小觑。企业在布局自身管线时可基于上述思路,智慧地平衡创新和风险。
第二、AI将在生物医药研发提效上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当前,AI在早研环节上的提速和创新能力基本得到业内认可,备受关注的研发质量则在过去两年中不断收获积极信号。BCG分析发现,AI参与设计/优化分子的早期临床成功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由AI主导发现的全新靶点药物也取得不错的早期临床结果。与早研相比,AI在临床策略和运营优化上的探索也百花齐放,但受限于数据可及性、数据质量和监管要求,相对更加初期。大型跨国药企大多采取自建能力和外部合作双轮驱动积极挖掘AI助力的价值,中国本土企业也应及时布局。
第三、中国本土创新正加速融入全球医药创新体系。
中国已毋庸置疑地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中心,且在“好”和“新”两大维度上快速升级,不断诞生现象级产品和BD交易,包括买产品和买平台。中国本土药企,不论是大型转型药企,还是中小型biotech,都已有一批从创新药商业化和/或BD交易中实打实获利。在生物医药领域资本寒冬的当下,BD交易已成为biotech重要的输血来源,借船出海也成为中国本土企业获取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商业价值的主要手段。除了传统的out-license外,在看好中国创新价值的海外资本支持下,NewCo模式的交易过去一年中案例频现,对于本土企业而言,除了可获得里程碑收入外,还可保留部分股权。对于本土药企,除了持续夯实自身研发实力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和技术之外,还需思考如何被资金雄厚的买家看见并认可,不论是大型跨国药企还是海外资本。此外,在什么阶段应该把自主出海提上议程、如何建设相关能力,本土头部创新药企也需尽早思考、合理布局。
未来十年,我们必将看到更多划时代新疗法的诞生和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市场不断深化影响力。但面对全球创新竞争内卷,对于不论中外企业,在研发、BD/外部合作、商业化、生产和供应链等各维度的战略布局和运营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宇婷博士
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合伙人,BCG医疗健康专项中国区核心成员。
胡奇聪博士
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医疗健康专项中国区核心领导。
郝婧
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
BCG医疗健康专项中国区负责人。
吴淳博士
是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BCG中国区执行合伙人。
原创内容的最终解释权以及版权归波士顿咨询公司所有。如需转载文章,请在信息栏输入“转载”,获取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