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青年志是个有趣灵魂的集合地,蘑菇仓君相信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每个看似一样的身份和选择下其实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比起聚光灯下的人物,我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年轻人故事,以一张图片+一首歌+一句个人介绍+一段故事,给大家介绍介绍我的朋友们。”
蘑菇人物志将放送系列人物故事,每两周更新一个系列,每一系列的故事都由年轻人共创来完成。希望这样的模式,你们会喜欢。
本期人物故事介绍 City Explorers。
每一位年轻人都潜藏着一份与城市相处的故事,或有独特的与城市互动的方式。ta 们试图通过自己的故事展示如何与城市打交道,并解释如何在这个时代下寻找城市认同和归属感。
小杨:
关注日常与空间的城市监工
微博:@用户1289734
“城市、空气、自由” — 在打开小杨的个人网页之后,这三个词语几乎占满了我的电脑屏幕,而这三个词也是他对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的一个概括:他的作品主要发生在“城市”之中;“空气”指代空间,也能解释为“氛围”;“自由”即个人意识的自由,有更多选择权,社会也因为“自由”设定了规则,“设计”就是这些规则。
小杨,本科在同济大学学习环境设计,硕士期间在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室内建筑。
“给城市创造自由的空气”,这是小杨在创作过程中所经营的价值观。由于学科的背景,他常常会和“城市”打交道。在他看来,
城市在按照一定秩序混乱地运行着,如果只有一种制式,就会很容易陷到审美的暴政里。
近几年,由于个人审美有了一些转变,原本只能接受包豪斯或者现代设计的他,现在也喜欢装饰主义或者更野生的作品。“但这些审美层面的所有权其实是个人的,并不那么公共,所以开放为公共景观之后就会遭受到一些指责”。
刚上大学的时候,在小杨尝试创作作品的初期,因为没有专门学习过建模,又为了能实践完成度高的创作,他发现了一种低成本的创作途径 - “捡垃圾”:在二手市场收集被废弃的“现成材料”,再将他们重新组装,从而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也会比全新的产品更具有故事性。
小杨第一个通过“捡垃圾”创作出来的作品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 “梦露的衣架”。他去二手市场买到了工业扇叶、铝条、开关,又用木头切了一些托盘,将这些零件拼接、组装起来,整个创作过程对于他来说就像游戏一样。
但“捡垃圾”对现在的小杨来说,主要是为了完成一个空间,或者是要完成某种叙事性的表达。“我没有想发展成‘垃圾艺术家’”。
“捡垃圾”不仅是他创作的一种手段,也是他在作品中表达的一个方式。
“塑料御守”就是典型的代表。
“‘可持续’这个词让我感到疲惫”
塑料,是我们日常高频消费场景中会接触到的常客,但常常被人们作为一次性用品-用完即扔。而御守,是一种日本的护身符。一个是被人用完随手就扔的塑料,另一个是被人捧在手心的护身符,二者极具矛盾性。
“塑料” - 能长期保存的属性和“御守” - 能保平安或祈福的物件,他自然地想到“塑料能不能也像护身符一样,不被扔弃,而被大家所珍视呢?”于是,他将二者结合,试图呈现在街头语境下塑料所代表的消费文化和御守所代表的精神信仰都被同质化的困境,也希望借此引起大家对于环境问题和可持续问题的思考。
小杨觉得,如果“塑料御守”真的能被人长期保存的话,环境好像就会变得可持续了那么一点点,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矛盾也是有趣的。
“我们现在谈论的‘可持续’,大多数只是在关注对人自身的可持续,很少会有人真正地关注对环境的可持续。
很多宣导或可持续的产品,目的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反而会绕过核心的问题。“就像大家正提倡要减少垃圾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触及到了人的利益,不然如果它不麻烦到人类本身的时候,就好像不会去想解决这些事情。
提出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我反而更在意作品背后所呈现的问题”。他觉得,设计其实也可以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让小杨印象深刻的是在做关于“减少城市雾霾”的环境项目时的感受。当时对雾霾产生的归因是汽车尾气,但会因为所处的角色和所学的知识受限,也没有对相关理论有深入研究,所以以“减少汽车尾气”为出发点的解决办法的有效程度无法得到验证。
“所有解决问题的程度都会受限于当时的知识范围或者经历,但提出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
小杨描述工作空间状态的 sound perfume ©️小杨
很多的设计灵感,其实是个人价值观的投射。它可能是一些生活习惯的投射,也可能是一些思维方式的投射。“
我并不想把自我放得很大,我觉得每个人背后,都会代表着一些群体。
比如我刚进入社会,会有租房的焦虑和群体的特征 - 这就是所谓的生活灵感的来源”。
“而当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受众(用户原型)就变成了我自己”,小杨说。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他之前创作的“西瓜肠” - 将西瓜做成香肠一样的包装,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组合。
做“西瓜肠”是因为小杨得过牙龈瘤。医生告诫他牙床可能会提早萎缩,再也不能吃固体的食物,只能吃流食。“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我还能不能够享受自己喜欢的食物呢?”于是小杨开始思考,是否能把喜欢的食物都当成流食看待。以这一个想法为出发点,他自然地联想到一个载体 - 腊肠的肠衣。肠衣既能够储存,又能够保持食物的风味,于是他开始尝试去做了一个“西瓜肠”。
小杨认为,像“西瓜肠”的创作,并不是在直白地向大家求助:“我以后要是牙床萎缩了怎么办?”,而是将问题融入了作品当中,
当作品和问题结合之后,问题本身就不会那么具有“宣告性”了
。他发现,“大家好像比较能接受‘故事性’的事情,而像‘宣告性’的东西,似乎不太受大家的欢迎。”
“ 我是一个挺消极和柔性抗争的一个人”
“脑子一空” - 是第一个他自己做的展览,他形容自己做的作品有的时候是出于本能。
在“脑子一空”之前,他邀请朋友到家中讨论“无聊”这件事 - “useless but meaningful(无用但有意义)”。“无聊”这件事吸引着小杨,对他来说,这是对功能性“有用"的一个逃脱。所以与其满脑子想”有意义“,不如“脑子一空”来的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