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车”
在今年5月份创下近10年来同期最高增幅后,6月,中国化妆品零售总额增幅又跌入了近10年同期的最低谷。
今日(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化妆品类零售总额为405亿元,同比下降14.6%,创下今年单月最大跌幅。这也是近10年来,化妆品零售总额首次在6月份出现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曾有行业人士直言,“5月化妆品零售总额的数据之所以很好看,与今年618取消预售机制有关,这是提前释放消费所带来的‘美好假象’,6月的数据估计不会好看。”如今来看,一语成谶。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6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732亿元,同比增长2%。
其中,化妆品类迎来最惨6月,下滑比例超过了双位数,与大盘整体增长的趋势相去甚远。
青眼梳理了近10年(2015-2024年)来6月的化妆品零售总额发现,除今年外,每年6月都是在不断攀升的势态。其中2019年6月录得近10年来同期的最高增幅,为22.5%。即便是在疫情最为严重的2020年,也录得了20.5%的高增长。
不过,同时也可以明显看到的是,自2020年开始,每年6月化妆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就开始逐渐收窄了。2021年增幅为13.5%,2022年为8.1%,去年6月则仅为4.8%。直至今年6月,首次出现了同比下跌的势态,且下滑幅度高达14.6%。
随着6月化妆品零售总额数据的出炉,今年上半年化妆品市场的销售情况也正式揭晓。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化妆品零售总额为2168亿元,较去年同期微增1%。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增长3.7%。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化妆品类别也没有跑赢大盘。
此外,青眼梳理了近10年来1-6月的化妆品零售总额数据发现,除2020年和2022年两年呈现下跌势态外,在其余录得化妆品零售总额增长的8个年份里,今年也是增幅最小的一年。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化妆品零售总额为1917亿元,同比增幅为26.6%,是10年来增幅最大的年份。
根据统计局官方解读,今年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化妆品生意不好做了”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不少行业人士纷纷表示“行业很难”。
而就今年上半年各个单月的情况来看,也的确不太理想。
数据显示,除5月份创下了18.7%的高增长外,其它月份均是不超过5%的微增,并且,4月和6月都是同比下滑的势态,其中4月同比下滑比例为2.7%。
此外,就环比来看,今年6月的化妆品零售总额基本与5月基本持平,较上月略少了0.5亿元,环比下降约0.1%。
而就在今年5月化妆品零售总额增幅创下今年单月新高,同时创下近10年同期新高时,就曾有行业人士“泼冷水”称,“5月的高增长是因为今年618各大平台取消预售,直接在5月20日就开始现货现卖,导致市场消费提前透支的‘美好假象’而已。”并且,持有类似观点的行业人士并非个例,还有部分人认为,“要看5月+6月的整体数据才更客观。”
由此,青眼梳理了近三年来5月+6月的化妆品零售总额合计数据发现,今年的整体情况其实并不算太差。
根据数据梳理显示,2022-2024年三年间5月+6月的化妆品零售总额的合计数据分别为715.2亿元、780.6亿元和810.5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5%、9.1%和3.8%。由此可见,整体来看今年5月+6月的化妆品零售总额,实则较去年同期还略有增长。
因此,也有资深业内人士称,“虽然,今年6月化妆品零售总额录得了近10年的最大跌幅,但也不必过分惶恐,这只是今年618机制改变所带来的后遗症而已。毕竟5月+6月的整体数据看着还行。”
然而,就近些年行业的整体形势来看,“化妆品行业已告别高增长时代,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浪淘沙”早已成为了行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