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来源:
【王耳朵先生】(ID:
huangezishiba)
(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奶奶紧紧扶住车窗,有些慌张地问孙子:“毛毛,哎呀,你要上班去了啊。”
奶奶有些欲言又止,忽然开口问道:“你能挣好多钱一天?”
然后拍了拍车窗上老人的手,安抚道:“我去上班了,等回来再看你。”
显然博主是知道奶奶的不舍,只是生活总让人有太多的情非得已。
若是放在一般情况,这时不管老人有再多不舍,总该放手让儿孙离去了。
不曾想,老人突然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条折叠的四四方方的手绢,从里买数出两百块钱,递到孙子面前。
“宝崽,奶奶这里有200块钱,奶奶买你一天,你陪奶奶一天哦。”
博主于心不忍,只能抽出一张旧版纸币,向老人撒谎道:“你这100块钱,不能用了。”
老人满脸的失望和愧疚,念叨着:“我老了,不知道了。”
“那奶奶先欠你100块钱……陪奶奶一天哦,我的崽呀。”
有人说这是一个段子,但是类似的故事我们似曾相识,而且悲伤难以自抑。
小小的山村,一位孤孤单单的老大爷,对着镜头絮絮叨叨。
视频的发布者,老人口中喊着的孙女“小林”,也证实了爷爷已经过世。
“后来,我最爱的人,最牵挂最疼我的人变成了一座小小的山,再也看不到他等我回家了。
远离故乡,在外讨生活,这样的生离死别,我错过了一次又一次。
明明视频里老爷子看上去还好端端的啊,他又怎么会笃定自己明天就不在了?
去年5月,老人曾经喝过农药,由于家人及时发现,被抢救回来。
老人也没啥文化,家里人给他买了智能手机用来打发时间,可他总用不好,甚至连拨打电话的基础功能也不太明白。
隔壁邻居两个刚上小学的女娃不止一次听到,老人念叨着,每天做梦都会梦到老伴。
这是老人生前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不好在”是当地的俚语,意思是“不舒服”。
他们姐弟三人分别住在北、深、广,为了照顾老家的父母,特意请了一个保姆。
于是,母亲在家里的一点一滴全都呈现在了孩子们眼中。
她每天看着并不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有时候整晚不说一句话。
尤其是天寒地冻的冬天,父母甚至一整天都坐在沙发里,固定的姿势,固定的位置,看着同一个频道,直到沉沉睡去。
每次打电话父母都会问孩子们什么时候回去,但是很多时候,归期只是一个语焉不详的日子。
“父母的日子,是被大段大段的空白铺满的。这些空白是荒芜的原野,没有庄稼,不收割希望。”
但凡有儿孙将其放到网上,都会惹来不少非议,什么“网络孝子”,什么“儿女都去哪了”……
就拿赵老爷子说吧,从他居住环境来看,显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
老人有4个儿子、2个女儿,各自成家立业后,二儿子一家留在村里,而且住的房子和老人住的老屋仅有50步。
儿女们也都愿意接老人同住,“想去哪里就送他去哪里,但他都不开心”,待个一两天就闹着回家。
孩子们又想给老人再找个老伴,可赵老爷子说什么也不同意。
老人房前的监控还是孙女小林坚持要装的:“怕他跑、摔了什么的,也想多看看他。”
在小林的短视频账号上,为数不多的作品里面,多有爷爷的身影。
帮爷爷洗脚,和爷爷吃饭,陪爷爷散步,用手机拍摄特效视频逗爷爷开心……
都知道老爷子有心病,“大家都看着,可是谁也不可能一直在(老人)身边,一步都不离开。”
说到底,普通人家,“你养我大,我陪你老”,挺奢侈的。
就拿我自己举例,外公去世后,外婆独居,身体渐渐变差。
虽说大舅一家和外婆住在同一个村子,可年近60的大舅和大舅妈,一个在工地上班,一个操持田地。
小舅前几年做过心脏手术,小舅妈独自经营着一家裁缝店。
我爸妈更是四处打零工,一年360天,只有春节前后那段时间休息。
小辈们就更别提了,天南海北,不是学生,就是打工人,除了放假,老家难得见到一两个人影。
最后,外婆也在某个孤独的日子里,因为一场流感,引起了并发症,住进ICU后,再也没有醒来。
记得知乎上的那个热门问题吗:
“怎么看待「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
”
那你没去过私立医院,没看过那些VIP病房的久病人。
这些人有专门的护工照顾,有医院配给的营养餐,不需要儿女24小时陪着,不需要儿女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拿着铲子炒菜,不需要儿女挤半个小时公交车送饭,不需要儿女在脏兮兮的公共卫生间洗衣服,不需要儿女端屎端尿一整晚第二天顶着一双红肿的眼睛和黑眼圈上班。
这些人的儿女,因为睡眠充足心情愉悦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亲切地问爸今天觉得怎么样,妈医院的饭吃得惯吗?不行请个保姆专门做饭。恨不得天天陪着,毕竟卫生不用自己收拾,饭不用自己做,自己只需要坐在真皮沙发上,吹着空调,陪着爹妈聊聊天就可以了。
哪怕一天时刻不离,自己也有时间,不用担心回头要和老板点头哈腰地请假……
博主那天没有离开,留在小院里,和老人玩起了吹泡泡。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去博主的主页看看,发现他分享了许多和奶奶相处的时光。
而且我还在@新华每日电讯 等很多官媒里看到了他和奶奶的一篇报道:《背着95岁奶奶去天安门看升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