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摄于滇池
文/王雨磊
定性研究是要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题记
但凡学问,都有一个类似法门的关卡。经验研究有一个关键问题:研究者应该如何处理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处理的质量,决定了研究的层次与水平。在定性研究中,如果处理不好这对关系,研究者或者陷入就事论事的琐碎细节之中,或者沉浸在演绎理论的空中楼阁里,而不能在概念层次上进行有效的学术思考与理论创新。那么,该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一、白马与马
经验与理论、生活与学术的最大分野是,前者使用具体的、个体的表述作为主体,而后者使用抽象的、总体的表述作为主体。打个比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观察到的是一匹一匹、有血有肉的白马,但是在思维世界中,我们却是以“马”这样的门类为单位进行界定、思考和交流。尤其是在学术研究的知识积累中,知识的主体是“马”这些门类,而不是那一匹一匹具体的白马。
再放宽我们的视野,中国人使用汉字“马”来指代那一匹一匹、有血有肉的白马,而英国人则使用“horse”,殊途同归。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所谓“马”和“horse”,它们只是人类为了指代、思考和交流的概念符号,而知识、学术也不过是这些概念符号的系统化而已。
简单说,白马是事实,马是概念;白马是现象,马是问题。对于以经验为基础的定性研究而言,如何处理事实与概念、现象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研究者应该在何种抽象层面上对研究事实进行归纳,我们又如何从具体的“白马现象”中,抽象、归纳和提炼出“马的问题”。
定性研究之所以区别于日常生活,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从“白马现象”到“马的问题”的有效转化。所以,我们必须既看到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白马”,又能在理论层面上思考“马”的问题。
二、超市的万圣节面具
有一段时间,大概是西方的万圣节,具体哪天我不知道,但是朋友圈里很热闹。
我去超市的时候发现:显眼的货架上也摆上了万圣节相关的消费品,主要是万圣节的服装和面具之类的,可以用于主题性的派对和聚会。显然,超市是把万圣节当成生意来处理的。节日之后,我再去超市,发现万圣节面具已经消失了。节日过了,自然没人需要参加派对和聚会了。销售人员说,这些商品已经
退货
了。
表面上这只是商品货柜的产品更换现象,但其实至少涉及三个超市运营问题。
第一,越是大的超市,越是有完善的“货柜管理”。
小的超市货柜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大型超市往往在固定货品分区的基础之上,进行动态的、主题性的、临时性的货柜安排,那些推销性的、非刚性的、应时性的商品,往往被刻意安排,以便增加销售。那些刚需的、固定消费品则被放在一个固定的不显眼位置。
第二,优秀的超市对于货柜的调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这显示了运营者对于货柜的理性管理。在万圣节之前将相关产品摆在显眼位置,节日之后即刻下架,这显示了超市的管理非常有时效。
第三,超市对于这类应景性的非刚需商品具有较好的风险管理。
一般来说,这类产品销售具有极大不确定性,为了避免货品积压,影响资金链,大型超市会采取“退货结款”的方式,大部分书店也采取这样的供货模式。
很多超市和书店等都会对自己的成本收益、供应链、货架摆放等进行一个理性的设计,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就是靠这些后台的管理设计慢慢优化的。如果深究下去,你会发现,简单的货柜变动背后,有很多的“马的问题”值得深究,当然这只是初步观察,离科学研究还有一定距离。
三、这是不是一间老店?
做定性研究,首先要学会观察。不仅要观察那些能够看到的东西,还要学会观察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定性研究就是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