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米宅
欢迎来到《米宅》,研究全国城市的房地产宏观数据、人口、经济、政策,用全国视野,去合理配置、规划自己的地产投资。更是地产人的学习课堂,一起成长,一起成为地产极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锌财经  ·  「算法霸权」企业地主,用户农奴 ·  昨天  
锌财经  ·  「算法霸权」企业地主,用户农奴 ·  昨天  
算法爱好者  ·  为 DeepSeek 辟谣:五大误解与真相解读 ·  昨天  
九章算法  ·  最后一天!九章消费券免费抢! ·  4 天前  
九章算法  ·  谷歌/亚麻的BQ题库,附上标准答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米宅

又见银行破产!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

米宅  · 公众号  ·  · 2020-08-11 07:19

正文

来源丨国民经略

本文获授权转载,不代表米宅观点。


时隔22年,我国出现第二起银行破产事件。

近日,央行披露的报告透露,根据前期包商银行严重资不抵债的清产核资结果, 包商银行将被提起破产申请 ,对原股东的股权和未予保障的债权进行依法清算。



包商银行破产,让不少人恍然意识到, 原来大而不倒、赚得盆满钵满的银行也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没有什么是永远“刚性兑付”的。

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过银行倒闭第一案。


1998年, 海南发展银行 因经营管理不善而被关闭,成为新中国首个走上“破产”之路的商业银行。

海南发展银行的成立,本是为了挽救挽救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的金融机构信用危机,从一开始就承接了5家信托公司的债权债务。


由于19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从最高点一度腰斩,海南留下了 “天涯、海角、烂尾楼” 的奇观,这些金融机构留下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不仅如此,海发行后来还兼并了20多家信用社。这些信用社同样受困于地产泡沫,由于房价地价大跌,作为资产的土地和房子已经不再值钱,金融机构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加上原本承诺的高息揽储只能付给正常利息,这些信用社多次发生挤兑事件。

这些债务问题及挤兑事件,不可避免波及到海发行。危机一旦发生,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即便央行斥重资救援,也无法挽回困境, 海发行由此成了中国银行倒闭第一案。

如果说海发行的关闭,背后有着地产泡沫的影子,不具有普遍意义。那么,这次包商银行的破产,足以给整个社会以警醒。

包商银行破产背后,固然涉及到“明天系”的一系列危机。但包商银行被掏空、资不抵债则是危机的根源。


据《中国金融》杂志透露,“明天系”通过注册209家空壳公司,以347笔借款的方式套取信贷资金,形成的占款高达1560亿元,且全部成了不良贷款。


值得一提的是,在包商银行背后,这两年来,还有个别中小商业银行发生过 “排队取款”事件 。这背后存在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的因素,也与公众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信任息息相关。

相比银行倒闭,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们的存款还安不安全?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可不必担心。早在2015年,我国就建立了 存款保险制度,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 。换言之,只要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超过50万,即便发生挤兑危机乃至破产倒闭,这些存款都能得到赔付。

事实上,包商银行事件涉及了 466.77万个人客户、6.36万企业客户。其中, 个人存款得到了全额保障,对大额机构债权提供了平均90%的保障


目前,包商银行相关业务已被蒙商银行、徽商银行接管,无论是个人存款还是机构存款,均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所以,无论是五大国有银行,还是三四线城市的中小商业银行,只要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超过50万,都会在政策的兜底范围之内。一有风吹草动,就去“排队取款”,显然是不理性的。


当然,相比于中小银行,大型国有银行资本率更为充足、抗风险能力更强,发生挤兑危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不过, 这一制度保障的只是“存款”,不涉及银行理财产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