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许多学科及相应学段中都有大量的情境教学研究成果,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中却是一个高频率出现的重要术语。研究情境、利用情境创设问题,是进行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创设情境问题在历史科命题中的意义。
第一,从高考命题的历史进程来看,创设情境问题意味着当前高考命题采用了新的模式。《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明确指出:“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⑴这句简明的话总结了四十多年来高考命题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的命题特征是基于“考查内容”的评价,当时的考查内容是指教科书、考生只需要把教材弄懂弄熟,就能应对高考;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20年代初,主要的命题特征是“考查内容”与“考查要求”相结合,“考查要求”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20年代初开始至今,主要的命题特征是“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与“考查载体”相结合,"考查载体”指的就是“情境”。这说明在第一阶段,高考命题只关注知识维度;第二阶段,同时关注知识和能力维度;第三阶段,同时关注知识、能力和情境三个维度。一道优质的高考题目,应该同时具备知识、能力和情境三大要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属于突变不同,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属于渐变。早在21世纪初,高考命题的相关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了“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但当时所强调的“情境”主要是跟“材料”相结合的,即所运用的历史材料需要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情境。⑵今天我们所强调的“情境”,更多是跟“问题”相结合。换言之,我们对情境命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情境所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
第二,从高考命题的主要思路创新来看,创设情境问题已经成为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标准》明确提出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三个主要原则,其中第三点就是“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⑶“所谓“原则”,就是在任何时候必须要坚持的做法。《标准》提出的这个命题原则,不但能够有效地指导试题命制,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设计。
我们知道,有情境,不一定有问题,但有问题,肯定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生的。如学生愉快地去上学并顺利地到达学校,这属于没有产生问题的情境,但如果上学途中遇到了交通拥堵而导致迟到,这个问题的产生就跟整个上学情境相关。学生素养的提升,得益于在具体情境下对问题的解决,而学生素养的测评,也依赖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好“情境--问题--情境与问题的关系”是命制题目的关键所在。
据此,我们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关注三点。一是设计好情境。情境设计的要求宜根据《标准》的指引,体现“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和真实的"的四个特点,同时围绕“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四类情境展开。二是设计好问题。根据《体系》的理念,情境所带来的问题主要不是指高校学者研究史料时产生的问题意识,而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学科知识相关的问题。这要求命题者不仅仅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因素,更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状况。三是设计好评分标准。问题解决最终需要提出解决的方案或寻求结果。如何评判这个方案或结果?《体系》要求体现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下面是个较好的例子:
例1:(2022年湖北卷)[历史中的人]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本题通过照片来创设情境。照片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素材,无论是私人照片还是网络照片,学生都可以搜索到大量资源。题目所提供的4张照片(图略)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是第一次见到,但照片所反映的史实,学生是应该了解的。在这种情境下,如何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题目要求学生聚焦照片中的人,论述人与时代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照片的理解,是一个好问题。但题目所写的“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属于文学性的语言,有可能引导学生从历史散文的方向去写作。如果能够更加明确地要求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照片中的人物并设计相应的评分标准,题目会更加完美。
第三,从高考命题与学科素养的结合点来看,创设情境问题是培养和考查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创设情境问题与考查学科素养的关系,《体系》有明确的阐述。《体系》指出,学科素养的培育和考查,都需要基于一个前提:“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中学历史教学与高校学术研究是有区别的,中学历史教学与评价所说的情境主要是指学生所面对的真实情境,有别于高校学者所面对的学术研究情境。《说明》对此有精确的解读,要求命题者“采取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思考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⑸
那么,就历史学科而言,中学生会面对哪些真实的情境问题呢?从现有的命题经验来看,有三种情况是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是中学生日常进行的与历史学相关的活动。大部分中学生不可能像史学工作者那样从事一些太专业的活动,他们所进行的阅读、写作、表演、辩论、布展、旅游、研学、参观、采访、调研、义卖、观看电影、手工制作等活动都可以跟历史学习相关。下面就是两个较好的例子,但都集中在论文写作,其实我们还有非常大的命题空间:
例2:(2023年全国甲卷)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例3:(2023年山东卷)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二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史料。当前高考试题中所出现的史料,绝大部分都是基于研究者的眼光来选择的。有些史料,中学生恐怕一辈子都无缘见到实物。史料不可谓不重要,但距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可谓不远。高考试题中只要极个别的题目能够从“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去选材,我觉得是符合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的。如下例:
例4:(2023年全国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