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马宋
关于互联网,创业,广告,创意,文案什么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小马宋

写在41岁生日

小马宋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4-14 23: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那么几年,我曾经忘了过生日,因为我对过生日总没有那么重视。常常是日子过了,却突然想起来,那时已经晚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QQ、微博,甚至中石油的加油卡都在今天早上,来祝贺我生日快乐,一觉醒来,你才从这些手机的信息提醒中猛然察觉,人生已经41岁了。

41岁可能是一个很奇妙的节点,以我们国人的平均寿命而言,它意味着你未来的日子将慢慢地少于你活过的人生岁月,这不由得给我一种紧迫感。过去那种懵懵懂懂的日子,可能要精打细算地去过了。

所以我越来越珍惜自己的时间,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聚会、演讲、开会等等,抱着能拒绝就拒绝的态度应付,把时间留给自己。按照刘润老师的说法就是,如果有人跟你说“有空来玩”,那你的出现就是非必须的,你最好全部拒绝这种可有可无的邀请。

本来有很多感慨,但是一到落笔处,却思绪万千,无从下笔,竟然不知道要说什么了。

本来这篇文章应该在去年写的,可是去年的时候,我写了个开头,却不知道如何结尾,于是关掉了电脑。

本来,我想总结一些经验,准备人模狗样地向年轻人说教的,可是发现写短文太难了,所以很抱歉,我决定写一篇更长的。

就说说我个人的故事吧,或许有些有用的东西写着写着就出来了。

以下纯粹是一个老男人带有自言自语的瞎唠叨,谨慎阅读吧。

在炼油厂的日子

2001年,我25岁,那时候已经在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炼油厂做了3年,其中有两年是在倒班中度过的。我本科学的是热能工程(那时候叫锅炉专业),但是我对这门科学既不热爱,也不精通,虽然我不知道我将来该做什么,但有一点是我非常确定的:我在炼油厂没什么前途。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我继续留在炼油厂,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十年后顶多就是个车间主任或者是工程师而且也就到头了,副厂长这个职位可能是我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位置。

我年轻时候,不是那种想得特别明白的年轻人,不像我在《朋友圈的尖子生》那本书里写的那些年轻人,像马文亚在10岁的时候就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了,李叫兽在高中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但是我不一样,我的青春过得浑浑噩噩,那时候我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有个城市户口,但是当这个目标实现后,我的目标迷失了。

1999年的时候,我在广播中听到天津一家广告公司的招聘广告,至今还记得,有句话说“ 我们公司的聚会比开会更多 ”,这让我突然觉得,我特别想加入一家广告公司。

当然这并不令人惊讶,我很早的时候就发现(至少是高中时代吧),自己特别喜欢看广告,而且对那些广告语总是不经意就说了出来。但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原来还有个专业叫广告专业,世界上还有一种公司叫广告公司。所以高考和毕业的时候,根本没考虑这事(我们毕业是分配工作的)。

然后我就去天津的一个招聘大会应聘了一下,看到不少广告公司,但是都被拒绝了,想想也不奇怪嘛。

第一波努力

想进广告公司这个信念如此之强,以至于我在后来的5年之中一直为了能进一家广告公司而努力。

1999年的时候,我天真的以为,广告公司就是要画画做海报,所以我决定在业余时间去学画画。我报了一个美术培训班,跟一帮十二三岁的小孩子一起学素描和水粉,当时的老师,是一个天津美院的大三的姑娘。

这个培训班我大概上了半年的时间,后来因为要准备考试而结束,其实学得也是个半吊子水平,到后来就再也没有用过这项技能。

后来我在报纸上看到有3D动画设计的认证,就买了一张盗版光盘,借用同事的电脑安装了一个3Dmax软件,买了一本教材开始学习3Dmax。

这件事做得很艰难,因为当时我的周围都是搞工程的同事,对于3Dmax这件事没有人懂,那时互联网又很不发达,我找不到可以求助的人,最后对3Dmax也是似懂非懂,因为我不知道最终学习之后可以干什么。

后来有一天,应该是在2000年,比我早一年来炼油厂的一个同事,突然说他要去清华读MBA了,我就到他宿舍去,问他MBA是什么,考试考什么?他给了我一本MBA辅导教材,我翻了几页,觉得里面的题很容易,就问他考清华要多少分。他说大概240分,我算了算,觉得我应该可以考到280分以上,很快就决定要报下一年的MBA。

MBA考试

我买了书,开始复习。

根据全真题的测试,我对自己考上清华或者北大这件事非常有信心。

2000年下半年,我坐火车第一次来到北京,准备去报考MBA。那时候北京四环路还没通车,海淀区是个边远的地区,出于一直以来对北大的向往,我决定先去北大看看。从北京站到北大很遥远,我坐公共汽车走了很久。

那时候全国联考的MBA是考4门(数学、管理、英语、语文和逻辑),算分数,学校单考1门政治,不算分数,但必须及格才行。

我去北大招生办那里,问北大的MBA政治科目有没有可复习的指导资料,招生办的老师们告诉我,必须上北大的MBA辅导班才能拿到这个资料,辅导班收费大概两千块。

两千块当时对我来说就是两个月的薪水,我觉得很不划算,虽然我非常喜欢北大,但是因为觉得太贵,所以决定去清华看看。清华招生的人说,我们这里不用报班也行,60块钱一本复习资料。我当时觉得清华不错,就花60块钱买了一本资料,然后报了清华。

分数出来,我考了302分,这个成绩怎么说呢, 那些年的MBA教材曾经有个系列叫《300分奇迹》, 当年清华招600个MBA,我是前100名。我漫天欢喜,告诉家里人我考上了清华,车间里的人也都知道我考上清华了。至于当时清华MBA的7万元学费,上班三年攒了1万块吧,我倒是没觉得学费是个问题,借借不就有了吗。

后来的事,很戏剧性。

因为MBA要面试,我为此买了人生中第一套西服,去参加面试。

现在想想,只能说我当时的表现特别傻逼,如果我是面试的老师,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把我自己干掉。结果,我在面试中被刷下来了。

如果,如果还有如果的话,如果我当时报了北大,我的成绩将是北大的前50名,而北大前50名是免面试的,这是我后来听一位北大的管理学教授亲口说的。

但是没有如果了,石化公司那边已经知道我考上了清华,而我却被清华干掉了。我再次去北京,拿着我的成绩单去了两所大学,一所是中国矿业大学,一所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来我选择了北航,以北航第二名的成绩去读MBA,学费2万8,除了自己的1万块,另外1万8是从5个同事那里借来的。带着800块钱,我去北航报道。

曲线救国

去北航读MBA后,我一直惦记着能不能去广告公司。

因为MBA同学里有一个对广告行业比较熟悉的,她告诉我其实可以去做文案,而不用为了进广告公司而学美术,后来我又把能看到的广告公司招聘邮箱投了一遍又一遍,依然杳无音信。

2002年,读MBA的第二个学期,我跑到在大唐电信的同学那里又借了一些钱维持生活。直到5月份,找工作未果,生活费已经耗尽。

那时,我的一个MBA同学在北航创业学院兼职,说学院IPMP培训认证的业务那里需要一个做网页的,不知道我行不行,我说行。

于是用五一假期的时间我自己学了dreamweaver,假期后就直接去维护网站去了。这份工作薪水1600,总算可以有钱吃饭了。

那年8月份,我在办公室看到《经济观察报》一版招聘启事,说地产栏目需要一个策划,那个广告的文案据说是当时的经观总编何力老师写的,他对这几个职位的描述是这样的:

经济观察报《地产观察》栏目招聘如下人员

记者——能写

策划——能想

业务——能侃

这再次勾起了我对广告行业的向往,我想,一个报社可能会更有机会接近广告公司,那我就去试试吧,于是写了份简历,传真了过去(那时候电子邮箱用的还不多)。

然后,经过一轮面试,我被录取了,薪水2800。

后来我才知道,《经济观察报》地产栏目其实是被承包出去了,我们算不上《经济观察报》的员工,是跟承包地产栏目的这家公司签约。

我在《地产观察》干得很不错,加上策划项目的提成,每个月大概有4000的收入。我帮很多地产项目写过软文,也策划了一些不错的活动,同时慢慢接触到一些广告公司,也在当时广告行业的网站A网混。

2003年初,《地产观察》与《经济观察报》合同一年到期,正式解约,我的老板出去自己创办了一本杂志,我想去广告公司。当时, A网论坛上看到有一个专门帮非广告行业的人找“广告公司”工作的咨询公司叫“告广咨询” ,我去跟创始人刘远聊了聊,他把我推荐到了一家北京的地产广告公司第六空间广告。

我用在《地产观察》时的软文和策划案例打动了老板,2003年3月,我加入第六空间广告公司,职位是资深文案,月薪税后6000。第六空间是一家典型的所谓地产广告公司,广告行业如果简单划分的话,你可以分为地产广告公司和品牌广告公司。

这是我进入的第一家广告公司。

进入4A

我在第六空间,常常听大家提起国际4A这个名词,那基本上就是一个广告人的梦想之地。我也想,什么时候可以进入4A。

第六空间的工作不久就因为当年的非典被打断,我被关在北航校园。

再后来,我一个前经观的同事出来创业,承包了《财经时报》的一个栏目,我给它取名为《城市地产》。她邀请我去帮她创办这个地产栏目,她做业务,我负责内容,我们按比例分红。

我记得第一笔广告业务,是我从前东家第六空间拿到的,当时住总集团在我们栏目投了一系列广告,因为这个项目,我一下子拿到了3万多的分红,那是2003年秋天。

因为在《城市地产》赚了一些钱,我又非常不安分地觉得,我应该去一家广告公司,但是我不想去地产广告公司了,我要去一家品牌广告公司。后来我应聘到了一家当时著名的飞机稿公司,叫大奇天下,那时做初级文案,薪水3000。

那时候,广告行业有两个著名的飞机场,一个在南方,叫英扬传奇,一个在北方,叫大奇天下

大奇天下那时候是一个神奇的公司,创始人李建是原来麦肯的创意总监,但是公司没什么业务,大家天天就做飞机稿,不是参加比赛,就是投一些广告杂志。记得有一期《创意情报》的杂志,大总共刊登了50幅左右的作品,大奇天下的作品占了30幅。后来我们做的海报还被著名的《广告档案》收录,公司在广告圈里很有名,但有个问题,就是没业务。

我在这家公司做了6个月,除了比稿,就是做飞机稿,每天工作从9点到晚上12点,经常还通宵想创意,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后来大奇天下的业务不见起色,要债的堵在公司门口,我也有点心灰意冷,就想换一家公司做。

接着去了一家被韩国LG投资的公司叫斐思太,主要是做LG的广告,结果试用期没过,招我进公司的创意总监离职,新来的创意总监怎么看我都不顺眼,直接被他开掉了。

我决定去一家真正的4A,开始疯狂投简历。

当时进入4A不容易,但是那时恰巧青岛FCB缺人,问我要不要来青岛,我想反正都是4A,就去了,那是2005年4月1日。接受了初级文案的职位和税前5000的月薪,等于是降低职位、降了薪水、离开北京到青岛,才换来一个去国际4A的机会。

青岛的好处是,那里的人才稀缺,你很容易就能突出出来。

在青岛FCB,我在2005年10月获得加薪升职,资深文案,税后6000。2006年4月,再次升职为创意组长,薪水税后8000。2006年10月,调到上海FCB,升职为助理创意总监,月薪19000。

中间过程我们一笔略过,关于这段经历,我在一篇文章 《从锅炉工到创意总监》 中曾经详细写过,有兴趣可以看看,这里不展开讲了。

奥美和蓝标

2008年,因为女朋友在北京找到工作,我从上海回到北京,又顺利地加入北京奥美互动做ACD,那时恰好赶上金融危机,WPP集团(奥美的母公司)变动极大,把我招入奥美互动的CD在我入职不久即离开奥美。我更上头的大BOSS也就是当时奥美互动的ECD王大庆也离开奥美互动去红坊做了创意合伙人。

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选择离开了奥美。

在我提出辞职后,奥美的首席文案总监林桂枝曾经挽留过我,她说如果你做得不开心,可以换个组去做事吧。其实我很喜欢奥美,离开的原因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问题,或许还是有点年轻气盛吧,觉得说出的话收回去很丢人,所以依然选择了离开。

离开奥美后,算是我人生的一个低谷期。

我先后在一家传统广告公司和一家做口碑营销的公司做创意总监,结果两家公司工作的时间加起来才一年,然后在interone(一家德国广告公司,当时服务BMW和MINI)做兼职做了三个月,又回奥美互动另一个组兼职做了几个月,还在家里呆了几个月专职炒股,当然也没赚到什么钱。

所有的瞎折腾,原因都在于没有思考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以及该如何去做。

迷茫中的我做过很多尝试,有一家本土广告公司九易广告曾给我了一个华北区区域创意总监的职位,总管河南、内蒙、辽宁、北京的创意业务,但整个工作状态是我无法接受的。我也去面试过几家国际4A,但我总共4年的广告经验,这些公司都没办法给我一个CD的职位,而我自己又不愿继续做助理创意总监。

最后,在2010年底,找到一个机会,是去蓝标新成立的蓝标互动。实际上,我算是蓝标互动的创始员工,面试的时候,这家公司还没成立。刚刚入职,就面临各种业务比稿,最初我们参加了一个沃尔沃的比稿,这个比稿方案要由我来写,PPT改了又改,不断推翻。

可是这时家里出了事,我夫人小产在医院动手术,恰好赶上了沃尔沃比稿,这个业务对公司很重要,我当时并没有去陪她做手术。虽然赢得了沃尔沃全年的新媒体公关业务,但自那以后,我算是对广告公关这个行业彻底没了念想,心想着下一个工作不管怎样,一定不是在广告行业了。

离职创业

大概是2011年初,我在微博上看到暴风影音的CEO冯鑫发了一条招人的微博, 所以我就发了一封邮件,简要 介绍了 一下我的情况,然后就获得了一个与 冯鑫 面谈的机会。

那时候我觉得,只要不是广告公司就都得挺好的,我曾经跟专卖情趣用品的春水堂老板蔺德刚谈过,当时已经拿到了市场总监的offer,结果觉得条件不够有吸引力,加之我夫人极力反对,就放弃了。

当天晚上,冯鑫就邀请我加入暴风,先负责暴风策划部和市场部,相当于两个部门的总监,至于待遇会有HR跟我谈,我说给我点时间我想想。

后来,我花了点时间想了想,果然就出了点问题。

因为我在微博上又遇到了另一个人,也就是我后来创业的合伙人马源,他当时刚从哥伦比亚大学休学回国创业,拿了徐小平老师的天使投资,想找一个负责市场的合伙人。

我看到了马源写的一条微博,于是发了一封邮件过去,结果马源特兴奋,很快给我回了邮件,并邀请我去上海看看和聊聊。回来后很纠结,毕竟冯鑫说暴风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而去创业则完全预见不到前景如何,创业期间收入也约等于无。

最后还是阴差阳错地决定去跟马源一起创业,中间过程细节不提,后来我们几个人一起创办了第九课堂。

第九课堂最初是一个在线教育公司,后期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一家培训公司,主要做产品经理和文案的培训,文案培训主要由我打理,为了推广文案课程,我写了一系列文章,主题叫《一个广告文案的自白》。

因为写这一系列文章,加之付费推广的时候附带了一个个人公众号“中国文联”,然后就获得了一些订阅,这就是后来的这个公号。

个人提升

我们在做第九课堂的时候,在一年内大概聚集了1000多位分享者,我在跟这些分享者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有生以来最快速的进步。

我相信,一个人在某个行业十多年积累的经验(不是具体技能),他可以用几个小时就告诉你,而这些东西如果你自己摸索,也许要几个月甚至几年。与这些分享者的接触,我获得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还有看待世界的角度、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态度等等。

第九课堂的创业算不上成功,也说不上失败。但是它就像互联网一样,让我和不同的人连接起来,我后来在文案这个领域的一点点成绩和名声,都是从第九课堂开始的,它算是我人生的一次巨大的转折点。

后来我偶尔会想,如果我当时不去创业,不去接触那么多各行各业的人,我现在可能也就是国际4A里一个创意总监而已,拿个五六十万的年薪,做一些别人永远都不会知道作者是谁的广告,不会期望有朝一日坐上总经理的位置,人生的变数也就很少了。那虽然也不是很糟糕的一种生活,但我还是愿意选择现在这样: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去公司坐班,有资格挑几个品牌来服务,有时间陪家人,甚至可以为了写这本书而让公司推迟两个月开业。

后来,我离开了第九课堂,不再管公司的具体事务。但是我参与了北京听道讲坛的组织工作(一个类TED的国内机构),同时我也在“在行”和“开干”接单,也是为了能跟不同的人聊天,观察和了解一个牛人,成了我主要的学习方式(我一年大概能读30-50本书吧)。

在非科学技术领域,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观察得来的,比如我在做广告的初期就阅读了几万个世界上最好的创意广告;一种是通过阅读,直接看书看会的,我的朋友李叫兽就是这样的,他通过阅读理论就直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了。但我相信,李叫兽那样的人不多,大部分人是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以及别人的案例和作品来学习的。

当然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现在就更加喜欢和习惯通过理论学习然后进行实践的方式了。

以上,是一个老男人的一段自恋式的唠叨。

(完)

推荐阅读

从锅炉工做到创意总监

李叫兽为什么能成为李叫兽?

从小白到营销大咖,这是套路的胜利


房价查询APP兔博士为公号年度赞助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