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顶尖文案TOPYS
关注TOPYS微信,即时了解TOPYS的各种动态,抢先知晓全球最新鲜、最棒的创意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顶尖文案TOPYS

推广 | 是什么,让星巴克选择与微信合作?

顶尖文案TOPYS  · 公众号  · 创意  · 2016-12-12 22:2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2 月 8 日,星巴克宣布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在中国大陆近 2500 家门店内接入微信支付,并将于 2017 年初在微信平台上共同推出“社交礼品”。全球餐饮界的那片墨绿终于要与中国科技界的这抹浅绿汇合了,到底是什么,让星巴克选择与微信进行合作?





※ 星巴克是移动支付的元老级选手

“很多人出门时不会带钱包,但鲜少有人不带手机。”


在谈到移动支付对星巴克的重要性时,星巴克 全球首席数码官 Adam Brotman 这样表述。的确,当你以为星巴克只是家逼格够高的咖啡馆时,星巴克早已经把移动支付玩得炉火纯青。


早在 2009 年,星巴克就在北美推出了第一款 app,允许消费者绑定会员卡进行手机支付。随后 2011 年,星巴克在 app 中整合了移动支付功能,信用卡和 PayPal 账户也被允许添加到 app 内为会员卡充值。




2014 年 12 月,星巴克率先在美国波特兰地区推出“手机下单和支付”(Order& Pay)试点,用户只需在星巴克的 app 上提前下单并在线付款,就可以免去排队等候的烦恼,让星巴克提前为你准备好订购的饮品。 对于很多赶时间的上班族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提高生产力”的事情。



2015 年 3 月,星巴克开始把这项成功尝试推广到全美的所有星巴克咖啡店中。根据星巴克发布的 2016 财年第四季度财报,目前在美国,有超过五分之一的星巴克订单来自“手机下单和支付”,移动支付正逐渐成为星巴克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形式。




得益于发达的信用卡支付体系,美国消费者其实并没有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星巴克却在这片还未开发完全的“处女地”中开垦出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良田。


时任星巴克全球 CEO 的霍华德·舒尔茨在 2014 年 11 月的财报会议上宣布 ,2 013 年全美的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为 13 亿美元,其中大约 9 成是通过星巴克的 app 完成的。在移动支付并不流行的美国,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来华“水土不服”?最终还是要走微信

但与美国市场的火爆相比,星巴克的移动支付似乎在中国这里“亮了红灯”。


“忠诚度”极高的会员体系造就了星巴克移动支付在美国市场的成功,但在把这个项目推广到其他国家时,星巴克却忽视了当地的实际情况。


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地区也复制了美国的移动支付方式,仅支持将星礼卡关联到官方 app 的星享俱乐部帐号来实现移动支付。尽管同样支持 NFC 近场支付(包括云闪付、Apple Pay  或者 Samsung Pay 等),但与更为普及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相比,星巴克的移动支付还是略显“格格不入”。





试想,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早晨,已经被移动支付“宠坏”的你,照例只带了手机出门。走在路上,你突然想去星巴克买杯咖啡,却在结账时被告知只能用星巴克 app 中绑定的星礼卡或者 Apple Pay 支付才能摆脱没带现金和银行卡的尴尬。什么?你既不是星享俱乐部注册会员,也没有开通 Apple Pay?那,就没有然后了。


于是,你“尴尬又生气”地逃出星巴克,转身到街边的早点摊“扫码”买了一杯豆浆。


这样的场景看上去很戏剧化,但却是很多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遭遇。除了星巴克的忠实用户,这种“突然想来一杯”的消费者很容易被高门槛的app 内支付“击退”——他们根本不想为了买一杯咖啡而专门下载一个 app 或者购买星礼卡。




而对于星巴克爱好者来说,对咖啡的爱也无法抵消使用时的不愉快感受:“步骤太繁琐”、“还得去实体店买卡,天猫卖的虚拟星礼卡无法绑定”、“这就相当于一个电子储值卡”。


的确,星巴克在中国地区的移动支付进展步伐太慢了。


早在 2012 年,星巴克就在中国区推出了 app,但直到 2015 年 6 月,它才推出虚拟星享卡。今年 7 月,星巴克正式在中国推出可以绑定星礼卡的新版 app。而此时的中国,正是一派移动支付激战正酣的场景。


根据 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 ,2016 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 62011.3 亿元,环比增速 33.4%。而在市场份额方面,支付宝占比 51.8%,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占比 38.3%,二者基本“统治”了中国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形成“两强对峙”的格局。




可以说,中国用户的移动支付消费习惯基本上是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培养起来的。大到商场、超市,小到街边的水果摊甚至集贸市场,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码支付已经成为了中国消费者的日常。如果想在中国市场推广移动支付方式,这两者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面对具有这样特征的中国市场,星巴克不得不选择“入乡随俗”,用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更具有优势的本土移动支付方式。


如果说上线天猫旗舰店、引进茶产品线 Teavana 是为了在战术上“讨好”中国消费者,那么与微信的合作则更像是星巴克真正愿意“低下头颅”,从战略上好好拥抱中国市场。




受天然的社交基因影响,微信支付最初建立在以亲人、朋友为主的熟人社交基础之上,账户之间的转账交易更加频繁,并且带有浓厚的社交属性——多表现为微信红包或转账。得益于社交属性,微信在线上培养了用户的早期使用习惯,因此比起其他支付方式,微信支付的用户粘性更强。

但随着线上市场日趋饱和,微信逐渐将支付场景逐渐拓展到了线下。在线下,挖掘具有特色的支付场景是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最佳路径,微信的多元属性在此时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对很多人来说,除了吃饭和睡觉,玩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每日必备。而在眼花缭乱的智能手机应用中,微信几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在群里跟朋友聊八卦抢红包、发朋友圈“晒自拍”、用微信支付付水电费、去便利店买东西、看公众号的推送文章……可以说在不知不觉中,微信为用户提供了从社交到支付再到生活的全方位场景覆盖。




今天,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社交软件或者支付软件,它正以其多元化的功能和全场景的覆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将各个行业的商业壁垒逐个打通,形成线上线 下的消费闭环。


截至 2016 年第三季度,微信在全球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 8.46 亿。在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要触碰到天花板的今天,仍在不断增长的用户数似乎给社交支付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选择与微信合作的星巴克,也将在共享微信庞大用户的基础之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商业范围、创建更多的消费场景。


双方声明,将于 2017 年初在微信平台上首次尝试“社交礼品”模式。在活动中,用户可以在微信上实时将星巴克的礼品卡和饮料券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并且在赠送时添加文本、图像或者视频一同送出祝福。对方收到分享的礼物后,可以将其保存在微信账户中,随时前往星巴克门店进行兑换。




这种将微信的社交属性与星巴克礼品卡体系结合在一起的模式是一种基于熟人社交的新型商业模式。类似于微信红包,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多元化,而从现金交流过渡到电子礼品卡的分享,更实现了社交关系的品质提升。


最生活化的科技公司和最科技范儿的生活方式公司

移动支付和电子礼品卡其实仅仅是双方战术层面上的“初次牵手”,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两家公司具有相似的价值追求。


对星巴克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在贩卖咖啡,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方式——像意大利人对待浓缩咖啡那样对待生活,优雅、浪漫、休闲、精致。


在星巴克灵魂人物霍华德·舒尔茨看来,“意大利人把咖啡喝成了一曲咏叹调”,他们利用咖啡作为纽带,把喜欢咖啡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位于工作和家庭以外的“第三空间”。




可以说,在星巴克的咖啡店中,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是一杯杯香浓的咖啡,更是背后深厚的感情。消费者可以用星礼卡代替普通贺卡和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无形之中,情感与产品联系在了一起。




而在“第三空间”之外,星巴克也在思考如何用前沿的科技升级自己的空间理论,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差异化体验。


先后推出了门户网站、手机app、推广移动支付之后,星巴克还在店内推出免费 Wi-Fi,并提供 Powermat 无线充电系统。星巴克还和在线音乐订阅服务 Spotify 成为长期合作伙伴,而在星巴克的 app 上,用户除了可以使用移动支付,还可以叫咖啡外卖,甚至用 Uber 打车。



如果说曾经的星巴克只是用最传统的咖啡来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增加了更多“科技味儿”的星巴克则拓展出了社交的“第四空间”——使交流变得更直接、便捷。


对于微信来说,对生活方式的关注也是一种自下而上式的需求展示。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从其官方定位就可以看出,微信不只是要做一个社交或者支付的流量平台,而是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更多有创造性、有价值的东西。

微信的社交源于熟人社交,以情感作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让他们在平台上交流、消费,获取多样化的生活体验。从前,人们通过书信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如今,微信用科技将这种交流方式“升级”:有事没事语音留言问候一下,路途遥远不便相见时视个频,表达谢意时发个红包……




通过不断拓展社交支付的使用场景,微信正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微信成为了最生活化的科技产品。


作为最生活化的科技公司和最有科技范儿的生活方式公司,除了科技层面的创新,星巴克与微信的合作带给我们很多想象空间:双方的共同价值观都在于用优质的产品实现人与人之间更有品质的连接,而这点,也是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今后,不只星巴克的消费者,所有的微信用户也能因此共享这两家公司合作带来的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生活价值的提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