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读者的声音
图片来自网络
格斗孤儿不是那个唯一的孤独者,社会中随机分布的孤立无援导致了守望相助的匮乏。他们路在何方,继续叩问中国。
原文节选
无意在这里借格斗孤儿来否定公益付出,但一个问题很可能值得被挑明,亦即:当体制与社会在各自的缺陷处相逢,如何一揽子解决格斗孤儿的问题?现实图景却是,一边对政府遣返原籍抱以不问后事如何的热烈掌声,一边沉醉在凉山公益的牺牲奉献中,沉浸在自我感动中。所以,格斗孤儿与凉山现实的因果关系中尚有反思的空间。而在舆论的表现中,对这种非常明显的欠缺抱有冷漠心态,显然是缺乏现实体认的无知在作怪。它也展现了在重大的问题之前,社会反响很大,但社会反思早早抵达了限度。一个无思的社会,注定不能处理格斗孤儿的问题。
云友“闲敲棋子”:
我看有媒体报道说,凉山已实施15年义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学杂费全免,还有生活补贴;凉山的免费营养午餐,可以确保孩子们摄入足够的肉蛋奶。据此,凉山孩子不至于上不起学、吃不上肉。可“格斗孤儿”说,回去只能啃洋芋,在俱乐部还可以免费吃牛肉,因此不想回去。究竟谁在说谎?
云友“若愚”:
我去过大凉山,孤儿非常多。孤儿学校也没有太好的效果,缺乏父母管教的孩子并不好教育,很多逃跑不去上学。没有寄宿条件的更难帮助到孩子,上学要走俩小时的山路。很多有父母的孩子还不如孤儿,吸毒的父母怎么能照顾孩子?民间的救助经常被阻止,很多官员不希望被外界知道真实情况,接待我们的老师被警告,险些被辞退。这些孩子会不会吸毒?杀人?抢劫?不重要,因为不需要为此负责。
“老子化胡”只是中国文人的戏谑之作,相当于吵架不过使一些盘外招,却意外地引领了千年佛道大辩论的主题。
陕西佳县白云山明代壁画,老子八十一化图
原文节选
历代统治者出于统治的便利性需要,每每利用这个主题挑动双方的争论,再分别给予它们不同的待遇,让一个吃肉,另一个喝汤。为了避免处于不利地位,佛道两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伺候着皇帝,尽力让自家的思想和行为围绕着皇帝打转。在最初,佛教是作为一种具有反叛性的思想被中国人喜爱和接受的,可是到后来,就如同当年道教的转变过程一样,佛教也变得越来越不问世事,所谓普度众生也就沦为一句口号。佛教所倡导的思辨精神和不向世俗权力低头的传统在政府管控下日益暗淡,佛教徒们只有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才偶尔做出反抗。
云友“茅屋清茶”:
历次辩论无一例外由皇帝组织主持和裁决,结果如何,都不过一场取悦观众的斗鸡表演。佛道皆因普渡众生而起,最终无可幸免沦为权力走狗,辩论结果只关乎朝堂交椅位次,于民众利益早己无甚挂碍了。任何宗派组织,甭管多少信誓旦旦义正辞严,都不过一挂羊头的幌子而已。
云友“独脚象”:
老子化胡一直是中国文人的梦。当代国立大学教授坚持老子点化了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亦化胡之佳话。
再围绕“网络”、“传销”这几个老词儿说事,一则因隶属典型的“老生常谈”而无聊,再则会陷入“有关部门”预定的流程——就事论事,巧妙斩断与体制有关的任何瓜葛。
原文节选
李文星之死,不会改变什么,更不会令“有关部门”改变社会治理的作业理念,但它暴露了一个过去好几十年所形成的矛盾现象:我们拥有在银河系无比强大的组织、动员、号召、执行、制造能力,比如今天我们军事、文化那啥啥啥都是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位居第二已经是出于谦让的屈从;但同时,我们身边的许多事做不到也做不了,比如灭传销啊、网络无诈骗啊、食品不含毒啊、保持窨井盖完好啊、下雨不泡城啊、全民医保啊、住房教育养老不当产业啊、高速公路不收费啊,等等。李文星同学凶讯报道之际,刚好邂逅一个大业在宏伟光辉地展示,这件小事自然不会有损其万丈光芒。
云友“绿色和平”:
有能力管而不管是否收了费?作为公民我要求取消这些部门。
云友“阿怪很胖”:
能仰望星空,绝不脚踏实地。管的时候恨不得把手指头放哪都管起来,一出事情就怪当事人不懂。
云友“外星点心师”:
有关机构不作为,乱作为是当今社会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现在各机构都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一天和撞一天钟,都是太极高手。只要不出人命,没有媒体曝光而不得不倒查责任外,那个是会主动履行职责。最后再来一个临时工来推卸责任。
编者注:后台回复“李文星”,可查看原文。
杜月笙的确救了好些人,但是,他害的人也一样不少。
原文节选
杜月笙的关系网巨大,鸦片一项,深入云贵川,西南的军阀和袍哥,都在为他打工。在国民党统治之初,由于需要跟各个大号的军阀争胜,蒋介石也需要鸦片的收入补充军费,所以,一直对这个老相识的生意,睁眼闭眼。但是,随着统治的稳固,蒋介石开始需要清理鸦片了。不仅仅是为了面子上好看,而且也是为了正常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云友“北风零零六”:
最心虚什么,才会拼命的摆出什么样的姿态
云友“绿色和平”:
他只是会装人罢了,作为黑帮不止搞鸦片,不杀人越货能站住脚吗?不心狠手辣别人敢不给面子吗?
汪精卫的性情,热血是其所长,坚忍是其所短。本来只是作薪的材料,偏偏要去作釜,如何能够成事呢?
汪精卫(1883-1944)
原文节选
世人常拿勇于牺牲的“精卫情结”为汪精卫辩护,然而须知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如果说行刺摄政王,“精卫情结”大放光彩,那么投身“和平运动”,则非区区“精卫情结”所能承担和了结。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病逝于日本。三天后,远在美国的胡适收到死讯,曾写日记感慨:“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身,故终身不免有‘烈士’的complex(情结)。他总觉得我性命尚不顾,你们还不能相信我吗?性命不顾是一件事;所主张的是与非是另外一件事。”
云友“四海兰陵王”:
上古神话,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底层影响,文化心理等,其实是很深远的!
云友“萃大叔”:
此文客观。汪也算是民国一号人物,再怎么说,当今之世已少有人能及了。
云友“客家闲人”:
其“和平运动”之思想根源,还有一点:防俄,他认为中国与其亡于俄不与亡于日。不提此点,就不够客观。
看曹德旺的笑话,该舆论中包含了两种尾大不掉的心态:一是看资本家出丑,二是看工会耀武扬威。
原文节选
曹德旺到美国投资,按道理是很平常的选择,但之所以激荡国内舆论,最根本的原因要回溯到秦晖所言“低人权优势”下中国经济的成长史与转型动荡。具体来说,人们已经习惯了低人权优势下的经济发展,而美国福耀厂打破了这个习焉不察的冷漠心态。这也是为什么嘲笑曹德旺的人,并不把美国工会的挑战视作合法合理,而视作给曹德旺制造麻烦的组织;不把工会要求看成政治正确,却认为是给曹德旺挖下的“大坑”。在这起舆论风暴中,“低人权优势”已经超越了钳制工人福利的基本含义,还表现为一种思维的社会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