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I小岛
AI小岛,高效不烦恼!这里是AI的宝藏岛,通过AI魔法让学习和工作事半功倍,开启新生活的无限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新闻综合广播FM1076  ·  热搜!知名歌手,传来喜讯 ·  2 天前  
山西省邮政管理局  ·  雪花纷飞,寒意未减!未来三天这些地方雨雪持续…… ·  4 天前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  知名歌手突然病逝,年仅39岁!警惕:这个病越 ... ·  4 天前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  知名歌手突然病逝,年仅39岁!警惕:这个病越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I小岛

OpenAI 的双轨结构:一边做AI界的穷文青,一边搞最贵的Pro套餐!

AI小岛  · 公众号  ·  · 2024-12-28 16:32

正文

曾几何时,OpenAI 是许多人心中那个怀揣着理想的“文艺青年”:

“让 AGI 造福全人类” ——这个简单而宏大的初心,曾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与支持。

他们拒绝商业化,追求开放与公益,是 AI 界的“清流”。

然而,时过境迁,这位文艺青年似乎有了新剧本:

一边喊着“不忘初心”,一边靠 Pro 套餐赚得盆满钵满。

这画风一转,简直让人直呼: “文艺青年开始搞资本了!”

那么,OpenAI 是怎么从穷文青进化成“AI 界的两面派”? 今天咱们好好唠唠。

初心:不赚钱的文青实验室

2015年,OpenAI 诞生于理想主义的土壤,他们的目标听上去美好又远大:

“发展对全人类最有益的 AGI。”

当时,他们完全是一个依靠捐赠存活的非营利组织,没有产品、没有收入,连办公经费都精打细算。

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慷慨捐赠了算力,Elon Musk 则捐了一大笔启动资金。

那时的 OpenAI,没有商业化的压力,甚至明确表示:

“我们不追求盈利,只想做让全人类受益的事情。”

但很快,他们发现:靠捐赠玩不起 AGI。

训练 AGI 所需的算力和人才都在不断升级,而这些动辄上亿的支出,单靠捐赠根本支撑不下去。

现状:从“穷文青”到“文青资本家”

2019 年,OpenAI 宣布了一次“理性妥协”:

转型为“有限盈利”模式(capped-profit model)。简单来说,就是搞“双轨结构”:

“盈利部门负责搞钱,非营利部门继续搞科研,造福全人类。”

这套模式一经推出,OpenAI 迅速吸引了大量资金:

与微软签订 10 亿美元投资协议,深度绑定 Azure 云服务;
推出 ChatGPT,从普通用户到企业订阅,迅速打开市场;
从 $20 的 Plus 到 $200 的 Pro,再到可能推出的 $2000 企业套餐,会员订阅体系一路升级。

这波操作直接把 OpenAI 从“穷文青”送上了资本快车道,彻底甩掉了清贫的帽子。

搞钱的现实:是情怀崩塌,还是必要之路?

一开始,OpenAI 的“有限盈利”还显得克制, 但随着 ChatGPT 的爆火,这种克制似乎逐渐变成了“必须盈利”。

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 OpenAI,你们真的还记得初心吗?

而他们的理由也很硬气:

1. 研发太烧钱了!

训练 AGI 的成本已经不是普通实验室能承担的了。数据、算力、人才,每一项都是巨额开销。

2. 竞争压力大!

不搞钱,根本没法和 Google、微软这样的巨头掰手腕。

没错,OpenAI 说得头头是道,可用户们看着每月的账单,还是有点心疼钱包:

“从‘人人可用的 AI’到‘豪华会员优先’,这到底是不是原来的配方?”

从透明先锋到“护城河”守护者

让人纠结的不止是收费,还有他们的“开放性”逐渐消失:

曾经,每一项研究都会开源,论文与代码齐飞;
如今,模型发布得越来越“神秘”,理由是“为了安全”。

OpenAI 表示, 开源强大的模型可能带来滥用风险。

虽然听起来是安全第一,但大家不禁疑惑:

这到底是为安全着想,还是为了保持竞争力,巩固自己的护城河?

从透明到闭源,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OpenAI 的转型让人又爱又恨。

未来:文青与资本家的高难度平衡

就在今天,OpenAI 再次提出结构改革:

计划将盈利部门改为“公共利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PBC)。

简单说, 试图在公益与盈利之间找到平衡。

新的目标包括:

1. 保障使命长期持续

通过 PBC 结构吸引更多投资,为 AGI 的研究和应用提供资金支持。

2. 让非营利部门更强大

PBC 结构会让非营利部门变得更加可持续,拥有更多资源去推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公益项目。

3. 分工更清晰

盈利部门负责运营和商业化,非营利部门则专注公益,让每一部分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然而,这样的调整真的能解决所有争议吗?

初心还在吗?

尽管 OpenAI 一再强调,他们的使命从未改变,但收费模式和不透明的研究方式,让人感觉初心逐渐被野心取代。

技术的可及性如何?

Pro 套餐的高价,让许多普通用户望而却步。 AI 是否还能实现“人人可用”的承诺?

安全,究竟是谁的安全?

所谓的“对人类价值的对齐”,普通用户有多少话语权?

OpenAI,还是那个 OpenAI 吗?

从清流到资本玩家,OpenAI 的转型像是一场高难度的平衡秀:

一边要开放,一边要防范滥用;
一边想要公益,一边又离不开资本;
一边想要赚钱,却担心被质疑偏离初心。

这种双轨结构,究竟是理性选择,还是一场冒险?

或许,正如 OpenAI 自己所说: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 AI 时代,这样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有人失望,但不可否认,OpenAI 的技术仍然领先,仍然在推动 AGI 的进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