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邮政报
《中国邮政报》官方订阅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刀法研究所  ·  文心一言宣布将全面免费;ABC回应“比基尼安 ... ·  11 小时前  
刀法研究所  ·  亲历《哪吒2》联名,这是我们的复盘和建议|A ... ·  11 小时前  
玩物志  ·  情人节甜蜜来袭|充电贴贴,爱不离线 ·  昨天  
刀法研究所  ·  资生堂2024年营业利润下滑73%;%Ara ... ·  2 天前  
玩物志  ·  瑞幸涨价,「背刺」返乡打工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邮政报

我的邮情燃烧岁月

中国邮政报  · 公众号  ·  · 2019-09-19 17:30

正文


1949-2019

我和我的祖国

记录人: 李 巍

口述人: 顾联瑜

曾任北京市邮政管理局邮政处处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刚解放不久,报刊发行实行“邮发合一”,即把报刊的发行工作由原来的报社或书店转为邮政部门负责。伴随这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我于1953年1月1日,从新华书店华北总分店转至北京邮政工作,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个大的转折,而我也由此开始了所热爱的邮政事业。



第一天来邮政上班,我并没有去北京邮政管理局(现北京市邮政分公司)报到,单位通知我直接去一个叫“三官庙”的地方。这地方我从没听过,一路边骑车边打听,终于找到了位于前门东侧御河桥(现正义路)附近的三官庙。我发现,我的新办公地点竟然身处一座庙中,一路经过庙门、大殿、东西配殿来到后院,我即将工作的地方就在小院的一间平房里。由于大批期刊转来邮局发行,北京邮政在原发行科的基础上扩大了办公规模,设立了报刊发行处,并下设报纸科、期刊科、订阅科、发报股、发刊股、会计股等多个部门。三官庙就在北京邮政管理局所在地附近,将办公地点设在这里方便高效率地开展工作。


在那个年代,报纸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邮发合一”实施后,不仅规范了当时的报刊发行市场,而且扩展了邮政服务百姓的深度。我在基层“蹲点”调研过程中,发现人们都习惯将报纸订到单位,周一到周六能方便取报,而带来的问题是周日读报就不方便了。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我们及时推出了“星期日报”,通过调整邮政内部发行和投递流程,在星期日为用户送报,这在当时算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创新举措,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和赞扬。此后,我们不断优化服务,陆续开展了电话订报、邮筒订报、次日订报等业务,优化了邮政工作流程,极大地满足了百姓的读报、用报需求。

1959年初,我担任报刊业务科副科长,应局里要求,被抽调到了新成立的临时机构——竞赛办公室工作。竞赛办的业务种类多,日常的工作也很多,营业、分拣、运输、投递、发行、机要等都要涉及,很多时候因案头的工作比较多没时间去食堂,我便请同事帮我从食堂带两个馒头回来当作晚饭,在办公室一边工作一边吃馒头,时间长了,我这个做法就被很多年轻同志笑称“两个馒头一顿饭”。就在工作走上正轨不久后,我接到了一项新任务——筹备组织“首届全局操作技术比赛”,比赛面向全局员工、全部岗位,这样规模的赛事在邮政历史上尚属首次,毫无经验可以借鉴,一开始我真是毫无头绪。



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报刊专业找突破。我从报刊发行领域曾经组织的大型活动中寻找灵感,从投递、分拣、营业等岗位找到了一批行家里手,安排他们根据各自的专业制定比赛项目、规则要求、评判标准,确定比赛场地及时间等,就这样,比赛方案逐渐成形。首届技术比赛吸引了全局1.4万余名员工参加,共有56个竞技项目,先后持续了一个月之久。经过预赛、复赛的角逐,共有400人闯进决赛,最后,56个项目分别选出前三名被评为“操作能手”。


通过这次技术比赛,北京邮政总结出了43项成套完整的操作经验,并对300多种工具进行了改良,有效推动了各个岗位操作技术的进步。在技术比赛总结发奖大会上,时任邮电部部长朱学范还亲自到会,对北京邮政举办的这一创新活动给予充分肯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