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叔的第1476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知识星球,《星球密语—达叔周报+苏州线下见面会 星友资源对接》
前天,文章发出来:
失败。。
也在星球里留了个底,有兴趣的自取。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医疗说,我从2020年开始关注你,在那个时期,你的文章尺度要更大一些。
当文章被阉割,发送失败的时候,你会用图片等多种形式,继续做尝试。
现在,要平和很多,一点努力都不做。
是年纪大了,没了锐气?
达叔说,当时太年轻,想出头,拿捏不好尺度,是一种莽撞,并不是一种智慧。
你觉得我没了锐气,只是因为将近5年的时间,达叔在不断进步、迭代、商业化能力不断增强,而你在原地踏步。
总希望,别人来做你的嘴替。
你有愤怒的人,你希望别人来帮你骂,你有想宣泄的情绪,你希望别人来帮你出气。
然后,当这些莽撞的、热血的人,被利维坦一棍子打死,你就怎么做?
找一下个这种莽撞的人。
在整个过程中,你只是在不断的找替死鬼,不断的想找人搭便车,给莽撞的、风险意识弱的、热血者拼命鼓掌。
让他们去牺牲。
有一本书,站在基因的角度,就是在讲那些风险意识弱、有奉献精神的基因,在一次次重大选择里,死伤殆尽。
留下的,都是旁边看热闹的、搭便车的基因。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某种程度上,从古代的贵族战争,越发衍生到无底线的战争,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因选择。
从半渡而击,到司马懿的洛水为誓,谁越没底线,谁越会欺骗,使诈,来回摇摆的骗,谁就越容易成功,
一个真正聪明的商人、组织的老板、创作者,自己想要活得久、赚的多,都要清晰的找到自己定位。
不能被个别读者忽悠,更不能被下属忽悠。
否则,大概率要死无葬身之地。
真正的基本盘,是沉默的大多数,而不是在后台指指点点的人,更不是来指手画脚的人。
在后台经常发信息的,要求这个那个的,几乎都会被拉黑,尤其是没有任何贡献,却要求、废话很多的人。
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我时间,就是变相抢劫。
医疗说,历史上有一句:
偏信则暗,兼听则明。
达叔说,你懂个屁。
你知道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他说话的语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历史上,这句话的出处有两个:
一个是,作为宰相的管仲内容,《管子-君臣上》,说过类似的意思;
另一个是,魏征和李世民的小故事。
你能理解的意思,只有多听大家说话,不能偏信个别言论,但他们真的是在表达这个含义么?
不是。
他们这种级别的人,不仅是在建议老板要多听各方内容,而是在信息来源上,建立更多渠道。
类似于后来的密折制、锦衣卫、东西厂、军统、中统、网警等机构。
人家探讨的,是组织机构建设。
不是观念上的探讨。
你误以为要虚心纳言,广开言路,在现实运行中,你见过有几个老板,广开言路,虚心纳言了?
谁说的让你老板不开心,他就裁掉谁。
他对兼听则明的理解,就是在你和你同事的身边,安插一两个心腹、卧底,随时汇报你的动向。
这才是理解的核心。
医疗说,这次又开了一个脑洞。
上次开脑洞,是在昨天的苏州线下见面会,你在PPT里,提到了一个观念,房子是全球富豪的首选投资。
达叔说,错了。
这个观念,不是我提出的,是在学术期刊里,老外们做的统计数据。
在线下会里,分享的逻辑是什么?
达叔在找年化可以做到10%的、长期、稳定的投资机会,利用复利的时间效应,创造财富增长。
在一些研究机构的报告里,发现过去150的时间,在16个发达的主要经济体,大类资产长期年化收益率。
回报率最高的是房产。
至于你是相信这种科研机构,还是信其他小编们的胡编乱造,那是价值取向,是个人选择。
每个人,都是自己家庭里的君主,带领自己的家庭奋力前行。
其他所有的账号、新闻、书籍、自媒体,都是给你呈递奏折的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奏折的内容,还经常打架,分成左右两派,各有道理。
至于你的谋断如何,只是影响自己和家庭。
穷,就是自己昏庸导致的。
富,就是认知的犒赏。
后果自负,仅此而已。
比如,最典型的案例是什么?
最近万科郁亮,带领团队出来说,经过3年调整,房价已经回落到相对合理的水平。
讲了房产供给端的收缩,新房供给量严重不足,在去年下跌基础上,今年新开工面积,又下降了24% 。
还举了自己城市楼盘的案例,说自己6次开盘,6次全部售罄。
还说自己,把内外债还的差不多了,至少年内已无境外公开债了。
这是一个中性的信息,配合上了他的一些观点。
然后,一些评论区就被骂炸锅了,说这才哪到哪,还会继续跌,恨不得真正的跌成白菜价。
医疗说,你不认可这些观点。
达叔说,我认不认可,不重要,他们也不会听我的。
达叔只是想提醒一下背后的逻辑,这批整天在网上骂房价的人,在另外一个帖子里,就是看空美国,看多中国的人。
重合度,极高。
但他们并没有发现,自己持有的两个观点之间,存在着致命的冲突和矛盾。
一个能和美国并驾齐驱、甚至打败美国的经济体,一定是资产价格最高的经济体。
肯定不是资产价格跌成白菜价的地区。
一定是,吸引全国有钱人、全世界有钱人,去争抢头部城市、优质资源的经济体。
贵=好。
好=贵。
这才是符合基本逻辑的。
除了这个观点外,很多人意识不到,站出来发表信息的人,到底是不是在向你说话。
经常误判,误以为对方是在和你讲话。
错的离谱。
人家一排高管,都是身家过亿,甚至十亿级别的人,捏着鼻子出来表达观点,是在和投资人交流。
是2024年,中期业绩推介会。
碰巧用这种新闻发布的形式,作为一种信号发布,碰巧被你看到了,仅此而已。
放在其他时间点,对方是不可能和你说一个字,不会和你说任何一个判断的。
就如同2018年,也是万科,也是郁亮团队,喊了一个活下去。
也是向自己、向房产商同行喊话的,在2018年热气沸腾的楼市里,没人听。
同行没活下去,万科自己也差点没活下去。
信息密度不同,要听劝。
医疗说,从2018年听到活下去,你并没有停止扩张,也没听劝。
达叔说,有两点,你不能和我比。
1,在过去五六年的时间,我的现金流极其充沛,比资产扩张增长的更快,完全能够覆盖资产增长。
在达婶的压制下、在城市七八成的首付约束下,我家庭资产负债表,整体负债率并不高。
2,资产的时间点。
如果你仔细看达叔的文章,在2021年的房价高点,我们家都做了资产腾挪。
几套房,都卖在高点,多卖了几百万。
然后呢?
全部用来上海打新。
而上海的一二手价格倒挂,二手房价格即使有回落,也没有到破发的地步,仍然有浮盈。
3,新一轮扩张,选择的城市。
新一轮的资产开始扩张,选择的城市,都是长三角的头部城市,都是价格回调基本完毕,都是强势的区域。
投资的本质,无非就是4点:
A、买什么。
B、买多少。
C、何时买。
D、何时卖。
买入--持有--卖出,完成获利。
至于买多少,就是根据自己的现金流,进行自我平衡,让自己始终处于安全垫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