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老虎财经
环球老虎财经,全球财经资讯的中文分析平台,汇聚国内外主流机构投资者提供原创投资分析,致力于成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煮娱星球  ·  人死了还要被吸血,活该被封! ·  昨天  
煮娱星球  ·  哈?!他俩这是要分手啊... ·  3 天前  
奔流新闻  ·  大S将树葬!此前因骨灰放家中引邻居不满 ·  3 天前  
奔流新闻  ·  大S将树葬!此前因骨灰放家中引邻居不满 ·  3 天前  
河南日报  ·  《哪吒2》再登顶! ·  4 天前  
河南日报  ·  《哪吒2》再登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老虎财经

为何花旗这一次看多中国人寿成功了?

环球老虎财经  · 公众号  ·  · 2019-01-10 20:52

正文

来源:市值相对论(ID:szxdl1)


1月9日上午,花旗一份报告出来后,中国人寿H股股价旋即暴涨4%,截至收盘,涨幅仍达到3.26%。1月10日,中国人寿H股再度上涨1.16%。与此同时,中国人寿A股当天却下跌了0.15%。近年来,花旗多次发布报告看多中国人寿,报告出来后效果不一,也时常被打脸,为何此次花旗看多中国人寿却异常奏效?


近日,尽管市场上出现“寿险拐点”的言论,中国人寿股价依然连番上涨。1月9日,中国人寿H股早盘突然拉升,当日收报17.12港元,上涨3.26%。1月10日,中国人寿H股再度收红,收报17.38港元,上涨1.16%。A股方面,中国人寿1月9日、1月10日也分别上涨1.70%和下跌0.15%。


可以看出,中国人寿H股走势明显强于A股。据报道,中国人寿H股拉升或与花旗看多有关。 1月9日上午,花旗称开始追踪内险股,首选中国人寿。其在报告中表示:“中国人寿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而其股份人气正在改善,而且领导层重组后运营效率也正提升。”


花旗的看多,可谓是一次处于深水区的看多。 2016年6月,中国人寿从花旗银行手中竞购得到广发银行控股权。而后广发银行内部管理层改组,中国人寿管理层进驻,广发银行董事长任命则由花旗派驻改为人寿董事长接任。目前中国人寿大力借助控股子公司广发银行开拓银保渠道销售,并试图借广发银行渠道优势实现规模转型,花旗则是近水楼台。


该报告发布后,中国人寿H股涨幅一度超过4%,并带动其他内资保险股上涨。近年来,花旗多次发布报告看多中国人寿,报告出来后效果不一,也经常被打脸。此次,花旗看多效果显著,或与中国人寿“开门红”产品销售火热有关。此外,中国人寿2018年11月份换帅后,资本市场对管理层改善公司经营状况也有了新的期待。


//
“开门红”才是主因
//


“开门红”是指保险公司在每年一季度重点销售某些保险产品的传统,保险公司会通过一两个月的储备性销售,统一在1月1日销售。一般情况下,“开门红”产品保费收入目标为全年目标的一半。


因此,“开门红”产品成了保险公司全年保险销售的重头戏,所谓“开门红则全年红”,一季度保费规模更是奠定了险企全年的保费基础。


据天风证券预测,2019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和中国太平“开门红”产品首日个险新单保费增速约为165%、-30%、-15%、-55%、-15%。也就是说,除了中国人寿“开门红”产品保费增速大幅上升外,其余大型寿险公司纷纷下滑。


而根据中金保险团队的数据,中国人寿“开门红”产品也是一枝独秀。截至1月3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和中国太平“开门红”产品新单保费分别为360亿元、210亿元、13亿元、46亿元和70亿元。其中,中国人寿同比增长140%,而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和中国太平分别下滑30%、17%、55%和13%。


银保监会2018年发布的当年11月保险行业数据显示,1-11月,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5419.50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4790.70亿元,同比下降0.50%。


不管各大寿险公司“开门红”产品销售萎靡,还是银保监会数据,似乎都证明寿险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然而,中国人寿在现有的体量之下,仍能取得“开门红”产品翻倍增长,便显示不同寻常。或是中国人寿“开门红”产品销售超出预期,花旗才开始看多中国人寿股价。

//
换帅冲业绩?
//


多年来,中国人寿在增速上一直被中国平安压制,2018年年初,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平安将取代中国人寿,成为新的“寿险一哥”。如今2019年“开门红”产品表现上,中国人寿增长翻倍,而中国平安却下降逾3成。


或许,中国人寿“开门红”产品保单金额的高速增长,与该公司“换帅”后经营管理的改善有关。


2018年9月7日,王滨接替杨明生,成为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他也成为了中国人寿重组改制15年以来第五位掌门人。


就任中国人寿董事长之前,王滨曾执掌中国太平保险近8年。2012年3月,王滨就任中国太平保险党委书记、董事长,带领这家唯一将总部设在境外的中管保险集团,走上“三年再造”之路。彼时,中国太平总保费不到500亿港元,总资产不到2000亿港元。该集团总保费处在“不进则退、退无可退”的困境中,无论业务规模还是市场占有率,与其他几家大型保险集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而根据中国太平2018年年中工作会议透露,光是上半年,中国太平总保费收入就达到1058亿元,总资产更是首次突破了6000亿元大关。可以看出,在王滨执掌中国太平期间,该集团业绩得到了显著的成长。

//
规模还是价值?
//


执掌中国人寿后,如何带领“大象起舞”成了王滨新的难题。“要规模还是价值”,一直是阻碍国寿集团发展最大的难题。为了追求价值,2018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不惜狂砍银保渠道趸交保费500亿元。


不过,中国人寿市场份额已在过去数年快速下降,2012年还明确表示要确保寿险主业”三分天下有其一“,到2017年底,其市场份额却仅剩19.7%。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太平内部广泛流传的一个段子是,某位高管问王滨“我们到底是要规模,还是要价值?”,王滨的回答是:“如果我只要一样,要你干嘛!”


似乎,王滨首先追求的是规模。 2018年,中国人寿“开门红”产品保险期间还是20年,而2019年直接缩短至15年。对于保险产品来说,年限越短,产品吸引力越强,规模效应越好,但相应新业务价值偏低。


查询各大保险公司“开门红”产品,太平人寿的太平卓越智臻终身年金保险以及平安人寿的金玺人生、金瑞人生、平安福等开门红产品均是终身产品。仅从产品周期年限相比,中国人寿的开门红产品更有优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