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矿石面临的实际压力不容小觑,全球近一半的铁矿石产量被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和FMG四大矿商所垄断。垄断的“底气”来自于成本优势,中国开采成本将近于对方的3倍。
12月9日收盘,铁矿石主力合约I210报收918.5元,继续维持单日上涨。
自2020年4月以来,铁矿石主力区间累计涨幅为64.7%,区间上涨361元。
9日晚间,大商所公告,12月14日交易时起,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在铁矿石期货2105合约上单日开仓量不得超过5000手。这已是3天之内,大商所针对铁矿石下达的第5条新规。
铁矿石价格飙涨,冲击着下游钢铁产业的心理防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近日就公开表示,近期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超出行业预期,不利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这并不是中钢协首次喊话,上一次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
往事:“力拓案”与中钢协的溃败
从2003年起,中国的钢铁产能由1亿吨增加到了6亿多吨,铁矿石进口量也相应窜升到了6亿多吨。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中国占全球铁矿石进口份额首次反超日本,并从此稳居榜首。
与进口量齐飞的是铁矿石的价格,2007年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88.21美元/吨,而到2010年已经升至128.38美元/吨。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钢材价格暴跌,国内钢厂无法承受高昂的矿价被动违约。到2009年国内大基建复苏,国内钢材需求旺盛,钢铁企业开始不惜一切代价抢购矿石。
面对持续攀升的矿价,中钢协与三巨头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展开谈判。
然而谈判进行的并不顺利,在极不对等的供需关系下,三家矿商得寸进尺,甚至直接发出“最后通牒”——不接受就停止供货。
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力拓胡士泰事件”。2009年,力拓驻中国办事处负责人胡力泰被上海相关机构拘留。2003年至2009年,前者在对华铁矿石贸易中,多次索取或收受钱款并获取中国钢铁企业商业秘密,给钢铁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这场谈判最后以中钢协的溃败收场,中钢协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目前的供求关系下,中国企业在铁矿石采购方面没有任何发言权”。
至此,维持多年的“长协机制”彻底瓦解,此后中国大量企业开始在澳大利亚直接进行铁矿石开发,自己找矿、开采。
直到2013年,大连商品交易
所推出全球第一款铁矿石期货产品,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定价体系。
探因:人为逼仓 or 供需失衡
对于铁矿石近期价格单边上涨的原因,各方的观点迥异。12月6日,中钢协公开表态直指贸易商招标异常、期货多头人为逼仓,加之临近年末,下游建材需求趋弱,让疯狂铁矿石价格高位跌落风险也进一步增强。
援引界面新闻的采访,一位匿名分析师人士认为,此次铁矿石涨价,期货拉涨的成分很大,钢厂在期货中并不占大头,占大头的为期货公司。该分析师认为,虽然澳元升值也助推了铁矿石价涨,但汇率升值的影响有限。
另一位期货人士则称,铁矿石涨价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供需面。
随着国内疫情步入尾声、疫苗研发的利好不断涌现,加之政策层面不断释放将加大基建投资的信号,国内钢材需求先行启动。
这位人士基于行情做出进一步分析,相较年初价格,铁矿石期货价格的上涨幅度低于现货涨幅,这说明期货市场价格并未严重背离现货市场价格。这也表示,主要是供需导致铁矿石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水平。
该人士认为,明年1月到期的合约2101并不存在逼仓现象,该主力合约反映的正是近期铁矿石价格走势。
深度:澳大利亚的断供威胁,值得担心吗?
这里谈到供需关系,就不得不提一下国内铁矿石的主要来源。商务部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中国对进口铁矿石已形成高度依赖,目前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0%左右。
2019年,中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0.68亿吨,同比上升0.5%,同时,201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累计金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14.617亿美元。另据相关报道,62%的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
但与此同时,中澳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紧绷,澳大利亚外交部长甚至公然叫嚣,要对中国断供铁矿石。
要知道的是,在澳大利亚的对外贸易中,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贸易国。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总出口总额为1504.8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39%,铁矿石出口更是占据70%左右的份额。一定程度上讲,与中国的铁矿石贸易也攥着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
因此,“断供”一说或许并不现实。但是,中国铁矿石面临的实际压力并不容小觑。
首先,由于全球近一半的铁矿石产量被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和FMG四大矿商所垄断。
垄断的“底气”来自于成本的绝对优势。下图是全球主要矿商的开采成本,2012年四大矿商的开采成本约为50美元/吨,而中国的开采成本却高达150美元/吨。到2018年,这种差距缩窄,但中国开采成本仍达到70美元左右,将近于对方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