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养老周刊
在这里,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邳州银杏甲天下  ·  事关2027年高考,省教育厅最新公告 ·  昨天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2 月 21 日,宜静止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几乎不识字的她,完成了一部关于自己的人生叙事 ·  5 天前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3 天前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3 天前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考试报名:3月3日至7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养老周刊

关于养老,他们向国家体的这些建议,哪一条最打动你?

中国养老周刊  · 公众号  ·  · 2019-03-17 11:00

正文


点击左上角蓝字,每天获取独家实用干货

编辑:万仁涛;本文字数4059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图片来源于百度



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养老从来都是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达 2.5 亿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同时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面对滚滚而来的 “银发浪潮”,如何真正解除后顾之忧, 在今年的 “两会”上, 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接下来,我们精选部分关注养老服务领域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和议案,看一看哪一条建议最打动你?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

刘贵芳代表:

把农村闲置的、政府创办的养老机构进行整合,让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赋予其养老功能。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大多都有闲置床位,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床位短缺问题。大力推广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家庭病床应该列入医保报销范围,既方便老人就诊,也可节约大量医保资金,最终达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杨蓉代表 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金刚里社区民警 ):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小区严格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的小区通过资源整合、腾退、置换等方式,配置相应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尽快出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移交制度,明确配建要求、程序、移交与运营管理等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实行联合督查。

李志强代表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

建议推进养老机构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区域性养老是指充分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以养老机构为中心,建立辐射周边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要科学谋划跨区域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先将周边区域人口密度高、养老服务需求集中的养老机构纳入建设改造资助范围,提升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

建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等相关标准,加快研究区域性养老服务医疗、低保、救助、慈善等扶持政策对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区域性养老服务行业,支持具有实力的养老企业探索实施跨区域品牌化、连锁化战略,聚力打造养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要创新 “互联网 + 养老”服务模式,采用适合老年人的技术手段,使老人、亲人、养老机构、养老从业人员及医院之间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线上和线下有效整合配置资源,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的养老服务。

耿遵珠代表 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

整合多方力量,综合施策,加大对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支持力度,使其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从而构建多层次养老供给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设施,解决养老场地、床位短缺问题,在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加快配置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活动中心、集体食堂等场所,配置简单的卫生医疗设备,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和看病所需,让老年人不脱离熟悉的环境,就近入住。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养老机构建设。

高明芹代表 山东鸢都英合律师事务所主任 ):

高明芹指出 , 当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仍然不够完善。应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的财政投入 , 提高农村老人的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在增加基层养老院的同时 , 加强职业院校老年养护专业的设置 , 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养 , 并提高待遇 , 吸引更年轻、更专业化的人才加入到农村养老工作中。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 , 比如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设 , 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和大队等公有资产 , 由村委会具体运作 , 重点为高龄、空巢和失能的老人提供生活、医疗、护理和文化方面的帮助。

国家有关部委应加大引导力度 , 让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机构序列 , 通过政策倾斜 , 适当给予土地、房屋、资金补贴、税费减免、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 鼓励和吸引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到农村办养老院。同时 , 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资渠道 ,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各界对农村养老服务提供资金帮扶。

张静代表 唐山市工人医院院长 ):

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三甲医院,受平均住院日限制,老年患者难以享受充分的医疗服务。因此, “医养结合”作为应对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和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被寄予厚望。为此,依托综合性医院强大的医疗平台、先进的康复设备、精准的健康管理,建立具有养老功能的照护型医院,实现医养结合、康养一体、慢病照护、床边门诊、医养无缝对接式的全面养老保障。在医院内办养老机构,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让失能、半失能老人安享晚年。

刘丽 代表( 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光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

当前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达 2.5 亿人 , 而其中绝大部分老年人都在家养老 , 这不仅是因为养老费用方面的考虑 , 更多的是碍于社区养老机构参差不齐、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 , 从地方先行再到国家层面 , 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统一规范 , 在建设、运营、监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 并在人、财、物等投入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 给予一定优惠扶持。对于社区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用工不足问题 , 通过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课程、校企合作等方式 , 引入专业化人才队伍。

吴友胜代表 安徽华茂集团动力分厂弱电班班长 ):

医养结合的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的两方面资源 , 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要做好整合 , 首先要规划先行 , 做好顶层设计。要借助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契机 , 加快全面推进“医养结合”行动方案和实施计划 , 加强行业发展规划引导。同时大力支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养老机构 , 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 鼓励社会资本开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 把社区医疗机构纳入养老机构组成部分。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养老项目成功操盘诀窍!

王萌萌代表 安徽省定远县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

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是有大病或者有残疾长期卧床不起的 , 可以利用废弃的小学教室、卫生室、活动室等公共场所建立医养结合的疗养院。采取公建民营的形式运行 , 费用可由政府、收住企业、贫困户三方承担 , 也可通过政府补助 , 由收住企业和贫困老人自行承担。

张荣珍代表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

养老院的基础护理平均费用超过当地退休养老金水平 , 失能、失智老年人需要的长期护理费用加重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负担。因此 , 她建议通过建立老年长期护理险 , 作为受政府规范性文件强制保障实施的独立险种 , 来破解这一难题。

老年长期护理险资金筹集可以由个人医保账户划拨、单位配套缴费和政府补贴共同集资 , 对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重度残疾人等群体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全额资助。在费用报销方面 , 长期护理险重点保障长期处于失能、失智状态的参保人与所需医疗护理等基础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照料费用 , 经评定享受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人员 , 按照一定的比例由个人负担和老年长期护理险统筹支付。

全国人大代表刘英才: 提高失独老人救助扶助标准;提高失独老人救助扶助标准;鼓励和帮助失独老人成立自助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养老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仪爱文: 在医养结合方面应鼓励床位空置率较高的基层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转型为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 “医养结合”型机构,直接提供养老照料和医疗服务,拓宽“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渠道。

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 加强养老护理人才规划,完善以技能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养老护理志愿服务队伍,营造尊重养老护理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及恢复护理员资格,建立护理员职称。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审计厅副厅长马玉红: 建立具有养老功能的社区中心。包括老年公寓、老年集体生活住宅等。

全国人大代表、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卓长立: 当前存在养老服务人员数量紧缺,或是技能不够、态度不好、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应该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政协委员提案

张广东委员 河南省周口市副市长 ):

要探索解决养老机构报销难题,尽快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明确医保报销内容和标准,并将其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及范围。要通过财政、税收、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转型或新设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直接提供养老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

罗玉平委员 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 ):

推进生态与保险、旅游、教育、文化、康养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进一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机制。推进大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亟待引进基础厚、实力强、服务优的保险企业,加快形成产业聚集,推动产生规模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