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闻行业被人工智能颠覆,新闻人会不会被取代?是否存在新闻作品,是人工智能无可超越?”打开活动H5,一连串发问简洁有力,直指AI浪潮之下,新闻行业面临的隐忧。
智能家居、增强现实、自动驾驶、Alpha Go,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爆炸式涌现。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对当下及未来的认知,都在以互联网时代以来最快的速度刷新。AI在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已经由设想走进了显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了,而且它无处不在。
媒体人的不安感,早在三四年前开始蔓延。一家名为Automated Insights的人工智能公司开发的自动写作程序,已在2014年撰写出10亿篇新闻稿。该公司公关经理James Kotecki在2015年发言称,只要需要,系统每秒能生产出2000篇新闻稿。
彼时,大量国外媒体开始骚动,记者会不会被大量裁员是首先被关注的话题。美国科技媒体网站The Verge发表的态度是:“计算机不会取代记者的工作,无论如何,至少现在不会。相反,它还会促使写作者对宏大议题进行更多批判性思考。”
而这一态度近两年又开始松动,毕竟机器人已经可以撰写出优美又不失意境的诗歌。最具个人色彩,也是时下最受追捧的新闻类别——非虚构作品,是否能被机器人完美复制甚至超越,则有两派观点争执不下:一方认为,批判性思考和人文关怀是机器永远无法做到的;另一方认为,只要深度学习的程度足够,机器会比知识有限的人类做得更好。
本次活动中,当选4强的新闻作品分别是李微敖的《安邦路线》、宋玮的《百度的冬天》、杜强的《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谢梦遥的《孤胆恶棍:Gai和他的说唱江湖》,分别出自《南方周末》、《财经》、《智族GQ》、《人物》等盛产优秀新闻作品的知名媒体。
其他的被推荐作品中,既有早年间教科书级的非虚构作品,如李海鹏的《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曹筠武的《系统》,也有近期发表的深度好文,如何瑫的《嘻哈匪徒》。对复杂事实的把握与呈现、文学性、人性思考与价值判断,是这些作品被广泛推荐的共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