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无法超越的,“历史”是一个能让所有人心悦诚服的答案。
很多人说,想用最短的时间重温过往上海的人文风情,那就去虹口走一走。了解了虹口,等同于了解了上海,无论中外。
这里,是
海派文化的发祥地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虹口在时间的历程中,更成为了
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
,与“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一脉相承。
虹口作为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涌现了许多对于申城颇具意义的“第一”。
1882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通了
第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
,而礼查饭店(现为浦江饭店)是第一个接通的地点。
1879年5月28日,英国电气工程师毕晓浦在虹口乍浦路的一幢私人仓库里,利用7.46千瓦的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自激式直流发电机,发出的电力点亮了碳极弧光灯,放出洁白耀眼的弧光,试验获得成功,
点亮了中国的第一盏电灯
。
外白渡桥,则是
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
。桥头的石刻“外白渡桥·一九〇七年”是对历史的证明。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创办了
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
——虹口活动影戏院,虹口成为中国电影放映事业的发祥地。
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吴淞铁路、“远东第一大厅”上海邮政大楼、中国第一个专业足球场、上海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消防瞭望塔
,都在虹口诞生,造就了现在历史悠久,沉淀内敛,同时也对全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众多的“第一”,使虹口成为当时先进技术进入中国的窗口,成为展示先进科技与文化成果的重要舞台。一路走来,也是一条在地文脉打卡游览路线。
说起虹口,
鲁迅公园
无疑是标志性的存在。
鲁迅先生曾在《藤野先生》中写到樱花,“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而初春之际,在鲁迅公园里赏樱,则有种奇妙的共通之美。每当人们提起虹口,总会想到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众多作品也诞生于此。
1927年,鲁迅先生从广州移居上海,住在虹口景云里。在景云里23号,鲁迅与许广平建立了小家庭;在18号,鲁迅与柔石成了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在17号,鲁迅迎来了儿子周海婴的诞生。
鲁迅后来还居住过虹口的
拉摩斯公寓及大陆新村
,他的生活、创作与虹口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情谊还体现在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上。
天马书局
是鲁迅的御用出版社,
内山书店
是鲁迅在上海生活时经常光顾的场所。曾有人研究统计,鲁迅累计去过内山书店达500多次,可谓书店熟客。
2022年末,这座历史建筑以“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的新面貌重新回归,在历史与文化中穿梭,欢迎一切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营造1927的人文气息。
在虹口的历史长河中,除了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还涌现出众多其他杰出名人。
那时,茅盾写出
《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冯雪峰编
《萌芽月刊》
;叶圣陶编
《小说月报》
,扶掖丁玲、巴金、戴望舒、沈从文、朱自清等大批文学新人;柔石与鲁迅共同创办朝花社,写出
《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见证了文学史高光时刻,虹口也变成了蓬勃向上、文化自新之地,代表上海的文脉传承和文化理想。
海派文化在上海发源,虹口凝聚着海派文化的精华,开埠初期的上海,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敢闯天下的人,尤其是港粤人。
据文献资料记载,晚清民初,
上海粤籍人口约为六到七万,大多居住在虹口
。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他们往往通过铁路来到上海,而虹口北站作为当时上海重要火车站,自然成为了他们抵达上海的重要入口。
广东人在虹口北站附近逐渐形成聚居区,带来独特的广东文化和生活方式。开设的餐馆、商店和娱乐场所,焕新了虹口的商业氛围,
酒店的广式早茶成为当时沪上摩登的休闲方式
。他们也将广东人勤劳能干、善于经商、敢于创新的优势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位于虹口18街坊的扆虹园
,为当时广东赵姓富商所建,俗称“赵家花园”,在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夕,广东同乡会为他设宴庆祝,地点就选在了这里。
循着历史的陈迹,窥得当年虹口一带的繁华景象。
扆虹园所在的虹口18街坊
,8条石库门老里弄,化身为
今潮8弄
成为网红打卡地,将海派文化诉予众人。
扆虹园正在新生为
上海文学馆
,
会成为一个宣传上海、宣传上海文学、中国文学的平台,
以上海文学史料等文物资源研究为基础,
实现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
。
未来新旧彼此共鸣,在摩登风雅的海派元素浸润下,石库门老建筑有了全新的内涵,
吸引人们近悦远来。
近代岁月中百年风云历史浩瀚,上海滩商贾云集。虹口作为海派文化发祥地,民族工商业也蓬勃发展。
沈联芳集资40余万两白银,创办
振纶洽记缫丝厂
;被誉为“中国火柴大王”的刘鸿生,
在虹口创办了自己的火柴厂
;上海滩著名的金融业巨子谢纶辉,任
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上海通商银行
总经理之职,一生以金融为业并卓有成就……
这些先驱与事迹,成为了民族工商业崛起于虹口的基石,为这片传奇之地增添无尽魅力与光彩。
属于虹口的故事,由此而起,且远不止于此。当虹口18街坊新生为“今潮八弄”,17街坊也从“鸿”到“弘”,在新时代里以“新身份”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如符号一般深入城市脉络。
一字之差,道出更上一层的理念。以弘安里为起点,上海的风貌别墅,将有一次显见的改变。
从传说落地到现实生活,
保持原来的石库门里弄风貌,容积率仅1.1
,是平衡上海城央旧改和风貌保护的创造性途径。
如何才能代表海派,代表上海超高居住水平,也是风貌别墅的重要命题。
目前弘安里的做法是,
尽力保留风貌特色
,有的是建筑平移,有的是老砖老瓦翻新,有的是门头、过街楼、小景观的搭配沿用,有的是用现代化材料,经过几十次复杂工艺尝试,打造出拥有历史肌理和岁月感的台阶、墙体、窗台、栏杆、露台,俗称“修旧如旧”。据说,有些外立面的成本,要比单纯石材干挂,高出两三倍。
都说物以稀为贵,容积率仅1.1,也是弘安里的关键。自颁布限墅令后,住宅用地被严格要求提高容积率,1.0以下低容积率土地原则上不再新增批复,至此,低密度产品日渐减少。
在新房市场,更是鲜有低于1.0容积率的产品入市
,即使有,也清一色分布在郊区,并且都是多年前拿的地了。
再回顾一下去年四次集中土拍,一共出让了114块土地,最低容积率也有1.1,仅有12块宅地的容积率位于1.2以下,
没有一块出现在内环内,未来也只会越来越少
。
4种不同时代特色,11种工艺技法、5大风格的立面,6个新组团,整体延续原“一街坊、多组团”的风貌特征,三条南北向主弄、多条东西向支弄的总体布局,延续原肌理风貌。
限高10米,有且仅有121套可售房源
。
提纯海派符号,选植上海洋房经典花卉,营造富有层次与移步换景的精致园林,构建巷弄与繁花的诗意画境,呈现“
巷弄·繁花里
”,让门外的繁华与窗前的繁花于此高度和鸣。
从具体户型结构来看,弘安里将原有旧里的“长进深、天井式”布局,
优化为大面宽布局
,部分户型还巧妙地增设南院,预留可供自身需求和喜好自由创造的功能空间,对家庭事业成熟的城市中坚力量而言,也是日常生活的“调味剂”。
弘安里还藏着一个
多功能会所,配置恒温泳池、健身、瑜伽、多功能厅等
,为居者营造一处跨越时空的先锋社交舞台,街坊之间的人情味,始终未变。
有天有地,有门厅有院落,有露台有会所,有鸟语花香,也有历史联想,这就是弘安里想要带给大家的生活。
最后,这样的作品,并不是每个开发商都能做到的。
招商蛇口、绿城中国、上海地产
,三家开发商精诚合著,能够主动肩负上海老建筑保护开发的历史重任与使命,一定是对城市历史、脉络、细节、场景等非常敏锐才能实现。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然而领头者只有一个,今天,时代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案例。
提起上海,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可能还是黄浦,但虹口凭借百年的海派精神创新与包容,正在努力赶超黄浦,成为上海,瞭望世界的窗口,亦是世界对东方的所有想象。
弘安里的出现,既传承了上海过去的辉煌与荣光,也代表了这个城市的长远与未来。
*免责声明:本广告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等仅供参考,非交付标准。所有信息均以政府部门最终审批及买卖双方正式签署的法律文件为准。预售房屋不划分学区,项目周边学校等教育资源的介绍仅为提供相关信息参考。文中所有户型面积为建筑面积(约)。本项目推广名为“上海弘安里”,政府主管部门备案名为“弘安里”,开发商:上海弘安里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虹口房管(2024)预字0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