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沉浸在虚拟的狂欢之中时,也越来越忽略现实当中的交流。一群好友坐在一起,没有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而是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手机,表情各异,敷衍式地回应着耳中听到的问题,这样的景象在当下早已司空见惯。
一些人因为过分沉溺虚拟社交,无法习惯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他们在网上聊天时异常活跃,对表情包的运用像魔术师手里的扑克牌一样信手拈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在面对面沟通时,却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呆滞木讷,罕言寡语。
根本原因在于,社交媒体能够提升我们沟通的速度和广度,但是在沟通深度方面,仍旧起不到什么有益的作用,甚至会起反作用。
“具体的百分比可能存在争议,但至少有75%的沟通都是非言语式的。”美国心理学家和情绪智力专家珍妮·西格尔博士在《感受爱》一书中写道,“我们进行虚拟沟通的时候,发送和接收信号的过程会存在明显的断裂。”
珍妮·西格尔博士在书中引用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加以说明。该理论认为,婴儿与其母亲之间共同感受到的那种令人愉悦的丰富感官体验会为未来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期望模板。在我们还没有掌握语言交流之前,所有的沟通都是通过动作、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来实现的,珍妮·西格尔博士称这些手段为“非言语线索”。
不仅无法用言语表达心声的婴儿需要借助非语言线索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感受,成年人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依赖于这种线索表达自己或者通过捕捉这种线索而更全面地理解他人。毕竟,在上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是通过面对面实现沟通的。
在我们平时的面对面交流中,非语言沟通时刻都在发挥作用,只是我们太习以为常,常常将其忽略。上万年的进化已经让我们的大脑能够极快速地接收对方释放出的非语言信号,同时又能够瞬间破译其中的含义,再综合接收到的语言内容,评判对方的情绪和目的。
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我们对信息的收集是多信道、全方位的。除了语言之外,我们还会密切关注对方的眼神和其他面部表情,还有肢体动作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都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而所有的这些非语言线索,在虚拟沟通时几乎都会消失。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其实是一个多重转码的过程,转码的同时伴随着信息的失真。用语言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是一次信息转码。对方将听到的我们的话语变成自己的理解时,又是一次信息转码。如果是虚拟社交,则又会增加一道语言转换为文字的转码。在面对面沟通时,我们能够借助于非语言线索,尽可能弥补转码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但是虚拟沟通会将这种失真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