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温故社
知幽渺之理而收显著之效:从实验到理论,探索催化反应隐藏的信息与机理,打开催化过程“黑匣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温故社

【解读】EES:“腾笼换鸟”原子置换策略构建铂单原子三维稳定配位用于高效电解水制氢

科学温故社  · 公众号  ·  · 2024-06-28 09:3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第一作者:岳长乐

通讯作者:卢玉坤、潘原

通讯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论文DOI:10.1039/D3EE04457B



全文速览
调整和稳定Pt基单原子催化剂的化学微环境是促进电催化析氢反应(HER)的一大挑战。在此,我们以多金属氧酸盐(POMs)(NH 4 ) 4 [ZnMo 6 O 24 H 6 ] (ZnMo 6 ) 为模板,通过缺陷置换构建了Pt单原子(Pt SA )的多级稳定体系。所获得的Pt SA @Mo 2 C@NC催化剂表现出了卓越而稳定的电化学 HER 性能,在 0.5 M H 2 SO 4 中的质量活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75.21 A·mg Pt -1 。进一步理论计算分析表明,Mo(C)-Pt-N 配位为Pt位点提供了缓和的电荷态和低 d 带中心,从而显著促进了质子吸附和H 2 解吸。本工作展示了通过精确调节三维化学环境来构建高性能 HER 电催化剂的单原子稳定策略。


背景介绍
氢是一种有价值的清洁能源载体,是化石燃料的替代品。Pt单原子催化剂(Pt SACs)被认为是目前商用Pt/C电解水析氢催化剂的极有前途的替代品。然而,精确组装和调节Pt SA 的配位环境是获得高活性、稳定的Pt SACs和了解Pt SA 构效关系的必要条件,其关键在于Pt原子的多级稳定和保护。构建载体中离散的单缺陷是捕获并稳定Pt SA 而不获得Pt纳米颗粒的有效方法,在多维的支撑载体中精确设计单原子缺陷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亮点
图1 “多级稳定”设计中的Pt单原子“缺陷置换”诱导工程示意图

1. 提出了“多级稳定”新策略,通过缺陷置换的方法,构建了“原子-团簇-介观”多尺度来调节并稳定“平面+轴向”三维配位组装的方法。

2. 发现了(Pt SA @Mo 2 C@NC)电催化剂在较宽的pH范围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活性和活性位点稳定性。

3. 揭示了多级稳定的Mo(C)-Pt-N位点在不同电解质中的析氢机制,通过理论计算证明Pt SA @Mo 2 C@NC的本征活性增强源于配体的电子亲和力,尤其是轴向N对Pt SA 位点的强电子效应。


图文解析
图2 Pt SA @Mo 2 C@NC的制备示意图(I:自组装,Ⅱ:N 2 气氛下800℃,Ⅲ:Pt 4+ 负载)和形貌、结构表征

作者基于POMs与有机配体自组装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为前驱体,经过热解并引入Pt原子得到Pt SA @Mo 2 C@NC催化剂(图2)。结果表明,Mo 2 C颗粒均匀分散在NC片层上,尺寸约2 nm,Pt单原子嵌入Mo 2 C晶格中。


图3 Pt SA @Mo 2 C@NC的元素价态及活性位点配位结构分析

Pt SA @Mo 2 C@NC中的 Pt原子嵌入在Zn逸出留下的空腔中并组装为Mo(C)-Pt-N位点(图3)。Mo(C)-Pt-N位点上的电子可以从Pt SA 流入Mo 2 C并在二维NC上高速传输,作为Lewis酸位吸附羟基物质并加速碱性HER的Volmer步骤。


图4 Pt SA @Mo 2 C@NC的电化学活性

当电流密度达到100 mA·cm -2 时,Pt SA @Mo 2 C@NC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过电位分别仅为25 mV和66 mV,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佳HER催化剂(图4)。Pt SA @Mo 2 C@NC表现出全面的电化学性能优势,还具有出色的稳定性。


图5 Pt SA @Mo 2 C@NC的HER机理解析

如图5所示,原位拉曼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H + 通过界面水网络在Mo(C)-Pt-N位点迅速转化为Pt-H,然后以H 2 形态释放;在碱性条件下,初始状态下Pt-H带缺失,随着电压增加,大量断裂的氢键使界面处的平行水重新定向,在Mo(C)-Pt-N位点发生了快速水解离。DFT结果表明,当Pt原子被平面Mo 2 C和轴向N锚定时,Pt SA 上的电子云密度显著降低,并主要向次级载体NC迁移。Mo(C)-Pt-N位点表现出最适合的H*吸附自由能、H 2 解吸能、H 2 O吸附能和H 2 O解离,从而导致了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HER动力学。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多级稳定”的设计思想,首次采用单原子“缺陷取代”诱导策略获得了基于Pt SAC (Pt SA @Mo 2 C@NC)作为HER催化剂,在宽pH范围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活性。XPS和XAFS分析表明,Pt被设计嵌入到轴向N捕获的Mo 2 C的单原子缺陷中,以实现三维调控。DFT结果表明,Pt SA @Mo 2 C@NC的本征活性增强源于配体的电子亲和力,尤其是轴向N对Pt SA 位点的强电子效应。总体而言,本文报道的化学环境调控策略和催化中心的“平面+轴向”效应可以指导未来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以提高大规模绿色制氢的经济性。


文献信息
C. Yue, C. Feng, G. Sun, N. Liu, H. Hao, W. Bao, X. Zhang, F. Sun, C. Zhang, J. Bi, Y. Zhou, H.-C. Chen, Y. Pan, D. Sun and Y. Lu,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4, DOI: 10.1039/D3EE04457B.


作者介绍
卢玉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能源催化化学、无机合成化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石化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22项;在Angew. Chem.、Energy Environ. Sci.、Chin. J. Catal.、Appl. Catal. B: Environ.、J. Catal.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


潘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研究方向为绿色能源转化与催化新材料。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 Bull.、J. Am. Chem. Soc.、Angew. Chem.、Nat. Commun.、Adv. Mater.、Chem Catal.、ACS Catal.、Appl. Catal. B等期刊发表SCI论文92篇,他引9500余次,H指数为45。1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1篇论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3)和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2023)。

科学温故QQ群—科研爱好者集中地!(不定期发布讲座通知,分享录制视频)
微信群(学术交流/电催化/光催化/理论计算 /资源共享/文献互助 群;C1化学/生物质/单原子/多孔材料分舵) ,小编微信:hao-xinghua或alicezhaovip,备注“姓名-单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