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信技能树
生物信息学学习资料分析,常见数据格式及公共数据库资料分享。常见分析软件及流程,基因检测及癌症相关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跨境电商鹰熊汇  ·  揭秘背后!美国邮政的24小时短命公告…… ·  2 天前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雨果网  ·  重要!TEMU新增关键词搜索功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信技能树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的创新中心多组学平台招聘多名初中高级别生信工程师(协助,独立,主导)

生信技能树  · 公众号  ·  · 2024-11-25 11:13

正文

中心简介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Chinese Institutes for Medical Research (CIMR), Beijing](简称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新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 创新中心以推动医学科学发展、改善人类健康为目标,开展生物医学研究,致力于提升医学科学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 我们将汇聚世界高水平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与首都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优质资源紧密合作,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平台,综合自由探索、医学目标导向、有组织科研等途径,实践新型科研模式和体制机制,逐步推进医教研产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医学科学创新发展的优秀人才。

多组学平台介绍


欢迎致力于推动科学前沿的研究人员,加入创新中心多组学平台团队。


创新中心多组学平台整合了空间组学、靶向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前沿技术,为生物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以下是多组学平台的主要技术介绍:


空间组学

多组学平台的空间组学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和成像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精确定位和分析特定分子的空间分布。 这项技术能够在组织或器官的微观环境中捕捉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征,从而揭示组织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组织微环境的动态变化及疾病的空间特异性。空间组学在肿瘤微环境、神经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生物过程。


靶向蛋白质组学

靶向蛋白质组学是多组学平台的一项核心技术,主要依赖于基于抗体的技术,旨在高精度地定量特定蛋白质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通过靶向特定的蛋白,靶向蛋白质组学能够灵敏检测低丰度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高重复性和定量精度。这项技术在生物标志物的验证、新药靶标的鉴定以及疾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生物信息学

多组学平台的生物信息学团队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手段,负责从海量组学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利用机器学习、统计分析和网络建模, 生物信息学可以整合空间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揭示不同组学层次之间的关联,加速新药研发和精准医学的进展。


多组学平台技术工程师 (2名)


主要职责

1. 执行多组学实验,包括样本准备、文库建立、质控等;

2. 开发新的多组学方法;

3. 维护实验设备,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参与实验设计和结果解读,协助撰写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


任职要求

1. 硕士及以上学历,生物学、医学等相关专业

2. 具备实验室工作经验,熟悉多组学生物实验技术;

3. 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

4. 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能够阅读专业文献并参与撰写科研论文;

5. 细心、有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初级工程师-生物信息学(2名)


主要职责

1. 协助科研团队收集和分析生物信息数据;

2. 参与生物信息软件和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3. 完成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果整理、呈现;

4. 与中心其他团队合作完成科研课题


任职要求

1. 硕士及以上学历,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发表过相关论文优先;

2. 熟悉基本的数据分析软件和编程语言(如R、Python);

3. 良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4.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中级工程师-生物信息学(1名)


主要职责

1. 独立进行生物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2. 开发和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和算法;

3. 参与科学论文的撰写;

4. 与中心其他团队合作完成科研课题


任职要求

1. 具有博士学位,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等相关专业;

2. 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如Python、Perl);

3. 有独立处理复杂数据分析的经验并发表过相关论文;

4. 优秀的研究能力和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高级工程师-生物信息学 (1名)


主要职责

1. 主导生物信息学项目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规划;

2. 开发和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和算法;

3. 进行复杂数据分析和研究设计;

4. 与中心其他团队合作完成科研课题


任职要求

1. 具有博士学位,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等相关专业, 具有良好的博士后训练经历

2. 具备多年生物信息学研究经验,有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熟悉科研项目申请流程,具备独立撰写科研项目申报书的能力;

3. 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

4. 出色的团队协作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5. 优秀的研究能力和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写在文末


可以看到生物信息学的出镜率越来越高了,如果要立足于这个数据分析领域,起码的计算机基础就无需多言了,我把它粗略的分成基于R语言的统计可视化,以及基于Linux的NGS数据处理:


生信分析人员如何系统入门R(2019更新版)

生信分析人员如何系统入门Linux(2019更新版)


有了计算机基础,还需要 develop and maintain standard analytical pipelines, and conduct analyses on various large-scale dataset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Microarray, RNA-Seq, ATAC-Seq, Chip-Seq, and single cell RNA-Seq.


现在是多组学时代,其实这些技术流程的视频教程好几年前我就全部免费共享在b站,如果你没有看,说明你可能并不值得培养,加入人家团队也很勉强。而且我同步分享了视频配套讲义和教辅材料;


  • 学徒第1月,基础知识介绍掌握:文档链接:

    https://mubu.com/doc/38tEycfrQg

  • 学徒第2月,RNA-seq数据分析实战训练:文档链接:

    https://mubu.com/doc/38y7pmgzLg

  • 学徒第 3 月,WES 数据分析实战训练:文档链接:

    https://mubu.com/doc/1iDucLlG5g

  • 学徒第4月,ChIP-seq数据分析实战训练:文档链接:

    https://mubu.com/doc/11taEb9ZYg


福利待遇


1. 根据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详情面谈);

2. 享受五险一金、带薪年假、体检和补充医疗保险等;

3. 支持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工作相关专业培训。


联系方式


申请者请将个人简历、2-3位推荐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以及其他能证明科研能力的相关电子文件,发送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 )。

请使用邮件主题格式为“应聘者姓名+具体应聘职位”。


联系人:于老师


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


本招聘长期有效,至招聘到合适人选为止。

01

新型研发机构:

“新”在哪里?

新理念、新机制、新平台,作为北京教育系统第一家以医学问题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 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和运行,紧密联系校本部各学院和20余家附属医院;既有医学源头创新,又开展医学成果转化;既倡导有组织有目标的医学研究,又充分鼓励自主探索研究……


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首医、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创新中心已经触摸到新动能的脉搏。


“首医,正向新而行,向新而进。”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创新中心名誉主任饶毅说,“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中心2023年11月进入实体化运行,作为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三大任务之一,将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作为助力首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服务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将为国家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02

支撑创新的关键:

汇聚“最强大脑”

当前,我国医学科学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足等突出挑战,迫切需要提升医学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与转化力度,挺进科技前沿“无人区”。


“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开门见山指出。规划明确要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开展科研工作。


创新之道,关键在人。


在用足用好国家和北京市海外引才政策的同时,创新中心探索建立与校本部学院、附属医院“双聘”高层次人才机制,共同招聘、协同支持、联合评估,大力度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目前,已引进PI 16名,启动建设5个技术平台和1个转化平台。一批神经科学、肿瘤学、再生医学和血管外科学等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高效推动了创新中心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


“几乎每星期都会跟医院开会,了解临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首都医科大学讲席教授、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李国民与多家附属医院的定期沟通交流非常顺畅,“和宣武医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医院的合作研究,不仅有创新中心的基础研究实力作后盾,有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为保障,还能进一步找到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的契合点,‘对症下药’,这必将促进基础医学原创成果的验证和转化及临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际化的人才聘用机制,通过PI“双聘”等方式,引进多位曾在国外著名高校担任讲席教授和系主任层级的资深科学家,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


“年轻”的创新中心同样吸引着年轻的归国学者。3月初刚刚加入创新中心的研究员梁德光,已经开始在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开展工作,“首医丰富的临床资源,创新中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先进的医学质谱平台深深吸引着我。更重要的是,创新中心不看‘帽子’,更注重研究项目本身的质量,对青年研究员来说非常‘友好’!”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我们依靠的不是一己之力,而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创新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员梅林展望道:“ 按照发展规划,力争5年内,建立100个PI团队,在重点研究领域取得较大突破,转化形成一批有价值的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和前沿新技术成果,为将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国际一流的医学研究机构奠定坚实基础。”

03

怎样打通“医教研产”一体化的堵点卡点?

开展有组织科研项目

临床医院希望在科研方面加强与基础相关学院、学科的合作;基础的学院希望学校为教学、科研搭建与临床医院合作的平台。如何同时满足双方需求,深化基础临床融合,发掘优质而未被充分利用的临床资源,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


在充分调研校本部院系及附属医院体系现有学科重点、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开展有组织科研项目,主动布局医学科技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项目遴选上,强调临床问题、重大需求和转化潜力。项目实施上,紧密联动学校校本部、附属医院等优势资源,鼓励基础-临床、医工、医理等多学科交叉与联合,开展协同创新。 项目评审上,建立全新评审模式,由科学家、医学专家、企业家、投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项目采取双盲评审。


一系列新举措促进了项目的聚焦、里程碑制定和转化以及产业化。


——初评仅需800字项目介绍,隐去申请人身份等信息,不看“帽子”、职务、荣誉,只注重项目本身质量。


——突破项目和子课题限制,不予资助的项目,仍可资助其子课题。


——既不同于纵向课题,也不同于横向课题,率先把四种领域专家聚到一起,从“研”到“产”各个维度深入交流。


2024年1月15日,创新中心科研项目启动会举行。第一批资助有组织科研专项25个(子课题31个),其中校本部8个,附属医院17个,内容涵盖基础机制、药物开发、队列组学、医工结合等重点领域。


领先一步,才有可能领先一路。


有组织科研专项负责人之一、宣武医院副院长郝峻巍谈道:“首医附属医院集中了医学科技创新宝贵的临床资源和病人资源,创新中心如果将各附属医院的内部资源打通,既承上启下,又左右‘逢源’,资源统筹利用、供需有效对接,将极大提升医学原始创新能力和临床研究水平。”


高质量项目同时吸引了投资界和产业界的多方关注。


薄荷天使基金合伙人侯剑认为从项目早期研发阶段介入尤为难能可贵,“有组织科研专项突破了传统的基础、临床、企业、投资方的无形壁垒,畅通了信息流,为各方开展持续紧密的合作搭建了桥梁。多项科研项目具备精准的临床需求、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高效转化的基础条件,令人耳目一新,期待参与后期产业转化落地过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