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evin在纽约  ·  怎么说好呢 😄 ... ·  3 天前  
罗翔说刑法  ·  雁到衡阳不南飞,客到南岳不思归 ·  4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8小时鏖战,50名选手在复赛赛道上冲刺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古代名判: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4-23 00:26

正文


【案情】

灵隐寺僧名了然,恋妓李秀奴,往来日久,衣钵荡尽,秀奴绝之,僧迷恋不已。一夕,了然乘醉而往,秀奴不纳,了然怒击之,随手而毙。事至郡。时苏子瞻治郡,送狱院推勘。于僧臂上见刺字云:”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

【判决】

 子瞻见招结,举笔判《踏莎行》词云: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

 云山顶上空持戒。

 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

 空空色色今何在?

 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判讫,押赴市曹处斩。

这则判词出自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兼高级领导干部苏轼同学的手笔。“以词代判”体现了苏同学的风味。该案最早见于宋代皇都风月主人编著的《绿窗新话》,宋代以来的《醉翁谈录》、《事林广记》、《花草粹编》、《尧山堂外纪》、《草堂诗余续集》等民间作品都有记载。从苏轼《踏莎行》一词看,“了然杀妓”案具有真实性,但可能案情上有所演义,增强故事的可读性。 

案情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杭州西湖畔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的灵隐山麓之间,建于东晋咸和元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和十大古刹之一,也是江南禅宗“五山”之一,烟火非常旺,前来的香客络绎不绝。

有个名叫李秀奴的女子前来烧香拜佛,祈求姻缘。秀奴乃烟花女子,系北宋杭州怡秀院(西湖店)的头牌,连续96个月总公司个人业绩排名第一,但慢慢厌倦这种迎来送往、推杯换盏的日子,想寻求意中人,过着西施与范蠡泛舟西湖的生活。正所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阅人无数,终不得求。

负责接待秀奴的是灵隐寺年轻一代佼佼者了然和尚,小鲜肉一枚,自幼遁入空门,不懂人间欢爱,不悉男女情事。了然与秀奴的相见,注定是要碰撞出火花的。

临别时,秀奴实在是为了然的风情指数捉急,将“牛皮癣”的小广告塞给了然。了然驻足目送秀奴,唯见秀奴天际行。

后了然按图索骥,开着导航,顺利找到了怡秀院西湖店,见到日思夜想的秀奴。了然的到来,着实让怡秀院和秀奴吃惊不小。但仔细一想,干这行的不就是“笑迎天下客,结识有钱人”。

经过大半年的亲密接触,秀奴分分钟感到了然不是可以终老的人,因为他的情商指数跌破发行价,他的福布斯指数低于北宋贫困线。可怜的了然和尚,还天真地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打算辞职后带秀奴南下务工,他已在秀奴身上花光了所有积蓄,连唯一的大件物品袈裟和钵盂也给当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时候说分手了。秀奴是什么人?社会化程度高,与佛塔中的了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三观,分属两个世界。被放鸽子的了然既回不了怡秀院了,也回不了灵隐寺了,流落街头,整天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就在失恋后的第33天,万念俱灰的了然觉得是该作个了断了,先在胳膊上纹个二维码,再买把杀猪刀,吃饱喝足,然后天黑去怡秀院找秀奴。

秀奴告诉门卫说她不在。正当了然要转身离开的时候,隔着玻璃门看到秀奴与客户打情骂俏,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瞬间血压飙升180,拎着杀猪刀冲进怡秀院,二话不说,抡起刀来就砍,分秒之间秀奴已是骨肉分离,倒在血泊中。

接到报警的官差立即将了然逮到县政府。鉴于人命官司,县政府又及时上报市政府,当时大文豪苏轼任市政府通判(法院院长),负责审理该案,命人将被告人带上法庭。

庭审中,了然对其故意杀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请求法庭准许其表露心迹。在得到准许后,了然撸起袖子要扫码,二维码上刺着两行字:“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进一步印证了被告人的犯罪动机。

判决

 苏轼法官见被告人认罪伏法,本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即行结案,以一首词牌名《踏莎行》作判词,当庭宣判。

判词为:“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持斋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他讲,你这个了然和尚,修行太差,不能恪守佛家的清规戒律。竟迷恋上青楼女子,但又没钱养“金丝雀”,真叫人无奈。见自己被拒之门外,怒火中烧,下毒手杀死年轻美貌的业务骨干李秀奴,佛家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又到哪里去了呢?既然你胳膊上上刺有“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看来你是要一条路走到黑,这回就如你所愿,让你去偿还这笔相思债!

 品读这则个性化十足的判词,需要讨论几个问题:

1.   审判人员的偏好问题。


苏轼因受佛教家庭熏陶及天府佛国地缘影响,与佛家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乌台诗案”后,完成了由儒家入世到佛老出世的心态转变,在其创作的许多诗词中都蕴含佛禅之理。这种人生的成长与感悟造就了苏轼对“身在佛门,不行佛事”之人有偏见,有他曾为品行不端和尚题字为证:

  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秃);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栓(驴)。

称和尚为秃驴是骂称,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在判词中,苏轼法官虽改用“秃奴”,但换词不换意,表达了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有失法官超脱、中立的角色定位。

再从判词中“修行忒煞”、“云山顶上持斋戒”、“空空色色今何在”等表达,则可以看出法官审判该案的主观色彩。原本,这些内容案与案件定罪量刑无关,却对法官自由心证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客观公正判决。

2.   公众身份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本案被告人系和尚,属于社会公众人物,具有比社会第三人更高的“清心寡欲,恪守戒律”义的务和要求。

宋太祖曾下诏:“道士不得畜养妻孥,已有家者,遣出外居止。”后来宋代法令规定:“诸僧道辄娶妻,并嫁之者,各以奸论,加一等,僧道送五百里编管。”这就是更高义务在规范层面的体现。

就本案而言,因被告人仅仅是想娶被害人为妻,且被害人不同意,所以单就该行为不构成通奸罪,也不成立通奸罪未遂或预备犯罪形态,也就不存在数罪并罚的问题。但可以纳入故意杀人犯罪中予以评价,被告人违反佛教规范,寻花问柳,因法律无禁止性规定,所以该出轨行为不属于法定从重情节,可作为酌定从重情节,体现了社会对和尚更高的要求。

3.   被害人过错的问题。


关于本案被害人是否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过错,从目前的案件情况看,不得而知。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测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有过争执与矛盾,被害人在明知被告人无恒产且不可能与其结为秦晋之好的情况下,仍以结婚为幌子骗取被告人钱财。

当然被害人这么做有可能是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也有可能是出于公司的强迫和威胁,这里面可能会涉及诈骗犯罪,导致被告人落得人财两空的境地,遂产生报复被害人的犯意。这里的被害人过错可以作为酌情从轻的量刑因素大,但有必要查证属实。

4.   被告人是否构成自首的问题。


本案被告人如实交代犯罪事实,是否构成自首?

根据《宋刑统》关于自首的规定,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时间条件。“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自首的前提条件是“犯罪未发”,也即官府未发现犯罪事实,或者他人未向官府告发其犯罪行为。

(2)范围条件。杀人、伤害、越度关及奸污良人等犯罪原则上不适用自首。

(3)对象条件。一般应由犯罪人向官府自首,特殊条件下允许犯罪人向被害人自首。

(4)一般需要亲自向官府出首,然而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由别人代为自首。

(5)实质条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就本案而言,虽然被告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未能在犯罪未发前主动投案,且该犯罪原则上不适用自首之规定,故不成立自首,可以作为酌定量刑情节。

苏轼并没有援引任何法律条文,而是从伦理道德角度进行判决,判完后并押赴市曹处斩。这主要受当时大的法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以及苏轼作为诗词大家的个性化行事方式,使得这则判词流传千古,为后世所演绎、所津津乐道。

如果该案放在今天来判,恐怕结果不会是这样的,根据现行死刑证据标准的有关规定,被告人实施杀人行为,属于事出有因,且在义愤之下实施,其主观恶性相对不大,另外能够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构成刑法上的坦白,且被害人存在一定过错,故作出“被告人了然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判决的可能性较大。

延伸

 从犯罪学角度考量,犯罪的发生、发展到后果一定是有其根源。本案中了然作为“佛二代”佼佼者,最后却走上犯罪的道路,为之感到惋惜和心痛。

除了然自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外,一方面与大宋对和尚管理失之于软有关,虽然北宋之初对和尚娶妻禁欲问题管理很严,上升到刑法规范的高度,但到北宋中期,已出现和尚“皆有妻孥,虽居宫观,而嫁娶生子与俗人不异”的状况,时人称呼和尚之妻为“梵嫂”。

了然正是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也想找个“梵嫂”,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搞得葬身情海;另一方面也与灵隐寺管理失之于松有关,灵隐寺作为名寺,了然前前后后离开公司半年有余,灵隐寺管理者睁一眼闭一只眼,员工在外是死是活也不过问,造成了然失恋后,流落街头,如果组织上能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劝导其重新返回公司,恐怕能够避免了这一悲剧发生。从这个角度讲,了然是用个人生命为大宋对佛教事业管理不严买单。

 从情理角度考量,了然刺在胳膊上的两句诗“但愿生同极乐园,免教今生苦相思”,也是本案的一个亮点,也平添了一份血色浪漫。

尽管了然用暴力的手段结束了李秀奴的生命,但是因正为这两句诗,降低了了然的“戾气”形象。从诗中能读出,了然对李秀奴的真爱,为之典当所有家产,为之流落街头,既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为爱殉情,有着佛教般的虔诚与执着。只是李秀奴误入歧途太深,不知珍惜,有道是“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好在,苏轼同学成就这对冤家,判他们化蝶成双,比翼双飞!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鲁谷点灯

【古代名判系列】

古代名判:岂非天伦之至爱,举天下无越于此乎

古代名判:利归于此辈,祸移于齐民

法律读库 欢迎原创文章来稿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