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发证券研究
推送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和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广发证券研究

广发银行业 | 23家银行2024年报综述:其他非息与拨备回补驱动业绩回升

广发证券研究  · 公众号  · 证券  · 2025-04-02 07: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截至2025年3月28日,已有23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2024年年报。整体来看,23家上市银行24年营收和利润增速环比24Q1-3有所回暖,但主要边际正贡献来自息差降幅收窄、24Q4债市行情带来的其他非息以及拨备计提反哺。季度策略方面,在利率上行的过程中,需要警惕业绩和估值的戴维斯双击。




摘 要

截至2025年3月28日,已有23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2024年年报。

从23家上市银行合计归母净利润增长驱动因素来看, 息差继续回落形成最主要负贡献,生息资产 扩张、减值 损失计提减轻、其他非息收入增长、有效税率下降是主要的正贡献因素,四项因素分别带动归母净利润增长9.15pct、2.99pct、2.57pct、0.51pct;而息差收窄、中收增长放缓、成本收入比上升分别给归母净利润增长带来11.49pct、1.09pct、0.75pct的负面贡献。从边际变化来看,相比24Q3,24Q4单季度规模扩张、有效税率下降对归母净利润正贡献分别收窄0.19pct、0.08pct,拨备计提、其他非息正贡献分别提升1.69pct,0.55pct;24Q4息差收窄对利润负贡献明显缓解,负贡献环比收窄4.31pct;成本收入比和中收增速放缓对利润增长拖累进一步加强,负贡献环比分别走阔1.08pct、0.09pct。

整体来看,23家上市银行24年营收和利润增速环比24Q1-3有所回暖,但主要边际正贡献来自息差降幅收窄、24Q4债市行情带来的其他非息以及拨备计提反哺。规模方面, 信贷需求较弱,规模增速下台阶,债市利率下行银行增配债券投资,非信贷资产扩张支撑规模增长;负债端存款增速明显回落,主动负债高增。 息差方面, 资产端收益率普遍下行,主要受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以及市场利率中枢低位运行影响;负债端成本改善显著,虽然存款定期化趋势持续,但前期多次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成效显现、叠加负债结构优化、高息存款到期,负债成本压降为息差降幅收窄提供有效支撑。 非息方面, 23年下半年以来受行业降费影响中收增长承压,但考虑到基数效应消退,24Q3中收增速已筑底,24Q4增速回升;受益于长债利率下行,银行金融投资收益显著,其他非息高增,为业绩回升提供支撑。 资产质量方面, 不良率延续下行,拨备覆盖率保持平稳,前瞻指标边际小幅改善; 不同行业、领域资产质量表现分化: 对公不良率持续改善,制造业、房地产、广义基建不良率降幅较大,而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不良率有所上行;零售不良率上行,风险暴露主要在经营贷、信用卡、按揭等领域,关注后续风险情况。

季度策略方面, 在利率上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业绩和估值的戴维斯双击。24Q4受益于长债利率大幅下行,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其他综合收益占比普遍大幅提高,25Q1则为镜像过程。大行受益于投资收益占比较低,而美债利率下行推动香港市场估值回升,预计港股大行和复苏弹性银行将是能跑出超额收益的品种。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下行,资产质量大幅恶化;(2)存款竞争加剧,存款成本大幅上升;(3)政策调控力度超预期,利率大幅波动。


正 文
一、整体:其他非息和拨备反哺支撑业绩回暖

截至2025年3月28日,已有23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2024年度报告,包括6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行、3家城商行、6家农商行,本篇报告将对上述已披露上市银行业绩表现进行梳理, 考虑到目前城商行仅青岛银行、重庆银行、郑州银行三家披露2024年报,难以表征板块整体状况,因此分板块数据只展示国有行、股份行和农商行。

2024年,23家A股上市银行合计营收、PPOP、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0.60%、-1.61%、1.85%,营收、PPOP、归母净利润较24Q1-3分别回升0.96pct、1.20pct、0.99pct。

从23家上市银行合计归母净利润增长驱动因素来看,息差继续回落形成最主要负贡献,生息资产扩张、减值损失计提减轻、其他非息收入增长、投资政府债券等轻税负资产带动的所得税减少是主要的正贡献因素, 四项因素分别带动归母净利润增长9.15pct、2.99pct、2.57pct、0.51pct;而息差收窄、银保和基金行业降费以及资本市场活跃度欠佳导致的中收增长放缓、成本收入比上升分别给归母净利润增长带来11.49pct、1.09pct、0.75pct的负面贡献。

从边际变化来看, 相比24Q3,24Q4单季度规模扩张、有效税率下降对归母净利润正贡献分别收窄0.19pct、0.08pct,拨备计提、其他非息正贡献分别提升1.69pct,0.55pct;24Q4息差收窄对利润负贡献明显缓解,负贡献环比收窄4.31pct;成本收入比和中收增速放缓对利润增长拖累进一步加强,负贡献环比分别走阔1.08pct、0.09pct。

规模方面, 预计受信贷投放节奏、有效信贷需求偏弱、手工补息整改、同业存款自律管理等影响,24Q4规模对归母净利润贡献幅度环比回落0.19pct至7.53%。 价格方面, 受LPR下调、存量按揭利率批量调整以及市场利率中枢低位运行影响行业资产收益率普遍承压,银行加强负债成本管控,优化负债结构,叠加前期多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成效持续显现,负债成本普遍改善,息差降幅收窄,24Q4单季度息差对归母净利润拖累幅度环比收敛4.31pct至6.41%。 非息收入方面, 中收增速放缓对利润负贡献仍旧拖累,但24Q4长债利率下行背景下,其他非息对净利润贡献保持相对高位,24Q4环比进一步回升0.55pct至3.59%。 减值损失方面, 随着一揽子存量、增量政策推进落地,对公重点领域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叠加信贷投放增速有所放缓,拨备计提减轻有效反哺利润增长,24Q4拨备计提对归母净利润正贡献环比回升1.69pct至3.65%。

子板块中,农商行营收景气度显著好于其他板块,归母净利润维持5%以上增速,主要是其他非息、成本收入比贡献显著大于其他板块。 对比各子板块利润增长驱动因素,业绩增长均主要来自生息资产扩张(国有大行正贡献最高)、其他非息收入增长(农商行正贡献最高)和减值损失计提减轻(股份行正贡献最高)、有效税率降低(股份行贡献最高)、成本收入比改善(农商行贡献最高);息差收窄是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国有大行负贡献最高,股份行与农商行受到负贡献幅度基本相当),手续费收入也对业绩形成一定负贡献,股份行手续费收入拖累最大。

整体来看,23家上市银行24年营收和利润增速环比24Q1-3有所回暖,但主要边际正贡献来自息差降幅收窄、24Q4债市行情带来的其他非息以及拨备计提反哺。

(注:除特别说明外,报告中统计口径为23家已披露2024年度报告的A股上市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行、3家城商行和6家农商行。)


二、规模:非信贷资产继续扩张,主动负债高增

截至24年末,23家上市银行合计生息资产同比增速6.82%,较24Q3末回落1.28pct,增速略有回落。

资产分项来看, 24年末,23家上市银行合计贷款同比增速7.7%,较24Q3末下降0.2pct,预计受信贷投放季节性影响;24年末,23家上市银行合计金融投资同比增速13.3%,增速较24Q3末上升1.9pct,长债利率下行背景下加大债券配置;24年末,23家上市银行合计同业资产同比增速-2.3%,较24Q3末回落3.1pct;整体来看,贷款增速小幅回落、金融投资增速明显回升、同业资产增速回落,预计主要是信贷投放季节性放缓背景下银行加大非信贷资产配置力度,增配金融投资和压降同业资产,支撑规模扩张。

从增量结构来看, 24年23家上市银行合计贷款增量占总生息资产增量比重66.3%,同比提升8.9pct;金融投资增量占总生息资产增量比重54.5%,同比提升27.9pct;24年末23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较年初缩量3383亿元,主要是国有行24Q2压降了大规模同业资产。

板块内部来看, 24年末,样本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生息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7.6%、4.4%、6.7%,较24Q3末分别变动-0.78pct、+0.32pct、-1.28pct,国有大行规模扩张保持相对强劲,虽然24Q4末贷款同比增速较24Q3末继续回落0.3pct,但金融投资增速较24Q3末提升1.5pct,为规模扩张提供支撑。股份行信贷增长仍疲弱,24Q4末贷款同比增速进一步回落0.2pct至4.4%,但金融投资增速较24Q3末提升2.4pct至6.0%,24Q1金融投资规模有所压降,预计是为了兑现浮盈,24Q2-24Q4相关规模回归正增长,24Q4末金融投资较年初增长1.11万亿元,对生息资产增量贡献比例达41.0%,24Q4末同业资产较年初增长5757亿元,对生息资产增量贡献比例达21.2%。农商行信贷有所回暖,24Q年末贷款同比增速较24Q3末回升0.5pct,同时金融投资增速较24Q3末回升3.2pct,但同业资产大幅压降,整体资产端扩张放缓。

贷款结构上, 24年对公贷款依旧为增长主力,零售端受经济预期偏弱、按揭提前还款影响增长疲弱,且更加注重风险管控。24年末,23家样本上市银行合计对公贷款同比增长9.3%,增量7.8万亿元,占新增总贷款的69.1%,同比少增3.8万亿元,结构上,基建、制造业、租赁商服为增量主力,三者合计贡献48%的信贷增量,对公房地产贷款新增占比3.6%,主要增量来自国有大行。24年末,23家样本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同比增长3.9%,增量占比19.0%,其中房地产需求仍偏弱,按揭贷款保持负增长;另外,经济下行期消费偏弱,叠加信用卡风险暴露压力加剧,24年信用卡规模增长偏弱,尤其股份行信用卡规模大幅压降,国有行在按揭贷款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积极拓展消费贷场景和品种,同时发力普惠金融,贡献了消费贷和经营贷主要增量。

展望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协同发力,实体信贷需求回暖可期,同时叠加六大行增资落地、增量政府债发行以及化债背景下中小资产端的隐债将变成标准化资产由大行承接,大行贷款和生息资产增速增幅可能更大,而中小行资产端可能出现疲软。 结构上, 预计对公端依旧为增长主力,23年下半年以来零售贷款需求疲软且风险暴露增加,预计短期内零售端更多注重对于信贷资产质量的经营。

负债端, 24年末,23家上市银行存款同比增长5.1%,较24Q3末继续回升1.5pct,存款保持低增长,主动负债保持高增速,24Q4末同业负债同比增长21.2%,24Q4末发行债券同比增长8.0%;24年末同业负债较年初增长7.74万亿元,同比多增3.56万亿元。

板块内部来看, 24Q4末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存款同比增速分别为4.9%、5.3%、8.1%,较24Q3末分别回升1.6pct、1.3pct、1.0pct。国有行存款增速较24Q3末有所回升,但仍处于相对低位,24年存款同比少增7.9万亿元,一方面预计手工补息整改、同业存款纳入自律管理影响存量规模,另一方面信贷需求不足,企业利润感知偏弱,影响存款派生效率,对应国有行加大主动负债规模扩张力度,24Q4末同业负债同比增长30.6%,同比多增3.1万亿元。股份行存款增长延续偏弱态势,24年样本股份行存款同比少增0.26万亿元,对主动负债相对更为依赖;农商行存款增速较24Q3末回升,同业负债同比增幅较24Q3末大幅提升,发行债券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存款结构上,活期存款几乎零增长。 23年21家上市银行存款合计增长16.8万亿元,其中个人定期贡献了61.4%的增量,对公定期贡献了35.7%的增量,定期存款合计贡献增量97%, 而活期存款仅贡献了0.3%的增量。 当前经济预期仍偏弱,存款定期化仍在趋势中,但随着24年定期存款利率下调效果体现,财政预算提升,财政政策发力可期待,后续随着政策端发力,企业利润感知有望改善,存款定期化趋势有望边际改善。

存款结构上, 对公活期存款缩表,个人活期同比多增。24年末,23家样本上市银行存款合计增长8.84万亿元,同比少增8.15万亿元,其中个人定期贡献了79.9%的增量,对公定期贡献了7.1%的增量;对公活期存款负增长,主要为信贷需求偏弱和手工补息整改导致对公活期存款大规模净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各家银行积极拓展代发、结算等核心存款留存,个人活期存款增长较好,贡献了23.7%的存款增量,其中国股行个人活期存款合计增长2.08万亿元。


三、息差:降幅收窄,预计25年好于24年

24Q4单季度负债成本延续改善,息差小幅收窄。 24年23家上市银行合计息差、生息资产收益率、计息负债成本率分别为1.47%、3.25%、1.93%,同比分别变化约-16bp、-27bp、-13bp,较24Q1-3分别变化约-3bp、-10bp、-6bp,资产收益率下行是息差边际收窄的主要驱动因素,负债端成本改善支撑息差降幅趋缓。 边际来看, 上市银行24Q4单季度净息差、生息资产收益率、计息负债成本率分别为1.46%、3.15%、1.81%,环比分别变动-2bp、-9bp、-7bp,降息、有效需求偏弱等因素影响下,资产端收益率保持承压,但前期存款挂牌利率调整成效继续释放,叠加负债结构持续优化,高成本主动负债逐步到期,24Q4负债成本延续24Q3的改善趋势,对息差提供一定支撑。

板块内部看, 24年样本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45%、1.64%、1.74%,同比分别收窄17bp、18bp、18bp,较24Q1-3分别变动0bp、-2bp、0bp。

资产端, 24年样本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20%、3.63%、3.62%,同比分别下降27bp、37bp、39bp,较24Q1-3均分别下降3bp、7bp、4bp,主要拖累因素有三,(1)贷款重定价;(2)利率下行且有效需求不足推动新发利率持续下行;(3)存量按揭利率披露调整。 边际来看, 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24Q4单季度生息资产收益率环比分别下降8bp、13bp、11bp,10月经历了新一轮LPR下调,且信贷需求本身偏弱,新发贷款利率下行,资产端收益率承压。 负债端, 24年样本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计息负债成本率分别为1.77%、1.92%、1.83%,同比分别变化-23bp、-29bp、-30bp,较24Q1-3分别下降7bp、8bp、11bp,为息差提供有力支撑。

展望25年,资产端继续承压,负债端成本改善延续,预计25年息差降幅好于24年。资产端, 24年三次下调LPR的重定价压力在25Q1集中释放,叠加三部门会议后存量按揭利率下调落地,预计25Q1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压力仍较大,但考虑到25年以来存量、增量政策持续推进落地,预计实体信贷回暖可期,资产收益率有望逐季企稳。 负债端, 得益于手工补息整改、同业存款自律管理、前期多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以及市场利率回落,上市银行负债成本率已连续四个季度边际改善,当前财政发力进行时,经济活跃度有望逐步回升,存款定期化有望终结、存款活化或已开启,预计25年负债延续改善趋势,为息差提供一定支撑。 同时,25年考虑到财政政策加码的条件下,对货币政策的要求减弱,年初以来央行多次提出“择机降准降息”, 预计总体LPR下调频率和幅度弱于25年,预计25年LPR下调1次,1Y和5Y降幅约20bp;央行近年来对银行负债端呵护更多,预计负债端调整力计加大,预计25年存款挂牌利率下调2次,以活期和1Y整存整取为例,预计分别下调10bp、30-40bp; 总体来看,央行呵护银行息差态度鲜明,预计对25年息差影响中性。综合资负两端,预计息差在25年下半年可能企稳。


四、非息:中收增速有望回正,关注其他非息波动

24年23家上市银行合计非息收入同比增速4.79%,增幅环比24Q1-3上行0.8pct,其中中收同比增速-9.28%,降幅较24Q1-3收窄1.3pct,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速24.14%,增速较24Q1-3下降1.8pct。

分板块来看, 24年23家样本上市银行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非息收入增速分别为4.41%、4.45%、37.66%,较24Q1-3分别变化-0.05pct、+2.09pct、+4.73pct。农商行非息收入增速最高,主要得益于金融投资占总资产比重较大,其他非息贡献较大,23年样本农商行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49.15%;股份行非息增速边际提升,主要得益于其他非息贡献提升,且中收降幅收窄;国有行金融投资占比较小,其他非息收入增速小幅收窄。

中收增速持续回升。 23年下半年开始,银保渠道降费以及公募基金费改逐步落地,叠加信用卡风险暴露增加、投行业务佣金收入普遍回落等影响,银行中收增速明显大幅下滑。随着降费政策背景下,代理业务收入高基数效应消退,24Q3中收增速已筑底,24Q4单季度增速已回升至-3.43%,预计25年中收增速有望回正。

其他非息高增,关注利率上行对业绩扰动。 24年末财政支出高峰期背景下,年底的流动性环境宽松,货币政策定调“适度宽松”后,机构提前交易降息降准预期, 去年年底长债利率大幅下行,金市投资收益成为24年业绩最主要的贡献因素之一。 2024年23家样本上市银行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投资收益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3.83%、39.86%、41.86%,公允价值变动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25%、4.68%、-0.22%,其他综合收益余额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1.95%、22.25%、31.27%。 而今年年初以来,央行稳汇率态度坚决,年前降准、降息预期落空,银行间流动性紧张,推动国债利率大幅回升,金市投资收益预计将成为25年业绩最主要的扰动因素之一。预计投资收益占比较低、其他综合收益存量浮盈较厚的银行,业绩更稳健。


五、资产质量:前瞻指标边际小幅改善

上市银行整体以及各子板块不良率环比延续下行。 24年末23家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25%,环比24Q3末下降1bp,较23年末下降2bp。分板块来看,24年末样本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为1.28%、1.19%、1.01%,较24Q3末分别变动-1.13bp、-0.63bp、-0.02bp。

分行业来看,24年不同行业、领域资产质量表现分化。 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依旧偏高,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化债背景下,基建领域贷款质量普遍较为优秀,且不良率继续走低。环比来看, 23家上市银行24年对公不良率较24Q2末下降0.04pct至1.16%, 其中,制造业、房地产业、广义基建等行业不良率降幅较大,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不良率分别上升0.12pct、0.08pct; 零售不良率较24Q2末上升0.06pct至1.43%, 经济弱复苏、居民收入波动,经营贷、信用卡、按揭贷款不良率分别上升0.19pct、0.12pct、0.08pct。 预计随着财政支出高峰来临,国内经济复苏动能持续增强,地产市场及消费需求逐渐企稳,零售不良有望见顶。但考虑到银行后周期性,须继续关注经营贷、信用卡、批发零售业等重点领域风险暴露情况。

关注率、不良生成率边际小幅改善。 24年样本上市银行关注率1.71%,较24Q2末回落1bp,同比下降2bp,前瞻指标略有改善。分板块来看,各类型样本银行关注率变动有所分化,国有大行较24Q2末下行1bp,股份行、农商行分别回升1bp、3bp;24年23家上市银行逾期率为1.40%,较24Q2末回升2bp,其中国有大行回升5bp,股份行、农商行分别回落5bp、10bp。24年样本上市银行测算不良生成率0.72%,同比下降1bp,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年化不良生成率分别为0.53%、1.26%、1.01%,同比分别变动-0.02bp、-2bp、+19bp,股份行不良生成压力相对依旧偏大,关注后续风险暴露。

信用成本同比下行,拨备覆盖率平稳。 24年23家上市银行合计信用成本为0.65%,同比下降12bp。样本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信用成本分别为0.50%、1.08%、0.78%,同比分别下降10bp、15bp、6bp。24年23家上市银行合计拨备覆盖率为236.4%,环比24Q3末下降2.86pct;样本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37.6%、228.0%、385.8%,环比24Q3末分别变动-3.30pct、-1.32pct、-13.90pct。

总体来看,24年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健,零售贷款不良率仍保持上升趋势,关注率、不良生产率等前瞻指标边际已小幅回落, 预计随着财政支出驱动经济需求的力度快速加强,地产市场及消费需求逐渐企稳,前瞻指标有望进一步改善。但考虑到银行板块的后周期性,25年需继续关注按揭、经营贷、信用卡、批发和零售业等重点领域风险暴露情况。


六、密切关注利率上行风险

从已披露的24年银行年报来看,银行经营景气度继续承压,但受益于息差降幅收窄、其他非息高增以及拨备回补驱动业绩边际回升: 规模方面, 信贷需求较弱,规模增速下台阶,债市利率下行银行增配债券投资,非信贷资产扩张支撑规模增长;负债端手工补息整改,存款增速明显回落,主动负债高增。 息差方面, 资产端收益率普遍下行,主要受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以及市场利率中枢低位运行影响;负债端成本改善显著,虽然存款定期化趋势持续,但前期多次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成效显现、叠加负债结构优化、高息存款到期,负债成本压降为息差降幅收窄提供有效支撑。 非息方面, 23年下半年以来受保险、基金行业降费落地、信用卡交易量缩减以及投行业务佣金收入普遍回落影响,中收增长承压,但考虑到基数效应消退,24Q3中收增速已筑底,24Q4单季度增速回升;受益于长债利率下行,银行金融投资收益显著,其他非息高增,为业绩回升提供支撑。 资产质量方面, 不良率延续下行,拨备覆盖率保持平稳,前瞻指标边际小幅改善;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业、领域资产质量表现分化;对公不良率持续改善,制造业、房地产、广义基建不良率降幅较大,而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不良率有所上行;零售不良率上行,风险暴露主要在经营贷、信用卡、按揭等领域,关注后续风险情况。

综合来看,支撑业绩的核心贡献有二:一是拨备计提下降对利润的反哺, 考虑到这一趋势已经延续三年,并且银行经营存在后周期性,即经济复苏到资产质量改善存在滞后性,信用成本继续压降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银行利润增速将逐步向营收增速收敛。 二是债市利率下行持续在交易端带来其他非息收入的贡献。 过去几年银行业在收益率下行环境中,投资收益和占比持续提高,而25年年初以来,央行稳汇率态度坚决,年前降准、降息预期落空,银行间流动性紧张,推动国债利率大幅回升, 金市投资收益预计将成为25年业绩最主要的扰动因素。

从25年全年来看,需要密切关注利率上行风险。 通过比较银行业的单季度金融投资收益增量结构,我们发现24Q3国债利率降幅相对较小,期间23家样本银行中国有行、股份行、农商行单季度(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归母净利润环比24Q2分别下降3.97%、19.41%、21.62%,表明 债券市场从小牛市到震荡市会导致其他非息收入显著的变动,考虑到25Q1债市利率大幅上升,金融投资可能对利润产生更大的负面效果。另一方面,利率上行也会削弱浮盈优势, 虽然在24Q4国债利率大幅下行期间,银行业浮盈普遍较为可观,24Q4 23家样本银行中,国有行、股份行、农商行单季度其他综合收益增量/归母净利润环比24Q3分别增加了28.2%、40.1%、90.5%,但利率快速上行也会消耗存量浮盈。以23Q2-Q3期间为例,23Q2 10Y国债利率下降0.22pct,23家样本银行其他综合收益增量/归母净利润上升26pct;23Q3 10Y国债利率上升0.04pct,23家样本银行其他综合收益增量/归母净利润下降29pct,债市利率的拐点处,增量浮盈被迅速消耗。

季度策略方面, 在利率上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业绩和估值的戴维斯双击。24Q4受益于长债利率大幅下行,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其他综合收益占比普遍大幅提高,25Q1则为镜像过程。大行受益于投资收益占比较低,而美债利率下行推动香港市场估值回升,预计港股大行和复苏弹性银行将是能跑出超额收益的品种。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下行,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经济下行。在此背景下,部分借款人信用状况可能恶化,从而导致资产质量下降。

(2)存款竞争加剧,存款成本大幅上升。存款竞争愈加激烈,对存款增长和存款定价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可能导致存款成本大幅上升。

(3)政策调控力度超预期,利率大幅波动,导致流动性风险超预期上升。


报告 信息
本摘要选自 报告: 《23家银行2024年报综述:其他非息与拨备回补驱动业绩回升》 2025-03-31
报告作者:

倪军 S0260518020004

许洁 S0260518080004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